直击缅甸3・28大地震:为什么中国救援队是最主力搜救力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1 18:19 2

摘要:当地时间3月28日,缅甸突发大地震,这场灾难不仅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此次事件中,中国救援力量迅速响应,展现出强大的行动力与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缅甸复杂的社会现状与独特地缘经济格局。

当地时间3月28日,缅甸突发大地震,这场灾难不仅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此次事件中,中国救援力量迅速响应,展现出强大的行动力与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缅甸复杂的社会现状与独特地缘经济格局。

当地时间3月31日5:37,在地震发生超过52个小时后,中国救援队成功从废墟中救出一名午睡的缅甸华人小男孩。随后,在6:22,也就是第一位幸存者获救约40分钟后,又一名被困在斯盖威拉废墟中的孕妇被成功救出。

救援行动不仅体现了中国救援队争分夺秒挽救生命的决心,更彰显了专业高效的救援能力。在这场与时间和死神作斗争的救援行动中,动员最高效、行动最专业、组织最有序的救援力量,统统来自中国!

5:37救出缅甸华人小男孩

6:22一名孕妇获救

公羊救援队队长

3月30日上午,救援团队携带四台灾区急需的震号、移动电源等援助物资,抵达震中最大城市——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一路上,救援团队目睹了震后的景象。

尽管震区存在大面积缺电、网络时断时续的情况,但社会并未出现瘫痪、秩序混乱或物资严重短缺的局面。目测来看,城中80%以上的建筑主体结构保持完整。

灾后曼德勒

曼德勒城中部分建筑,尤其是中国人、华人华侨聚集的建筑,却遭受重创,出现大批人员伤亡或被困的情况。这么偏僻的一个地方,为何伤亡和被困的大批都会是中国人或者是华人华侨呢?

很多人开始有不好的遐想,难不成这里在干的是跟缅北一样的勾当吗?但事实上,曼德勒与臭名昭著的缅北有着本质区别。曼德勒没有电诈园区,也不存在噶腰子的乱象。

曼德勒,这座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城市,曾是缅甸末代封建王朝的都城。

当地华侨称其为“华城”,因其华侨众多,也被叫做“侨城”。

据不完全统计,曼德勒省华人华侨约有40多万,其中曼德勒市约7万多。由于缅甸上一次人口普查在1983年,确切数字难以确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缅甸中央政府管理能力的薄弱。

曼德勒

相较于缅甸其他地区,曼德勒对于缅甸华人而言,堪称“天堂”。其地处缅甸中部,往南是肥沃的平原,往北则是地势高耸的缅北山区,那里军阀割据、民族矛盾频发,常年战乱。

而在曼德勒,华人主要以经商为生,经营五金百货、电器维修、教育、医药、餐饮酒店、珠宝、纺织、木材、玉石、土产、水泥等多种生意。其中,玉石生意最为引人注目。

缅甸北部的克钦邦密支那地区是世界上少数能出产高品质翡翠的地方之一,全球超过九成的翡翠源自缅甸,而中国则是最大的翡翠消费国。

缅甸矿工开采原石后,在曼德勒的翡翠交易市场进行售卖,随后原石被封装加工,运往中国瑞丽、佛山、揭阳等地,经加工后流向中国、东南亚乃至欧美市场。

曼德勒作为缅甸最大的玉石交易中心,拥有世界最大的翡翠交易市场,地震前,众多商家在此通过中国短视频平台直播卖翡翠。与此同时,赌石这一灰色产业链也在这里存在。

市场上堆满原石,不少中国商人用手电筒、显微镜等工具挑选,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血本无归。此外,中资近年来也积极进军缅甸。

翡翠原石

曼德勒省经济规模占全缅的10%-15%,vivo缅甸总部就位于曼德勒省。震中所在的曼德勒省与实皆省交界处,是中缅合作的达贡山镍矿项目所在地,镍是生产不锈钢和电池的重要原材料。

中国企业还投资建设了缅甸缪达工业园,承接轻工和纺织等产业。

此次地震中,大量伤亡人员为中国人和华人华侨。一方面,当地缅甸土著经济贫困,多居住在简陋的平房和棚户区;而中国人和华人华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多住在高层酒店或酒店式公寓。

另一方面,缅甸政府管理松散,这些酒店多由中小商人租地自建,租期最多50年,建筑质量堪忧,存在严重的偷工减料问题,在地震中极易坍塌。

在此次地震救援中,为什么动员最高效、行动最专业、组织最有序的是中国救援力量呢?

一是伤亡最严重的群体确实是咱们中国人和华人华侨。二是咱们平时吐槽自己太卷,但是逢到大灾大难的时候,又真的就是咱们中国人办事效率最高,行动能力最强。

震后20小时,浙江公羊救援队同机抵达仰光。缅甸温州商会、川渝商会等中国商人志愿者已在机场入境处待命,车辆和医疗、生活物资均已准备就绪,接到救援队后,连夜奔赴曼德勒。

缅甸仰光

中国救援队抵达震中后,马不停蹄地展开连夜搜救。

得知前方用电困难,震号电源迅速召集缅甸本地代理商,调配4台大号充电宝运往灾区。整个救援过程中,中国救援人员始终秉持“先救人”的原则,争分夺秒开展救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缅甸官方救援行动迟缓。

国家遭遇重大灾难,数千人伤亡,但从仰光到曼德勒,商场照常营业,播放着欢快的舞曲,沿途也未见到播放灾难新闻的电视或大屏幕。救援司机甚至在晚上7点接到领导通知,以夜路危险为由准时下班。这种对灾难的麻木,源于缅甸长期的分裂与内战。

缅甸拥有5000多万人口,包含135个民族,常年处于分裂状态,过去三个财年的通胀率分别约为24%、25%和13%,曼德勒当地普通人月薪仅300-500元人民币。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精力和实力组织救援,民众也未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地震灾害救援是一项专业且资源消耗巨大的工作,需要专业的救援队员和大型工程机械、搜救设备的配合。显然,这对于缅甸而言是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救援现场,缅甸消防队员常常等待中国救援队前来展开救援。

而在中国,大量热爱应急救援的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组织民间救援队,自费训练并参与救援。这种现象的出现,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缅甸官方救援力量严重不足、民间救援不力的情况下,来自中国各地的专业救援队冒着余震和建筑坍塌的风险,在废墟上展开生命探测,搜救幸存者。

在灾区运送物资、协助救援的志愿者,也大多是在缅中国商人。他们的行动,不仅展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也彰显了中国人在面对灾难时的团结与担当。

未来,让我们持续关注缅甸大地震的后续进展,期待更多被困幸存者能够获救,也向在灾难中全力以赴的每一个中国人和华人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文本来源:直男财经

来源:文盲诗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