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地吧”到种梭梭 他们跨越千里在民勤种下万千春天……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1 18:53 3

摘要:已是晚间9时37分,在武威民勤县收成镇兴隆村治沙点的基地里,青年治沙人仲麟终于回到了宿舍,手机计步器显示当天步数超过3万。揉了揉发红的眼睛,他望向了基地,望向窗外仍未熄灭的路灯——不远处的沙丘上,志愿者组织的篝火晚会还在继续。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李萍 王梓懿 张永刚 龙毅

已是晚间9时37分,在武威民勤县收成镇兴隆村治沙点的基地里,青年治沙人仲麟终于回到了宿舍,手机计步器显示当天步数超过3万。揉了揉发红的眼睛,他望向了基地,望向窗外仍未熄灭的路灯——不远处的沙丘上,志愿者组织的篝火晚会还在继续。

看了一会,他打开手机相册,翻出了去年此时的照片。那时,还没有这个基地,在这片沙漠种树的只有他和兴隆村的村民。而截至今年3月27日,他已经签发出了1.5万份防沙治沙志愿证书。

今年2月,民勤县发布了“请到民勤种棵树”公益植树招募令。仲麟没有想到,“请来民勤种棵树”会这么火。很多当地人也没有想到,一夜之间,会有这么多志愿者来到这座不知名的西北县城,只为在这片沙漠里种棵梭梭树。

(一)

在河西走廊东北部,有一片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三面包围的绿洲——武威市民勤县。这里,曾经饱受风沙肆虐之苦。

这个春天,一句“请到民勤种棵树”,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无数人心中对这片土地的关切与热爱。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种树行动”。

其实,来民勤种棵树的“火”在去年已经初见端倪。

2024年3月,民勤县青年治沙人仲麟参加了综艺《种地吧第二季》,与“十个勤天”在甘肃行活动中一起植树治沙。节目播出后,“请到民勤种棵树”迅速登上热搜,民勤也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时隔一年,他们为何还会再来?

3月下旬,记者前往民勤,试图探寻这一场“种树行动”背后的故事,解开志愿者们不远千里奔赴而来的缘由。

在一处植树点,记者遇到了来自深圳的“00后”蔡梦婷。她戴着遮阳帽,脸颊被风沙吹得微微泛红,手中却稳稳地扶着一棵梭梭树苗。

“我是从去年的那个综艺节目知道民勤的,当时看到他们在沙地上植树的场景,就想着有机会一定要来这里种棵树。”蔡梦婷说。

然而,来到民勤后,她被这里的一切所震撼。“原本以为就是来种几棵树,体验一下劳动的乐趣。但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当地人祖祖辈辈与风沙作斗争的历史,是他们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

来自新疆的姑娘克玛提·巴依波拉提一开始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机会。但当她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看到仲麟和兴隆村村民们那被风沙磨砺得粗糙却坚毅的脸庞,看到他们日复一日在沙漠中种下一棵棵梭梭树,那种对土地的热爱和守护的决心,让她深受触动。

“以前只是在书本和新闻里了解到治沙的艰难,可当我亲眼看到这些当地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作信念的力量。”克玛提·巴依波拉提说。

在三天的采访中,记者最初以为是这片广袤无垠却又充满挑战的沙漠,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渴望,或是他们因为“种地吧”这档综艺而来。但在与志愿者们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吸引他们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民勤的,远不止是这片沙漠。

就像记者在民勤县收成镇兴隆村治沙点基地的青年之家看到的一封饱含深情的信。信中写道,“让我们相聚在民勤或许是因为十个勤天,但又不仅仅是十个勤天,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我们种下的不只是树,更是千千万万个等待破土而出的春天。”

(二)

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能让志愿者们跨越万水千山奔赴此地,并为之深深感动?

民勤的治沙成果,是一部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史诗。上世纪50年代起,民勤人民秉持“寸土不让”的坚定信念,大力推进规模化治沙。

民勤县大滩镇上泉村所在的老虎口,是民勤县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沙漠面积达17万亩。每一场风沙过后,沟渠被填平,辛苦耕种的庄稼也被风沙卷走。

在大滩镇上泉村村委会副主任白志军小时候记忆里,都是农闲时父亲和村民扛着铁锹去压沙造林的身影。他说,那时候,上泉老百姓不是在防沙治沙,就是在防沙治沙的路上。

面对风沙肆虐、掩埋农田、侵蚀家园、沙逼人退的威胁,民勤县绝地反击。2008年,民勤县实施了历时3年的老虎口防沙治沙项目,通过综合整治,完成压沙造林10万亩,滩地造林4.6万亩,以及封沙育林(草)2.4万亩。

“现在,满目都是网格状的沙障和成千上万的梭梭,不仅生态环境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志军说。

有人说,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

是的,这句简短的话语,深刻概括了民勤人民与风沙抗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从老一辈治沙人开始,这种与风沙顽强斗争的精神便如同薪火一般,代代相传。

今年44岁的马俊河,16年前辞职回民勤专职从事荒漠化治理。到目前,他已经带动6万多人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关键区域——甘肃省民勤县,种植“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防风固沙锁边林75000余亩。目前,项目地以梭梭为主体的防风固沙林存活良好,生态开始自然恢复。

今年27岁的仲麟,从父辈手里接过了治沙的接力棒,继续书写着这片土地上的传奇。他成长于治沙成果初显的时代,但依然深知生态环境的脆弱,以及治沙事业的任重道远。

2024年,在参与综艺《种地吧第二季》后,仲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他依旧真诚。他将这份关注转化为推动治沙事业发展的动力,在网络上,号召更多的人关注民勤的生态环境,参与到治沙行动中来。

他说:“我从小在这片沙地长大,这里就是我的家,治住了沙,就守住了家。”

正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怀揣着对家园的深沉热爱,前赴后继地投身于治沙事业,在风沙弥漫的荒野中种下一棵棵梭梭树,成功将“沙进人退”的悲歌改写为“绿进沙退”的传奇佳话。

截至目前,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30万亩以上,其中压沙造林110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

在白志军、马俊河、仲麟等一个个民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勤朴坚韧、不畏艰辛”的治沙精神的延续和升华。也是这种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态事业的执着,感染着一个又一个志愿者跨越万水千山,来到民勤,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种下希望,让绿色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蔓延。

(三)

让一群人不远千里奔赴一座城的,不仅是因为这座城独有的魅力,更是它从细微处散发出来的、足以温暖人心的热情。

潘丛文是兴隆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去年也因为参与《种地吧第二季》录制小“火”了一把。来种树的志愿者亲切地称呼他为“潘叔”。

“我没有想到一档综艺节目,会让来民勤种棵树的效应连续两年。”潘丛文说。

这两天,忙完村子上的常规工作,潘丛文和妻子也每天都待在治沙点。他每天帮着协调基地的工作,妻子邱风萍则负责基地的每日三餐。

“基地提供三餐,有面条、烩菜、米饭等,每天都会换个样子做。”今年种树活动开始第一天,邱风萍就已经待在基地做饭了。她说,“志愿者大老远来民勤种树,我们总得让他们吃饱肚子。”

最近几天,邱风萍肩膀上的担子轻了一点。民勤县各餐饮企业也奔赴现场为志愿者义务送餐,一碗民勤肉烩菜让志愿者暖了胃,更暖了心。

你种树,我保障。在这场万人参与的治沙行动中,精心供应的一日三餐不过是众多暖心保障举措中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民勤县城的几天时间里,记者感受到每个民勤人都尽力展示着对志愿者的善意。去治沙点不方便,调配多辆大巴车,对志愿者进行接送;你在民勤种下绿色希望,武威部分景区让你免费游;基地没有电,民勤投资30万元架设10千伏线路1.5公里;从县城去治沙点路不平,民勤新修砂砾石道路2.74公里;治沙点网络信号差,民勤县完成了3千米光缆布放,实现了治沙基地4G和5G的全覆盖……

民勤县从吃住行等各个细节入手,为来种树的志愿者们构筑起了一道坚实后盾。这些全方位的保障措施,让志愿者们在沙漠腹地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植树治沙公益活动中。

正是这种对志愿者的尊重和关爱,使得民勤县在众多沙漠种树地点中脱颖而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请到民勤种棵树”的行动中来,共同为守护民勤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就如民勤宾馆到收成镇兴隆村专线大巴车司机陶永明说,“这些志愿者从那么远的地方来植树,是对民勤最大的支持。只要有需要的地方,我们每一个民勤人都会全力以赴。”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