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们常常会对孩子过于活跃的表现感到困惑:孩子是精力充沛、活泼好动,还是患上了多动症?正确区分两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若误把好动当作多动症进行治疗,可能影响孩子天性发展;反之,若忽视多动症,又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本文将深入探讨好动与多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们常常会对孩子过于活跃的表现感到困惑:孩子是精力充沛、活泼好动,还是患上了多动症?正确区分两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若误把好动当作多动症进行治疗,可能影响孩子天性发展;反之,若忽视多动症,又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本文将深入探讨好动与多动症的区别,助家长准确判断,采取恰当措施。
一、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在生活中,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从蹒跚学步的幼儿到充满好奇心的儿童,他们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对周围世界充满探索欲。例如,在公园里,孩子们奔跑、跳跃、追逐嬉戏,一刻也不停歇;在家里,他们爬上爬下,翻箱倒柜,探索每一个角落。这些表现是孩子身体和大脑发育的自然体现,他们通过运动来感知世界、认识自我、发展身体协调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关研究表明,适当的冒险玩耍不仅能让孩子释放能量,还能降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概率,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和探索精神。所以,当孩子表现出活泼好动时,家长应呵护这一天性,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索。
二、多动症的具体表现
多动症,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与单纯的好动有明显区别。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患儿在学习、做作业或参与活动时,注意力难以持久。比如在课堂上,他们容易被外界的细微动静吸引,频繁分心,无法专注于老师的讲课内容;做作业时,也常常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粗心犯错,难以按时完成作业。即使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玩游戏,也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
活动过多:与普通孩子的好动不同,多动症患儿的活动往往是无目的、杂乱无章的。在教室里,他们可能会不停地扭动身体,擅自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在安静的场合,如图书馆或电影院,也难以安静下来,总是制造出各种动静。他们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无法安静地坐下来休息片刻。
冲动行为:多动症患儿在行动前缺乏思考,常常不假思索地做出决定,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例如,在游戏中,他们可能会因为急于取胜而违反规则,或者突然打断别人的游戏;在与他人交流时,也会经常插嘴,不能耐心等待轮到自己发言。
三、如何区分好动与多动症
注意力方面:好动的孩子虽然活泼,但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并持续较长时间。比如看喜欢的动画片、玩有趣的拼图游戏等,他们可以沉浸其中。而多动症患儿无论对什么活动,都很难集中注意力,即使是他们原本感兴趣的事情,也容易分散注意力。
行为目的性:好动孩子的行为通常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例如,他们可能会为了搭建一个积木城堡,有计划地寻找合适的积木,并专注地搭建。而多动症患儿的行为往往是冲动、无计划的,他们可能会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无法坚持完成一项任务。
环境适应性:在陌生或严肃的环境中,好动的孩子能够意识到需要克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得相对安静和规矩。例如,在参加正式的聚会或参观博物馆时,他们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但多动症患儿很难根据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在任何环境下都难以控制自己的多动和冲动。
四、发现孩子疑似多动症,家长该怎么做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行为表现疑似多动症,切不可盲目下结论或自行用药,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心理科或精神科进行专业评估。评估过程通常包括家长和老师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日常表现;医生对孩子的直接观察,观察孩子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反应;以及必要的心理测试等。通过这些综合评估,医生才能准确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并确定其严重程度。
五、多动症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常用的药物包括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托莫西汀等)和非中枢兴奋剂。这些药物能够有效改善孩子的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行为,但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密切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
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通过设定明确的行为目标和规则,利用奖励和惩罚机制来帮助孩子增强自控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多动和冲动行为。
认知行为治疗:引导孩子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学会冷静思考、分析问题后果,提高社交技巧和学习能力。
心理疏导:家长、孩子和老师密切配合,给予孩子心理支持,帮助孩子恢复自信心,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
康复治疗:
感统训练:针对存在感统发育异常的孩子进行一对一训练,帮助恢复大脑功能紊乱,提高综合感觉能力和适应性反应。
运动疗法:通过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促进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增强注意力和专注力,同时释放过剩精力,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利用脑电生物反馈技术训练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改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问题。
家庭与学校支持:
家庭支持:家长要了解多动症的相关知识,与孩子共同面对挑战,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关爱。同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及时与老师沟通协作。
学校支持:学校应为多动症孩子制定适应性学习计划,给予明确的指导和积极的反馈,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老师要理解孩子的特殊需求,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耐心。
对于好动的孩子,家长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鼓励他们通过健康、有益的方式释放能量,如参加户外运动、兴趣班等,为孩子搭建展现个性的舞台。而对于确诊为多动症的孩子,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治疗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善症状,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而不是压抑孩子的天性。家长和老师要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发挥优势,培养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认同。
总之,正确区分好动与多动症是关键。家长们要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如有疑虑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基础上,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快乐中成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来源:如琴谈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