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的,如今愚人节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这一现象背后,其实是多重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许,当现实足够荒诞时,人们已经不再需要通过虚构的荒诞来释放压力。
再过一个多小时,2025年4月的第一天,愚人节,就要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就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似乎已经不再过愚人节,甚至,在这一天,我们连个玩笑也没有开。
是的,如今愚人节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这一现象背后,其实是多重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许,当现实足够荒诞时,人们已经不再需要通过虚构的荒诞来释放压力。
的确如此。现实压力消解了节日的荒诞感,而生活本身的荒诞则替代了节日的仪式感。
许多网友说,“其实每天都是愚人节”。身处网络时代,现实让人感到生活本身已足够戏剧化,无需刻意制造荒诞。这种集体心理状态削弱了愚人节作为“特殊日”的意义。
现代人面临工作考核、经济压力、家庭责任等多重负担,导致精力被消耗殆尽。心理学研究指出,压力状态下杏仁核活跃度升高会削弱幽默感知力,而网友感慨“没有心情哈哈哈了”,正是这种情绪疲惫的体现。
另外,社交边界意识的觉醒,也让我们对冒犯风险的警惕增强。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当玩笑可能触发“情绪污染效应”,导致长期负面情绪。随着社会对性别、种族等议题敏感度的提升,人们更注重人际交往的边界,愚人节玩笑容易触碰文化禁忌或权力不对等的雷区。例如,职场中上司对下属的调侃可能被视为压迫而非幽默。
同样,信任危机下,我们的防御心理也大大增强。尤其是诈骗频发,使公众对“欺骗”行为产生普遍警惕,愚人节的“受控欺骗”属性逐渐模糊,玩笑可能被误解为真实恶意。网友戏称“被生活欺骗得够多,不怕愚人节了”,反映出信任感降低后的心理防御。
如今,商业价值的缺失,也让愚人节缺乏消费驱动的节日元素。与清明节、春节等节日不同,愚人节没有特定活动、纪念品或食品,商家难以借此制造消费场景。例如,清明节有扫墓、踏青的仪式感,而愚人节既无“必买商品”也无“必做之事”,商业价值薄弱,导致营销热度不足。
双十一、618等电商节日通过促销活动占据公众注意力,传统节日若缺乏消费潜力,则易被边缘化。愚人节的“无利可图”使其在商家日历中优先级下降。
早期愚人节的群体性玩笑(如公司发布恶搞产品)依赖共同文化语境,而如今社交媒体加剧信息碎片化,个体更倾向于自嘲或小范围互动,大范围整蛊的“仪式感”逐渐消失。
娱乐方式的多元,让年轻人转向短视频、直播等即时娱乐形式,传统节日的参与形式需不断革新。愚人节的静态整蛊缺乏互动性和新鲜感,难以吸引新一代注意力。段子、表情包和网络梗的泛滥,使幽默成为日常交流的一部分,愚人节的“集中式玩笑”更是显得冗余。
在焦虑情绪蔓延的背景下,公众更偏好能带来安全感的娱乐形式(如治愈系内容),而非带有不确定性的愚人节玩笑。
愚人节的式微并非单纯的“节日消亡”,而是社会心理、文化形态与商业逻辑共同演进的缩影。它提醒我们:当现实足够复杂时,人们可能不再需要通过虚构的荒诞来释放压力,这一转变或许正是社会成熟的标志。
来源:体育没有圈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