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明读北京碑刻(155)-《顺天府庙学记》,有白话文附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2 05:30 3

摘要:研究北京胡同四十三年了,期间读了六千余通有关碑刻。每每上诸网查学,往往不能得。或泐漶缺字,或僻字连连。多数人止于碑前,不解其梗概。今一一迳录之,缺字,填空。僻字,注音解释。并附有白话文供大家参考。现在介绍的是《顺天府庙学记》,此碑建立于明宣德十年(1435),

研究北京胡同四十三年了,期间读了六千余通有关碑刻。每每上诸网查学,往往不能得。或泐漶缺字,或僻字连连。多数人止于碑前,不解其梗概。今一一迳录之,缺字,填空。僻字,注音解释。并附有白话文供大家参考。现在介绍的是《顺天府庙学记》,此碑建立于明宣德十年(1435),原来在东城区府学胡同。内容如下:

顺天府庙学记

荣禄大夫/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建安/杨荣撰。

奉政大夫/吏部郎中/兼翰林侍书/广平/程南云书并篆。

顺天府洪武中为北平府,以元之国子监为府学。永乐纪元肇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以府学为国子监,以大兴县学为府学,在郡治东南之教忠坊。历年既久,殿堂斋舍俱就颓敝,习射之圃为傍近居民侵蚀殆尽。有司因循,未及修复。皇上嗣大统之三年,工科给事中保定李庸为府尹,蒞事之初,袛谒先圣,周览学宫,为之嗟咨,欲图修复。即日状其实以闻,诏许之。庸祗承惟谨,集材鸠工,以次兴作。于是大成之殿、明伦之堂、门庑、斋舍、庖湢之所,奂然如新。未逾三载,卑隘者高,颓敝者完美,侵蚀者悉复于旧。神位有帷、祭奠有器。其成功信非苟然者。训导成规具其始末,徵予记。予惟孔子以天纵之圣,丕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以诏来世。而南面出治之君,莫不敬仰师法以安天下。其所以宣昭教化,作新人才,深有赖于学校也。洪惟我国家圣神相承,兴学崇儒,以弘治化,有开于先。今圣天子光绍前烈,益修学校之政简,俾良有司,责其成效而克新庙学,如此岂直为壮观之县而已哉。尚期为师者明其道以淑后进;为弟子者勉力就学底于成才,出为世用,俾天下郡邑学校咸称京郡,密迩圣化,得效尤盛。然后为无负国家崇建之意也。是为记。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立石

附:《顺天府庙学记》白话文

荣禄大夫、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建安人杨荣撰文。

奉政大夫、吏部郎中、兼翰林侍书,广平人程南云书写并篆刻碑额。

顺天府在洪武年间原是北平府,当时将元朝的国子监改作府学。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营建北京,北平府更名为顺天府,原府学升格为国子监,而大兴县学则升为顺天府学,位于府城东南的教忠坊。历经岁月,殿堂、斋舍逐渐破败,习射的场地也被附近居民侵占殆尽。官府因循守旧,未能及时修复。直到当今皇帝继位的第三年(宣德三年,1428年),工科给事中保定人李庸出任顺天府尹。他到任后,恭敬拜谒孔子,环视学宫,不禁叹息,决心重建庙学。当日便将实情上奏,获得朝廷批准。李庸严谨奉旨,召集工匠筹备材料,逐步展开工程。最终大成殿、明伦堂、门廊、斋舍、厨房浴室焕然一新。不到三年,低矮处变得高敞,破败处修缮完整,被侵占的土地尽数收回。神位设有帷帐,祭祀备齐礼器。这番成就绝非敷衍而成。

学官训导详细记录始末,请我作记。我认为:孔子以天纵之圣,弘扬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垂训后世。历代君王无不敬仰效法,以安定天下。而传播教化、培育人才,正有赖于学校兴立。我朝圣明君主代代相承,大兴儒学以广施德政,早有开创之功。当今圣天子继承先辈伟业,更加注重教育,选拔贤能官员督促办学,使顺天府庙学得以焕然一新。此举岂止是为彰显京畿气象?更期望为师者能阐明圣道培育后学,学子能勤勉向学终成栋梁,为国家效力。若天下州县学校皆能效仿京府,亲近圣德教化,成效必将更为显著。如此方不负朝廷推崇文教之本意。特作此记。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2月1日)立石

(注:文中官职采用明代称谓直译,如"工科给事中"为监察官职,"府尹"为一府最高行政长官。"教忠坊"为元代北京坊名。年号纪年保留原表述,括号内补充公元纪年便于理解。)

来源:英莫问66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