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以春夏季高发,全年均可发病,4-7月为春夏季高峰,9-11月为秋季高峰。伴随着学生回到校园,学校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区域。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以春夏季高发,全年均可发病,4-7月为春夏季高峰,9-11月为秋季高峰。伴随着学生回到校园,学校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区域。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康复。
主要预防措施:
(1)保持手卫生。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儿童在触摸公共物品后、外出游玩回家后、进食前、如厕后,以及家长和看护人在回家后、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七步法正确洗手,可用清水、肥皂水或洗手液洗手,至少洗20秒。
(2)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
(3)尽量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4)减少聚集。人群聚集、接触频繁,容易传播手足口病,建议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环境通风,密闭公共场所和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5)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建议满6月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2.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病。导致食物中毒的原因不同,因此症状各异,主要表现为上吐、下泻、腹痛为主的急性肠胃炎症状,严重者可因脱水、休克、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每年5-10月为食物中毒高发月份。节假日期间聚餐和在外就餐机会增加,食物中毒风险也相应增加。以微生物所致食物中毒最为多见,野生菌、野生植物等其他中毒也时有发生。
主要预防措施:
(1)外出就餐应选择证照齐全、卫生条件好的餐饮单位。
(2)保持厨房环境和餐用具的清洁卫生,处理食物前后勤洗手,准备食物时生熟分开,烹饪菜肴要烧熟煮透。
(3)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和食品原料。切勿购买和食用腐败变质、过期和来源不明的食物,切勿食用发芽马铃薯、野生蘑菇、河豚鱼等含有或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原料加工制作的食品,谨慎食用酵米面食品,不采食不明野生蘑菇和野菜。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吃生食、不喝生水。
3.诺如病毒肠炎
诺如病毒肠炎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排泄物、以及污染的物体表面、环境等感染。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成人腹泻较多,儿童则呕吐较多。
近期仍然是诺如病毒肠炎的高发季节,尤其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容易发生传播。诺如病毒感染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病毒传播能力强,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同时伴有其他传播方式,如人与人密切接触、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吸入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以及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
主要预防措施:
(1)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不用来源不明或受污染的水刷牙、漱口和洗菜。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吃熟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海鲜,吃水果要清洗干净,饮用开水或未开封的预包装水。对自制的临时应急饮用水,需取远离粪便和垃圾等潜在污染区的井水、河水和湖水,并进行消毒和煮沸后再饮用或做生活用水。
(3)规范消毒措施。诺如病毒感染者的排泄物或呕吐物传染性强,应规范消毒,污染严重的地方应按照粪便等污染物的处理方式进行消毒,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换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学校等重点场所发生诺如病毒肠炎疫情后,需遵照国家相关规范进行消毒。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