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乌鸦找水喝的故事,它可以通过复杂的步骤获得食物和水。国外学者还做过更复杂的实验,乌鸦能够开锁取工具吃食物。因此,乌鸦被认为是动物界智商最高的动物之一。乌鸦的寿命能达到13年左右。
随着21世纪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结合动物界智商天花板——乌鸦,重新谈谈人与动物的区分。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乌鸦找水喝的故事,它可以通过复杂的步骤获得食物和水。国外学者还做过更复杂的实验,乌鸦能够开锁取工具吃食物。因此,乌鸦被认为是动物界智商最高的动物之一。乌鸦的寿命能达到13年左右。
乌鸦常常以群体的形式出现,选择共同的生活区域,进行觅食、休息和繁衍后代等活动。寒冷的冬季里,它们聚集形成庞大的群体,共同抵御寒冷和寻找食物。乌鸦是杂食动物,这种习性体现个体间的合作共享关系;觅食时会相互观察、学习和模仿,找到更多食物来源,并相互分享传递这些信息。它们通过叫声和姿态展示地位身份,同时遵守特定规则,如“一夫一妻制”,结成固定伴侣关系共同养育后代,维持家庭稳定。繁殖季节,乌鸦建立巢穴分工合作,雄鸟寻找食物和保护巢穴,雌鸟孵化蛋照顾雏鸟。乌鸦对同类展现关怀和怜悯,比如会照顾受伤同伴,当同伴死亡时甚至表现出哀伤和“追悼”行为。
有记录显示,乌鸦会为受伤或生病的同伴带来食物水源并帮助保持体温,当乌鸦死亡时其他成员会在尸体周围聚集发出哀伤叫声表达惋惜怀念。因此,乌鸦表现出类似人类的组织和社会性。
总之,乌鸦具有一定“社会性”,主要特点是:①群居; ②生活习性:杂食; ③等级分明;④同类关怀,怜悯。
无疑乌鸦在动物界是一个比较聪明的物种,类似的物种,还有鲸鱼、宠物狗等。人与高智商动物比较而言,人在智力、文化、社会性、技术发展、道德等方面的具有独特性。尽管动物表现出一定的智力和社会行为,但人类的特性在程度和复杂性上是独一无二的。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各种工具进行劳动,这种能力虽然在动物界也有类似的表现,如一些物种会利用自然物体,但真正意义上的工具制造是人类独有的。人类拥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通过语言、宗教、法律等手段建立社会联系和合作,而动物的行为则主要受本能驱使。人类不仅具备自我意识和高度发达的语言系统,能够进行复杂交流和思维,而且还能发展和运用各种技术,通过科学和发明改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这方面的创新能力在动物中是非常有限的。人类具备道德和伦理观念,能够进行道德判断和伦理决策,相比之下,动物缺乏这种道德意识和判断能力,尽管乌鸦已经有了一些情感,只不过无法形成奖惩关系。因此,从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到社会性和文化的复杂性,再到意识和语言的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和道德伦理观念的存在,这些特征都体现了人类与动物的不同。
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动物是否真有人的社会属性?动物基于本能,即使具有社会性,也是浅层次社会性,简单的语言交流和组织规则,大多是通过动物生理行为传承下来的。人是基于社会机能,即一系列社会运动规则和秩序。人类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能够通过语言、宗教、法律等建立社会联系和合作,它的传承是通过生理以外的物理世界传承下来的,比如书籍,数据,文本等。
关于人的社会性与动物的社会性,我们可以这样阐述:动物的“社会性”主要基于其本能,呈现出一种浅层次的社会组织形式。它们之间的语言交流相对简单,组织规则也大多通过生理行为直接传承。这种社会性虽然存在,但相较于人类而言,其复杂性和深度都显得较为有限。然而,人类的社会性则建立在更为复杂的社会机能之上。人类不仅拥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而且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联系和合作。因此,虽然动物和人类都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但人类的社会性在复杂性、深度和传承方式上均远超动物,这是人类独有的特点。
人与动物区别是可以利用工具吗?对于人与动物区别的讨论。在最初观点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以利用工具改造世界。但是随着对动物智商的了解深入,发现高智商的动物(如乌鸦、黑猩猩)也能制作简单的工具。因此,单纯以“是否可以利用工具”来区分人与动物并不准确。这种例外情况说明这一特征不能作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光依样画葫芦,改变环境不行,代代如此不能算与动物区别开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才行,社会结构优化,更适合新环境变化,这才是人类。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类能够利用工具改造世界,并通过知识创新推动社会进步。这种进步不仅仅体现在改变环境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社会结构的优化和对新环境的适应性上。主要分几个层次理解。
第一层次,工具与技术的创造与应用。人类展示了其独特的能力,即通过发明和使用复杂工具和技术来改造世界。这种能力使得人类能够建造房屋、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并发展农业、工业等各种经济体系。此外,它还涵盖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这些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运作模式。这一层次强调的是物理环境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对应马克思观点是,使用工具全面生产观点)
第二层次,文化与知识的传承与创新。第二层次关注的是非物质领域的人类进步,包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科学发现、艺术创作及教育体系的建立。人类不仅能够创造出丰富的文化遗产,还能不断地对其进行更新和发展。这个层次还包括了思想、哲学和意识形态的进步,以及法律、政治制度的设计与演变。简而言之,它是关于如何通过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来推动社会整体向前发展,提升人类文明的程度。(对应的是,主观能动性)
第三层次,社会结构与治理机制的优化。第三层次着眼于人类如何构建和改进社会结构以实现更高效的组织形式和更公平的社会关系。这包括从原始部落到现代国家的演化过程,以及不同政体(如民主制、共和制)之间的转变。此外,这一层次也涉及到了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合作机构的兴起,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它探讨了人类如何设计出合理的规则和制度框架,以便更好地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福祉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地发展。(对应的是,社会属性)
这三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焦点,第一层次集中在物理世界的改变,物理改造属性;第二层次关注文化和知识层面的进步,智慧属性;而第三层次则聚焦于社会结构和治理机制的演进,包括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连接,社会属性。
综上所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类能够利用生产工具改造世界,并推动社会进步,形成更优化的社会结构和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性。
关于人与动物区别的马克思观点,笔者整理资料后,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一、生产劳动方面
动物与人的生产区别。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诚然,动物也生产。动物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在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在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1873-1882年)说: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最多是采集,而人则从事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可见,人能从事全面的生产劳动,这种生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直接的肉体需要,而且可以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进行生产。
二、意识与主观能动性方面
人与动物在意识上的差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概括性观点,“人具有意识,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原文,但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的概括。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秋-1846年5月)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劳动。人具有独立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能够观察、分析事物,有目的地改变环境。例如,人类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来理解自然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需求。动物虽然有一定的感知和反应能力,但缺乏人类那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
三、社会属性方面
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直接断言:“个体是社会的存在者。”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
人固然有其自然属性。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者。人作为自然存在者,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者: 一方面,人是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者;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与之不同的是,人的生活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这些社会关系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人类通过建立社会组织和规则来协调个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共同的目标。动物虽然也存在一定的社会行为,但这种行为主要基于本能和遗传,缺乏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类能够制造飞机、汽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反映了人类在生产劳动、意识和社会组织方面的独特能力。动物则无法完成如此复杂的创造活动。人类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和艺术等形式表达和交流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这也是动物所无法企及的能力。
综上所述,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人类全面的生产劳动能力、独立的意识与主观能动性以及复杂的社会属性上。
来源:科学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