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通社』再看全民智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3 00:29 2

摘要:在过去的两个月,长安、比亚迪率先打响全民智驾的发令枪,吉利、广汽、奇瑞紧随其后纷纷跟牌,一场令整个行业沸腾的狂欢好不热闹,更有甚者已经开始抢跑L3赛道。

作者 | 奚筱林

编辑 | 奚筱林

出品 | 网通社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发生严重交通事故,造成三名在校大学生身亡,一起时间激起千层浪。

虽然这并不是首起与智能驾驶有关的交通事故,但由于付出的代价过于严重,且事故车辆是流量明星,这才引发了更多的关注。

我们不在这里讨论事故的细节,因为官方的事故报告还没有正式公布,但这起事故让我联想到今年刮起的全民智驾之风,略微有些不寒而栗。

在过去的两个月,长安、比亚迪率先打响全民智驾的发令枪,吉利、广汽、奇瑞紧随其后纷纷跟牌,一场令整个行业沸腾的狂欢好不热闹,更有甚者已经开始抢跑L3赛道。

当内卷发展到一定程度,每个企业投入越来越多,收获却越来越少的时候,势必会导致一些常规动作发生变形,进而付出一些不可预估的代价。

这起事故最让我痛心的,是作为驾驶员的那位女大学生,在其母亲多次告诫不能盲目相信的情况下,依然对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充满信心,反驳说有各种可以证明安全的依据。

咱也不知道,这所谓的依据到底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名女大学生对于智能驾驶的认知,与实际有很严重的偏差。

所以在这起事故发生之后,整个汽车行业是不是应该集体反思一下,现在就谈全民智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

诚然,车企的初衷或许是好的,希望通过科技平权让更多消费者都能体验到最新的技术。但不同于车上的其他配置功能,比如座椅加热通风,有或没有都无伤大雅,比如HUD抬头显示,有或没有都不耽误行驶,自动驾驶关乎用户的生命安全,出了问题可能就是生死两重天。

有人说,目前只是技术还不够成熟,实现自动驾驶是早晚的事。

但是在我看来,技术本身是否成熟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因为车辆行驶要面对的外部场景过于复杂,会出现的意外情况不胜枚举。即便自动驾驶是最终目标,也不能拿生命当作试错成本。

对于自动驾驶,我的观点始终没有变过:这里只有L0和L5,不应该有任何中间选项。

所以,不管是技术研发还是产品传播,不管你是不是自动驾驶的拥趸,每个人都应该对这项技术抱有最基本的敬畏,不然与草菅人命没有什么区别。

而且在技术普及之前,更应该做的是普及消费者认知,不然就会出现类似这名女大学生的情况,盲目相信智能驾驶。近两年,网上出现很多驾驶员睡觉开车的视频,对自己和其他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安全极为不负责任。这还是我们看到的个别案例,没看到的不知道还有多少。

我身边就有很多人,在不了解产品和功能的情况下,就敢把车辆的驾驶权完全交给智驾系统。这种信任一方面源于车企的夸大宣传,另一方面也是自身对于汽车安全没有敬畏之心,对于智能驾驶没有最基本的认知。

当某头部车企喊出“全系车型都将搭载高阶智驾”这句口号之后,立刻引起了行业内的一波争议,只不过大家的争论点在于,到底什么才算高阶智驾,却忽视了争议背后更大的隐患:如果汽车从业者都无法界定这一概念,那么消费者获取到的信息只会更加模糊,这种认知偏差必定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所以,在普罗大众对于智能驾驶的认知不够清晰之前,谈全民智驾为时尚早。技术本身没有罪,关键在于技术普及者有没有正确引导,有没有明确责任划分,有没有阐明利害关系。

当然,想要实现这一点,光靠车企的传播是不够的,建议未来能够单独给自动驾驶设置一个资格考试,有驾照的人才能使用自动驾驶,没有的都属于违法驾驶。车企也应该根据用户情况,考虑是否在后台限制驾驶员能否使用自动驾驶。

有车企高管表示,完全不用智驾是因噎废食。但是在我看来,智驾从来都不是刚需,未来也不应该成为刚需,更不能拿是否标配智驾当成一种准则。我一直对身边的朋友说,如果我买车回来却用自动驾驶,那还不如打车来得划算、安全。

有人肯定会说,我的观点过于保守了。我要说,保守并非是固步自封,也不是拒绝改变,而是面对新事物、新思潮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如果为了加速产业变革,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的,那么保守一点总好过于激进。

借用《让子弹飞》的那句经典台词,酒要一口一口地喝,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得太大,会扯着蛋。

来源:网通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