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陈主任,我爸最近总说早上起来头有点晕,还说手有点抖,站起来要缓一缓。他年纪也不小了,以前查出有点脂肪肝,但他没当回事。
我这两天就在想,会不会是肝出了问题?他也不爱去医院,我想问问您,这种情况要不要紧?”
这句话是一个穿着普通的中年女人在消化科门口等候时说出来的,她的语气有点急,眼神里带着一丝不安,话说得不算快,但字句之间能感觉到真实的焦虑。
类似这种话,在一线临床每天都能听到,而这个“早上起床”时的状态,确实对判断某些慢性病的进展非常关键。
有一种问题特别容易被忽视,那就是肝脏的慢性损伤进入中晚期以后,有些症状表面看起来和肝关系不大,但其实已经是警讯。
很多人以为肝的问题会表现为黄疸、肚子胀、或者验血转氨酶特别高。但实际上,有不少病人在进入严重阶段前,并没有这些典型表现,反倒是早晨起床时候的一些小动作、小状态,提前暴露出身体的代偿失衡。
有研究统计,在肝功能代偿开始失控的早期,大约有37%的患者早晨起床后会有一种特定类型的姿势性低血压,但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是肝在出问题。
这个机制主要和血容量重新分布、肝脏合成功能减弱、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系。
人在睡觉状态下,血液多集中于内脏,早晨起床快速站立时,外周血管如果不能快速收缩,就会造成短时间的脑供血不足。
而肝脏在这个过程中本来应该提供一定的血浆蛋白维持血液渗透压,但肝功能变差后,白蛋白水平下降,整个血容量调节系统效率就会跟着下降。
这类人一旦清晨起床时有明显的头晕、眼前发黑、甚至需要扶着东西缓一缓,这很可能不只是低血糖,而是肝脏综合调控能力下降的一种体现。这个过程往往比肝区疼痛、黄疸等表现更早出现,是肝硬化进程中一种容易被忽略的信号。
有些人早晨起床后,会注意到自己的手指轻微发抖,特别是在拿水杯、系扣子这类精细动作上不如以前灵活。
这种现象过去多被误判为神经系统问题,但实际上有部分病人的震颤来源于肝源性氨中毒的早期状态。
在慢性肝功能下降的情况下,体内氨的代谢负担逐步转移至肾和脑组织,而脑对氨的敏感度极高,尤其在清晨血糖较低、脑代谢尚未完全恢复时,这种低剂量氨的蓄积会诱发轻微震颤和协调障碍。
有实验表明,氨水平只要超过正常上限的20%,就可以在认知和运动调控层面造成干扰。
而在肝硬化初期,这种震颤会呈现“特定时间段出现、轻微、非持续”的特征,清醒一段时间后又好像没事了,所以才容易被忽略。
还有一部分人会在早上起床后感到莫名的疲倦,甚至感觉没睡醒,脑子像是“断电”了一样。这个情况常常被归咎于睡眠质量差或者年龄原因,但真实机制很可能还是肝脏的糖储备问题在作祟。
肝是人体主要的糖原储存器官,夜间空腹状态下,肝糖原分解提供基础血糖维持大脑运转。
如果肝糖原储备能力下降,那么清晨血糖水平会有较大波动,甚至出现轻度低血糖状态,尤其是没有夜宵习惯的人,更容易早晨起来后感到极度乏力。
更有研究发现,在肝硬化代偿期,有接近42%的患者在凌晨4点到6点之间血糖有过明显下降,这种波动往往不会被晨检空腹血糖抓住,但会直接影响早晨的认知状态与精神清醒度。
有一部分人早上起床时会感到腹部不适,不是明显疼痛,而是一种“胀得厉害”的感觉,而且往往要过一会儿才会慢慢缓解。
这种胀感很多时候不是胃,而是腹腔内的液体开始出现堆积,哪怕B超还没显示出明显腹水,但肠系膜、脾静脉系统的压力已经开始上升。这是门静脉高压的早期表现之一。
在夜间睡觉时,身体处于平躺状态,腹腔静脉回流阻力变低,而起床后改变姿势,再加上早晨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提升,会造成血流动力学重新分布。
如果肝静脉回流存在障碍,那么压力就会转移到肠道静脉网,表现为清晨起床时腹部明显胀感。这种现象在门静脉压力超过12mmHg时尤为常见,是肝硬化进展过程中极具提示意义的隐性信号之一。
除了这些直接表现以外,还有一个更底层的机制值得关注,那就是昼夜节律的紊乱对肝功能的反馈影响。
肝脏本身是存在“生物钟”的器官,它在不同时间段合成蛋白、解毒、分泌胆汁的节律受到大脑-肝轴调控。
而人在晚上是否进入深度睡眠,会反过来影响肝细胞的活性表达。研究表明,长期睡眠质量差、夜间多梦或者入睡困难的人,肝脏内PER2、BMAL1等时钟基因的表达存在紊乱,这会打乱肝细胞线粒体活性,导致解毒能力减弱、乳酸清除变慢。
而这些生物化学层面的波动,往往最早体现在早晨起床的状态上,比如精神不集中、眼白发黄、舌苔发厚等。
在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表象背后,其实肝脏已经开始进入代偿期边缘。这个阶段最怕的,就是“以为没事”。
很多人觉得只要转氨酶不高、B超没腹水,就说明肝还没出大问题。但肝的耐受力极强,即便已经有明显纤维化甚至开始结节形成,仍然可以保持大部分基础功能,所以表面看起来好像还行。
一旦等到出现明显黄疸、腹水、出血倾向时,往往已经进入失代偿期,治疗难度骤然上升,住院治疗几乎是唯一选项。
这个病最会“装”,而起床这个时间点,恰恰是身体调节压力最大、代谢负担最重的时候。能从这时候观察出细微变化,比任何一个单项指标都更有早期警示意义。只要出现两种以上早起状态异常,就不能再拖着不查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