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借小米SU7事故看衰智能驾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3 12:36 2

摘要:但各大汽车厂商的智驾团队分属不同的团队带着不同的工程师,用不同的算法和不同的数据库所建立起来的,所具备的能力当然不可能一样。

日前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事故后起火,造成车内3人身亡,引发一波又一波热搜。

眼下不少人把小米SU7的情绪往智能驾驶上引,可能有些跑偏了。

实话实说,智驾标准很难量化,很多人会认为智驾汽车啥都能开,遇到危难还能救命,智驾开的比人开的要好。

但各大汽车厂商的智驾团队分属不同的团队带着不同的工程师,用不同的算法和不同的数据库所建立起来的,所具备的能力当然不可能一样。

当然这也和国家标准定有些粗糙有关,现在几乎所有智驾都号称自己是L2级别,但实现的逻辑却让人云里雾里。

以此次小米SU7事故为例,前方有紧急障碍物,是车优先还是人优先,车优先应该直接刹停,3秒重刹不足以刹停,但是应该速度也会下降很多,如果人优先,那么时速100以上的工况,紧急避险只给人三秒的时间来处理:反应+避障,是不是对驾驶员的能力是种极限挑战?

当驾驶员开启智驾,双手放于方向盘,目视前方,处理路况信息。开启远光,至少300米能见度,驾驶员应该能看到改道信息。这又分两种情况:1.看到改道,相信智驾会避让,没有处理。

2.看到改道,司机经验不足,预判距离和速度的能力不足,没反应过来要减速,等智驾提示后处理。最后智驾提示后刹车没踩死,只降到了97。

由此可见,第一,驾驶员经验不足,没有处理好夜间路况车速与距离的控制,紧急情况下没有果断踩死刹车,不了解刹车行程;

第二,不熟悉车子,特别是智驾逻辑,什么情况下智驾能处理,什么情况下需要主动接管。

第三:智驾能够识别前车,行人,简单障碍物,但能否在夜间处理复杂路况存疑。

第四:智驾高速工况时,给人的反应时间是否足够,逻辑是否清晰。

作为以身入局的智驾车主,想谈谈自己的观点:

出事前小米的智驾确实启动了,但SU7配置以及小米智驾的水平能否代表智驾?它能够代表智驾的真实水平?全部划为L2确实稳住了上限,但也会拉低下限。

智驾能制造事故,智驾也能避免事故,这东西一定要辩证地看,只不过从舆论传播的角度来说,发生事故的惨烈结果更具有传播度而已。

SU7这次事故,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异常路况下速度过快”上,116km/h放在正常的高速上没问题,但在施工路段,且是借道逆行的情况下开116km/h,这显然是非常危险的,极大地压缩了驾驶人员的反应时间。可以说,如果车速在80km/h左右,那么反应时间一定是更加充裕的。

只能说开车的人确实缺乏驾驶经验,也缺乏安全意识,遇到这种比较极端的路况,从一开始就应该人工介入。作为智驾车主不会在这种情况去信任智驾,至少当我意识到智驾在施工逆行路段开到116的时候,我一定会去纠正它。

不赞成车企把智驾吹得太神,因为总会有人是缺乏安全意识的。车企就当实事求是,不要过度宣传。但也不待见所谓的智驾恐惧论,因为智驾有风险,所以就把智驾一杆子打死。

智驾依然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过度放大恐惧,对于这项技术的发展是不利的,还是那句话,把智驾避免事故与制造事故的案例拿来对比,光盯着不利因素不利于产业发展。

当然,车企应该对自己的过度营销负责,眼下各大车企营销水平确实很厉害。但此次事故也算是其过度营销的一种反噬。营销是一把双刃剑,把速度作为汽车的营销噱头,有些不妥。

不少老司机从不信任除了大脑以外的驾驶逻辑,一方面是人是有惰性的,依赖于科技辅助思维就会放松,精神会焕散。

另外一方面,车与人的逻辑转换,在紧急情况下,有时候1秒就决定了生与死。

对速度与机械要心存敬畏!

来源:老杨聊聊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