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句发问,都无意中拨动了成年人内心最柔软也最害怕触及的弦。亚历克斯·希勒在《天蓝色的彼岸》传递了这样一个观点:「不是儿童的世界里没有死亡,而是人们选择性地忽视了它,将孩子的眼睛蒙了起来。」
清明时节,墓园里有时总会多出一些小小的身影。他们手里攥着一小束花,轻轻问出那些令人心疼的问题:
「外公去哪儿了?」「爸爸为什么不回来?」
每一句发问,都无意中拨动了成年人内心最柔软也最害怕触及的弦。亚历克斯·希勒在《天蓝色的彼岸》传递了这样一个观点:「不是儿童的世界里没有死亡,而是人们选择性地忽视了它,将孩子的眼睛蒙了起来。」
今天,也许我们需要的不再是编织童话,而是蹲下来,温柔而真诚地,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解释生命最沉重的课题。
简单心理「Good Death」栏目第 ⑥ 篇
《 如何和孩子讲述亲人的离世 》
01 在日常的瞬间,
教会孩子告别
有效的生死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德国心理学家舒本指出,死亡教育应该从孩子尚小的时候就开始,在自然情境中慢慢展开,而非等到突发事件时再仓促解释 [1]。日常生活其实处处隐藏着引导孩子理解生命循环的契机:窗台上的植物枯萎了,鱼缸里小鱼停止游动,路边一只蝴蝶悄然停止扑翅。
你可以轻声告诉孩子:「花儿枯萎了,它无法再喝水,也无法再开放了。」孩子或许有些伤心,但也会开始意识到,生命本身有着无法抗拒的规律与周期。
适合儿童观看的动画电影,也是非常好的媒介。
比如《海底总动员》里,尼莫失去妈妈的悲伤以及和爸爸的相互扶持;《狮子王》中辛巴目睹父亲的离去后逐渐长大的历程。
《 狮子王 》
《How to explain death to a child and guide them through loss》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有一天,一个朋友的孩子指着院子里快要腐烂的苹果问她:「为什么苹果变成这样了?」她蹲下来,轻声解释道:「苹果离开树后就慢慢腐烂了,这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从树上掉下来,就回到了泥土里,这样新的苹果树才会再长出来。」孩子安静地点头,似懂非懂地望着地上的苹果 [2]。
也许孩子并不能马上理解死亡的全部意义,但关于告别的理解开始萌芽。
「越早且越自然地讨论死亡,在真正需要告别时,孩子就越能平静地接受。」正如心理学家 Coloroso 所提醒的,这并不是给孩子增加负担,而是赋予他们面对生活的智慧与勇气 [3]。
02 当告别突然来临
看着孩子害怕的眼神,回避痛苦是许多成年人的第一选择。
常常,父母在告诉孩子亲人去世时,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温柔却模糊的词汇,比如说:「爷爷睡着了」,或「奶奶去了一个很远、很美的地方」。这些话带着善意,却无意中给孩子带来了更多困惑与焦虑 [3]。
他们或许惧怕睡觉,生怕自己睡着后再也醒不过来;或者执着于某一天亲人会回来,一直等待着一个永远不会实现的承诺。
《 人间世 》
真正保护孩子的方式,不是用模糊的语言掩盖事实,而是怀抱着足够的勇气和坦诚,向孩子讲述清晰、具体、却不失温柔的真相。
大人可以蹲下来轻轻拥抱孩子,然后慢慢地告诉他:「爷爷去世了,这意味着他的身体不再工作,心跳停了,也无法再呼吸了。他再也不能和我们一起吃饭,也不能陪你一起去公园了。」
说出这些话时,孩子能够从你的坦诚中获得安全感——因为他们清晰地明白了究竟发生了什么。心理学家 Lister 和 Schwartzman 指出,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使用具体而温柔的语言,能帮助他们真正理解死亡的永久性,同时减少由于误解带来的恐惧[4]。
孩子可能会问出许多具体的问题,比如:「爷爷去世的时候疼吗?」「我还会再见到爷爷吗?」甚至是「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爷爷才离开的?」
面对这些问题时,请耐心倾听、诚实回答。
尤其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坚定地告诉 ta:「亲人的离开,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你没有做错任何事。」
研究发现,年幼的孩子常常会下意识地认为一切坏事的发生都与自己有关 [3]。如果这些内心的误解与愧疚感没有及时被解开,可能会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埋下阴影,影响日后的情绪发展与自我价值感。
因此,这一句「不是你的错」至关重要。
03 孩子可以安心地表达哀伤
大人们总是担心孩子承受不住哀伤,却忘了孩子面对悲伤的方式,有时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而直接。
他们可能反复地问起同样的问题,比如:「爷爷去哪里了?他真的不会再回来了吗?」起初大人们会有些烦恼,不知如何回应,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其实是孩子们确认事实、理解现实的一种方式 [4]。
他们正在努力让自己慢慢接受。
因此,请耐心而一致地回答这些看似重复的问题,每次坦诚而坚定的回应,都是在陪伴孩子走过他们生命中最初的情绪风暴。
有时候,孩子会用他们特有的方式——画画、讲故事、或角色扮演——去表达自己的困惑或悲伤。
一位朋友曾告诉我,她的妹妹在她们的外公过世后,经常用玩偶模仿送别场景,嘴里喃喃说着一些让人心疼的话。这时,她会走过去温柔地问:「你的娃娃是不是很想外公?」然后陪她一起画画或讲故事,让孩子安全地释放出那些无处安放的情绪。
《 城南旧事 》
在最初这段情绪波动明显的时期,身体的接触与拥抱也尤为重要。研究显示,温暖的身体接触与拥抱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全感[3]。每当孩子难过时,轻轻抱住 ta,让 ta 感受到温暖的怀抱与真实的陪伴,孩子才能更安心地释放悲伤,慢慢找回生活的稳定与秩序。
面对死亡,让孩子们知道,悲伤不会永远笼罩,我们都会熬过最初的情绪雨季。
04 在日常中延续爱的记忆
告别发生在一个明确时刻,但悲伤往往会漫长而深远。
对于孩子而言,一张照片、餐桌上的空座位,都可能突然唤醒他们对亲人的思念。
心理学家 Barbara Coloroso 指出,在亲人离开之后,保持日常生活规律,对于孩子重新建立安全感和稳定感尤为关键 [3]。熟悉的作息、学校活动、固定的游戏时间,都像一张保护他们免受剧烈波动的安全网,帮助他们在迷茫中重新找到平衡。
因此,在告别之后,请尽量维持孩子原有的日常节奏:比如陪他们阅读喜欢的绘本。尽管心中也许有说不出的难过,但这份日常的陪伴,会让孩子感受到,即使某些事情改变了,你对 ta 的爱与守护却始终如一。
悲伤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躲开那些与亲人相关的回忆。相反,鼓励孩子参与一些纪念活动,反而能温柔地治愈他们的内心。比如,一起翻阅旧相册,讲述一些与逝去亲人有关的温暖往事;或烘焙一块蛋糕,让孩子亲手写一张小卡片,告诉离开的亲人:「我们还记得你,也依然爱你。」
有时候,孩子的情绪并不会很快恢复平静。
他们可能长时间表现出忧郁、退缩、暴躁,或是夜里睡眠不稳,甚至被噩梦惊醒。这些并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意味着你做得不够好。心理学家们提醒,如果这些情绪问题持续较长时间、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家长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支持[4]。
《 城南旧事 》
05 别忘了照顾好自己
在孩子的世界里,大人就像一盏灯。灯亮着,他们就能安心地走在黑夜里。但有时候大人也会累,会在哀伤里跌跌撞撞。
很多父母告诉自己:「我必须坚强,孩子还需要我。」于是把情绪藏起来,强迫自己做一个「没事的人」。但哀伤并不会因为掩饰而消失。反而,当我们没有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时,更难看清孩子的需求。
家长情绪稳定是孩子重建安全感的关键所在。你只有安顿好自己,才能真正托住孩子的情绪风暴 [3]。
处理自己的情绪之外,主动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透明的对话空间。你可以告诉他们:「你随时都可以问我任何问题,哪怕我一时答不上来,我们也可以一起去想办法弄懂。」这样的表达,能让孩子感受到一种被信任和接住的关系。
所谓真正的「坚强」,不是把一切情绪隐藏起来,而是承认自己需要时间,需要跟哀伤共处。
《 第八日的蝉 》
「写在最后」
《天蓝色的彼岸》最后,小哈里在人间游荡时发现:最痛的告别不是死亡,是活着的人困在未说出口的爱里[5]。
这个清明节,我们可以学习书中「好好说再见」的智慧:当孩子把花放在墓碑前时,握紧 ta 的手说:「爷爷/奶奶收到花了,现在我们一起回家吃 ta 最爱的青团。」
生命教育的终点是让孩子知道:死亡的真相虽然残酷,但爱能穿透离别。
作者 / 四月
责编 / 罗文
封面 /《山河故人》
🔗 「Good Death」往期内容
面对逝去的爱人,请允许我「不告别」
📄 参考文献
[1] Schopen, F. (2017). The importance of talking to children about death. The Guardian.
[2] Milbrand, L. (2025). How to explain death to a child and guide them through loss: It may not be the easiest topic to discuss with young kids, but experts suggest laying the groundwork early. .
[3] Coloroso, B. (2006). Parenting through crisis: Helping kids in times of loss, grief, and change.HarperCollins.
[4] Lister, E., & Schwartzman, M. (2022). Giving hope: Conversations with children about illness, death, and loss.Avery Publishing Group.
[5] 《天蓝色的彼岸》(2019),亚历克斯·希勒,吕良忠译,北京联合出版社
来源:简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