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再读一遍这些科学家的故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4 10:26 2

摘要:1955年8月,王永志从清华大学踏上了留学莫斯科航空学院的历程。留学6年,他服从国家需要,从航空专业转学火箭专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后,他随即参加我国“两弹一星”工程,后被任命为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和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

又是清明时

缅怀这一年离去的科学家们

再读一遍

他们在科学之路上踯躅前行的故事

王永志

(1932年11月17日—2024年6月11日)

点击阅读:《一生只为航天谋 立志报国绘宏图》

1955年8月,王永志从清华大学踏上了留学莫斯科航空学院的历程。留学6年,他服从国家需要,从航空专业转学火箭专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后,他随即参加我国“两弹一星”工程,后被任命为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和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

1992年,花甲之年的王永志受命担负起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开始了艰辛的创新之路。在他的主持和工程总体组织下,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升空,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此后,王永志“退而不休”,又担当起“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编制专家组组长的重任,开始了中国空间站的论证工作。他不顾年迈和辛劳,多次奔赴发射现场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关心和指导工作。2014年12月2日晚,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模式正式开启,至今运转良好。

王永志还是航天科普宣传的热心人。他不仅多次参与航天科普活动,作航天科普报告,还亲自挂帅,主编了《中国载人航天科普丛书》,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了载人航天的伟大成就,介绍了载人航天科技知识。

可以说,王永志与我国航天事业同频共振,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见证人,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张存浩

(1928年2月23日—2024年7月12日)

点击阅读:《他生于科学之家,三次“改行”只为报国》

张存浩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更是享誉中外的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

1959年,在党中央实行“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背景下,面对国家的紧急需要,正在研究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张存浩义无反顾地迈向火箭推进剂这一全新课题。他带领着一群没见过火箭也没见过火箭发动机的人,开展火箭推进剂的研究。经过数千次试验,张存浩首次提出了固体复合的表面多层火焰燃速理论,首次揭示侵蚀燃烧现象中临界流速存在的根源,取得关键性突破。

20世纪70年代初,激光成为国际科研前沿和国家重要战略课题。45岁的张存浩再次受命“转行”,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激光化学实验室主任。当时仪器设备短缺,他带领着一批中青年科学家白手起家,另辟蹊径,果断选择了燃烧驱动技术路线,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后来更开拓和引领了我国短波长化学激光的研究和探索。

张存浩一生涉足的领域,从催化、化工、分子反应动力学直到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激光化学等尖端和前沿科技领域。他的科研成果具有开创性,不少成果居世界领先地位。

张存浩还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主持启动了中国首个人才项目“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资金”,并倡议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他的,该基金资助的四千多名青年科学家中,已有近两百位当选两院院士。

李政道

(1926年11月24日—美国时间2024年8月4日)

点击阅读:《十年培养915名全奖留学生,让机遇光顾更多年轻人》

《一心求真,一意求善,一生求美》

1956年,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经实验验证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

虽身处异乡,但李政道心系国内年轻人才的培养。他创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由美国大学提供全额奖学金,培养中国留学生,学成后回国效力。十年中,他为915名学生争取到在得到博士学位前在美的全部费用,总额近亿美元。如今,很多优秀的CUSPEA学子就职于海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所,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学术领军人。创始于1985年的中国的博士后制度,与CUSPEA项目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2000年以来,李政道多次到中国科技馆参与青少年科普活动,同青少年见面,向孩子们普及科学。他参观了中国科技馆的《20世纪科技成就和21世纪科技展望》科普展览,并为展览题词:“江水后浪推前浪,科学未来在青年。”

周光召

(1929年5月15日—2024年8月17日)

点击阅读:《科普工作者要做“四大家”》

《“科学精神”进入科普政策的推动者》

1959年,苏联从中国撤走全部核专家,周光召致信当时的中国核工业部:“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科学家,我们已经做好一切准备,承担祖国下达的这项光荣任务。”

1961年初,周光召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实际上担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第一副主任,隐姓埋名近20年,专心致志研制原子弹和氢弹。

他和彭桓武等科学家艰苦奋斗,精心设计,严密测算,独立自主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为1964年10月16日核试验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又加快氢弹研制步伐,白手起家,刻苦攻关。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96年,全国首届科普大会召开,周光召在会上指出:“作为整个科学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普及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它既包括介绍具体的科学知识,也包括普及科学方法,以及提倡科学态度和弘扬科学精神。”

后来,包含“科学精神”在内的“四科”,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国家顶层科普政策所采纳,并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黄旭华

(1926年3月12日—2025年2月6日)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启动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担任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在开始探索核潜艇艇体线型方案时,他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艇型。最终他选择了最先进、也是难度最大的水滴线型艇体。黄旭华采用“土办法”,用算盘计算数据,用秤来称重,几年的建造过程,天天如此,使核潜艇下水后的数值和设计值几乎吻合……

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黄旭华全程参与了我国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的历史进程。

为了国家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黄旭华对科普和科学教育工作也十分关心,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自己的奖金逾2000万元。

2014年,黄旭华来到大别山区的湖北省英山县,走进一所山村中学——金铺初级中学,开展科普活动,并题写“金铺中学,学中铺金”“科技强国,教育兴国”的赠语。

还有

矿床地质学家常印佛

“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奠基人”施仲衡

我国现代电化学奠基人之一田昭武

血液病学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陆道培

……

他们毕生奋斗的故事

已被祖国和人民铭刻在心底

未完的科学篇章

将由代代科技工作者续写

来源:中国科普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