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徽因想到乌兰诺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4 08:00 2

摘要:说来真巧,3月21日,我正在看一篇有关林徽因晚年的文章。文中写道:1952年10月,北京将召开亚太区域和平会议。筹备组准备给每位代表送上一份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精致典雅的礼品。礼品分成四类,第一类是丝织品,第二类是手工艺品,第三类是精印的画册,第四类是文学名

▌红孩

说来真巧,3月21日,我正在看一篇有关林徽因晚年的文章。文中写道:1952年10月,北京将召开亚太区域和平会议。筹备组准备给每位代表送上一份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精致典雅的礼品。礼品分成四类,第一类是丝织品,第二类是手工艺品,第三类是精印的画册,第四类是文学名著。当时的林徽因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她融文学、艺术、建筑、哲学于一身,精通东西方文化,用今天的话说,她是最理想的“文创”高手。其代表作就是主持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于是,筹备组将第一、第二礼品的任务交给了林徽因。

此时的林徽因已经身患重病,但面对新中国的日新月异,她仍然以最大的热情忘我地投入工作。她和梁思成经过商量,打算用国宝景泰蓝作为这次会议的礼品,同时趁此机会抢救这一濒临灭绝的传统金属手工艺。为此,她带上了营造学社的莫宗江和她未来取得重要艺术成就的两个学生常沙娜和钱美华,奔波于散落各处的几家小作坊。林徽因当时看到的景象是,作坊陈旧不堪,师傅们的绘画设计也比较单调,主要是牡丹、荷花和如意,但即便如此,当林徽因看到那些灰不溜秋的坯胎经过烧制变成绚丽多彩的工艺品时,她还是有些惊讶的。要知道,当时48岁的林徽因在建筑、文学、哲学、美学思想上已经达到了自己的顶峰。这使我不禁想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东郊豆各庄村就曾看到过一家私营制作景泰蓝的工厂。那个院落不大,工人也就七八个,他们生产的产品主要通过北京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进行销售。据说主要是销往国外,也有的在北京工艺品商店销售。不成想,大约也就几年光景,那厂子便停产了。我不知道这个乡村小厂的工艺师其技术是不是与林徽因当年所到的几家景泰蓝作坊有关?我想,在非遗保护传承如此重视的今天,景泰蓝毫无疑问会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的。这当然也是林徽因先生所非常盼望所欣慰的。

为了使景泰蓝更加的精致,真正的代表北京代表国家的工艺制作水平,林徽因多次到作坊里和师傅们交流、切磋,提出创意构思。此时的林徽因,身体虚弱得已经很难亲自下手绘画,便发动同事们画,尽可能画出中国文化元素。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祥云火珠和敦煌飞天的形象。我无从考证,在林徽因和她的团队将飞天这一艺术形象与景泰蓝工艺完美融合的一瞬间,这是不是她在有意见证自己所提出的“建筑意”这一建筑美学理论呢?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学研究的奠基人,特别是对山西唐代木制建筑五台山佛光寺的发现和对北京文物古建的保护,林徽因的传奇故事已被很多读者知晓。对景泰蓝这一传统工艺的发掘与革新,只是她众多传奇中的一角。1952年10月,当精美的景泰蓝艺术品送到各国代表的手中,当即就引起人们的惊愕与好奇。苏联著名芭蕾舞蹈家乌兰诺娃在得到飞天意象的景泰蓝和平鸽大圆盘礼品时,或许是同为舞者,她欣喜若狂地赞美道:“这是代表新中国的新礼物,太美了!”那一年,乌兰诺娃42岁,林徽因48岁。她们两位女性,在各自的国度,都是不可多得的伟大艺术家。

我文章的开头,之所以用“说来真巧”,是故意埋下一个伏笔。1998年3月20日,我和作家石英老师应山东莱芜朋友的邀请,到那里举办一场文学交流活动。莱芜是散文家吴伯箫的故乡,其散文代表作《记一辆纺车》几乎家喻户晓。我是第一次去莱芜,石英老师是山东龙口人,十几岁参加革命,亲身经历了解放战争中的“莱芜战役”。此番莱芜之行,对石英老师来说是故地重游再重游。第二天,也就是3月21日上午,我们和当地的几个文友交流后,大约11时30分,我们二人来到宾馆后边的菜地聊天。因为石英老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由部队选送到天津南开大学读书,我便提到与我忘年之交的舞蹈家资华筠老师。我对石老师说,南开出了很多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周恩来、张伯苓、梁启超等人,像近几年我所接触的歌唱家李光羲、舞蹈家资华筠都与南开有关。石英老师说,他们俩我都认识,他们也肯定知道我。我说,资华筠老师不但舞蹈跳得好,她还写舞蹈理论,还经常给我们报纸副刊写散文。石老师说,资华筠跳的《飞天》《孔雀舞》《思乡曲》非常有名。我说,我还认识芭蕾舞蹈家白淑湘老师,她主演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那可真是红色经典啊·只可惜我年龄小,没能目睹她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石英老师本就多才多艺,他酷爱京剧,也喜欢跳舞,于是我们不约而同想到了苏联的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谈到《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

聊天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十二时,我和石英老师来到宾馆餐厅。刚坐下,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播报的第二条消息就是: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加林娜·乌兰诺娃于3月21日在莫斯科逝世,享年88岁。接着,播音员简要介绍了乌兰诺娃的生平,代表剧目。那一刻,我和石英老师的眼前仿佛被凝固了。我们俩相互对视了一眼,这世界太奇妙了,难道我们和乌兰诺娃冥冥之中有什么感应吗?我试着问石老师,您说在刚才的前十几分钟,全中国是不是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谈论乌兰诺娃?石英老师没有马上回答我,他的思绪还在刚才播报的新闻里。

现在,2025年的3月21日,我在读林徽因的同时,偏偏适逢乌兰诺娃告别这个世界的日子。作为林徽因的粉丝,我当然想知道乌兰诺娃在1952年得到的那个绘有飞天意象的景泰蓝礼品今天在哪里陈列存放。这个话题也许让人觉得我这是突发奇想,答案也许有,也许永远没有。但不管怎样,我相信这两个伟大的艺术家在天堂一定会相遇,她们交流的话题自然与飞天有关。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