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是不是总听人说一句话:“钱越来越难挣了,生活越来越压抑了。”
最近是不是总听人说一句话:“钱越来越难挣了,生活越来越压抑了。”
你以为只是你一个人这样?其实不是,是整个社会正在悄悄变天。
很多人没察觉,但细心的人已经发现了一些征兆。咱们普通老百姓,最怕的就是啥?不是日子苦,而是看不清方向,准备都来不及。
今天就跟你聊聊社会正在出现的6个现象。也不吓唬你,就是希望咱们早点看明白,早点做打算,别真到那天措手不及。
1. 年轻人不消费了,商场冷清成“展览馆”
以前一到节假日,商场人山人海,吃饭都得排队。现在呢?人是有,但都是在逛,不买。或者干脆连逛都不逛,直接窝家里。
外卖、拼多多、直播间看一圈,比门店便宜一大截。更关键的是——年轻人真的不敢花钱了。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太省了”,但你得想清楚,这背后不是“抠门”,是“压力”。
房子买不起,工资涨不了,物价蹭蹭上。这不是不想花,是**“不敢花”。**
李嘉诚说过一句话:“经济不好时,最先感受到的,是普通人吃饭和消费的变化。”
现在这个变化,已经摆在眼前了。
2. 裁员和失业不再稀奇,副业成刚需
你发现没,现在跳槽越来越难找工作?以前三五天能安排三场面试,现在一个月投上百份简历都没回音。
有些大厂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内部已经开始“优化”员工,说白了就是变相裁员。
饭圈词儿“毕业”,现在也变成了打工人的真实写照。
失业没啥丢人的,但没有收入来源,那真的太难了。
所以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副业。送外卖、摆地摊、写公众号、拍短视频、做闲鱼……
主业保命,副业保尊严。
马云说过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后天很美好。只是,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
我们不求过得多风光,但也得想办法活过“明天晚上”。
3. 孩子越来越难养,家长越来越焦虑
以前养娃讲“吃饱穿暖”,现在不光要“吃好穿好”,还得上早教班、兴趣班、国际营地、双语培训……
一不小心就掉进了“鸡娃内卷”的深坑。
重点是——花了钱,家长还不安心;孩子累得跟打仗似的,也不见得真的更优秀。
这让很多家庭压力爆棚。甚至不少夫妻因为“教育理念不同”直接吵到离婚。
经济不稳,教育焦虑就会加剧。
正所谓:“教育,是一个家庭能不能翻盘的关键,但也可能是压垮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别再一味砸钱,不妨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你的关注,而不是你的焦虑。
4. 炒房神话破灭,买房不再稳赚不赔
前些年,身边谁买房谁发财。买一套涨几十万,贷款压身也心甘情愿。
可现在呢?有些地方的房子都跌回五年前的价格了,还没卖出去。
炒房客都撤了,接盘的多半是刚需。这时候你会发现,房子不是用来升值的,是用来住的。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房子价格跌了,工资涨不上去,贷款还着还着就觉得喘不过气。很多人甚至开始断供。
所以如果你现在要买房,不要光听中介说“低点已到”,得看清你能不能扛得住长期负担。
买房从来不是投机,是一场“抗通胀的马拉松”。
5. 年轻人越来越佛,社会越来越“躺”
还记得那句话吗?“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可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再拼命早起,他们说:虫那么少,早起也没用。
这不是没上进心,而是“现实给的回报太少”。
你加班到凌晨,工资还不如摸鱼的同事。你拼命干活,被裁的时候也没个“功劳章”。
渐渐的,大家开始躺。不是不想站起来,是站起来太累。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躺平?”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不是我不努力,是我努力也买不起一个马桶。”
很扎心,但也很真实。
社会不给人希望,人就学会了自保。
6. 存钱的比花钱的多,报复性储蓄来了
以前发了工资第一件事是:买买买。现在呢?不少人开始存钱,能省就省,哪怕利息低也不敢动。
有人调侃:我们不是富有,而是“富怕”。
怕明天失业、怕突然生病、怕孩子学费交不上。
你看,消费降级,储蓄升级,说明了一个问题——大家没安全感了。
就像王朔说的:“人一旦缺乏安全感,什么都想抓住,什么都不敢放手。”
以前是赚钱了再想着攒,现在是还没赚钱就想着怎么节省开支。
这不叫小气,这叫危机意识。
写在最后
咱们普通人,最怕的不是社会变了,而是自己没反应过来。
别总指望外部环境多么美好,咱们得学会自救。
收入不稳定,那就多元化发展;社会不确定,那就增强抗风险能力。
别再光想着怎么过好日子,也得准备好怎么应对“苦日子”。
记住一句话:“风浪越大,越要扎稳篱笆。”
愿我们都能在乱世中找准方向,不贪不怕不退,让自己和家人熬过去,活下去,然后再慢慢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点启发,就请转发给你在乎的人吧。多一个人早准备,就少一个人被打个措手不及。
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
来源: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