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高达27.8%。
但就在高发人群中,有一位65岁大爷为了控制血糖,每天早晨坚持慢跑5公里,半年后回到门诊复查时,血糖水平、体重、心肺功能竟然都出现明显改善。
难道运动真能“治好”糖尿病?真相并非如此简单,背后隐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重大误区和医学常识的盲区。
糖尿病并非只是“血糖高”这么简单,它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
目前,糖尿病主要分为四大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其中,2型糖尿病占比超过90%,与遗传因素、肥胖、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它的本质是胰岛素抵抗加上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引起体内葡萄糖代谢异常。
糖尿病的传播不具传染性,但它的高发率具有“家庭聚集性”和“生活方式相关性”特征。
例如,父母患有2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而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也会显著提高发病几率。
临床上,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常常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常见表现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统称“三多一少”)、疲乏无力、视力模糊、皮肤瘙痒、伤口愈合缓慢等。
部分患者甚至以心梗、中风、视网膜病变或肾功能异常为首发症状而就诊,这也是糖尿病被称为“沉默杀手”的原因之一。
识别糖尿病最权威的方式是血糖监测。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以下几项指标进行诊断:
空腹血糖(FPG) ≥7.0 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2hPG) ≥11.1 mmol/L
随机血糖 ≥11.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6.5%
其中,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疾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糖尿病并不是一项短期任务,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当前治疗原则强调“综合管理”,包括: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自我监测、糖尿病教育五大核心要素。
营养治疗方面,强调“控总量、平衡营养、低升糖”。推荐多吃粗粮、全谷类、蔬菜、豆类、优质蛋白,限制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运动治疗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血脂,改善心血管功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推荐每周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等。65岁以上人群在运动前应评估心肺功能,避免运动风险。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合并症等制定个体化方案。常用药物包括:
双胍类(如二甲双胍)
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
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
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
胰岛素(注射)
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糖,注意低血糖风险,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合并症多、肝肾功能下降、药物代谢能力弱等问题,需要谨慎用药,避免低血糖、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情况。
糖尿病的最大威胁来自其慢性并发症。包括:
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中
肾脏病变: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
视网膜病变:可导致视力下降或失明
周围血管病变:导致肢端缺血、坏疽,严重时需截肢
要预防这些并发症,必须控制好“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 且需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足部检查等,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慢跑5公里对控制血糖是否有益?答案是肯定的。慢跑属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促进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减少血糖水平,同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研究显示,坚持运动3-6个月可有效降低HbA1c 0.5%-1.0%。 但65岁以上人群要注意:
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拉伸
避免空腹剧烈运动,防止低血糖
合理安排运动时间,推荐餐后1小时进行
穿戴合适的运动鞋,防止足部损伤
健康维护离不开系统管理。建议建立“糖尿病健康档案”,记录血糖、饮食、运动、体重、用药等数据,便于医生了解病情变化。
家庭成员的参与与支持也非常关键,尤其在饮食搭配和生活习惯上,家庭环境的改变往往更能促进患者依从性。
最新研究发现,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能降糖,还能带来心肾保护作用。 2022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研究显示,GLP-1类药物利拉鲁肽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此外,个性化智能血糖管理系统、可穿戴血糖监测设备正在逐步普及,为糖尿病管理提供更多可能。
未来,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将越来越“智能化、个体化、家庭化”。 国家卫健委提出,到2030年实现糖尿病早筛率达到70%以上。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将成为遏制糖尿病流行的关键。
在家庭护理方面,建议糖尿病患者家中常备以下物品:
血糖仪及试纸
低血糖应急食品(如葡萄糖片、糖果)
足部护理工具(温水盆、润肤霜、干净毛巾)
血压计、体温计
个人用药清单与用药时间表
急救技巧方面,当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冷汗、心悸、意识模糊),应立即给予15克快速糖(如3片葡萄糖片或半杯果汁),5-10分钟后复查血糖,如未恢复,再给予1次。严重者应立即就医。
结尾实用建议:
1. 每日监测血糖1-2次,记录并分析波动趋势。
2. 饮食结构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少吃精制碳水。
3. 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
4. 定期复查血糖、血脂、肾功能、眼底,每年至少一次全面体检。
5. 建立良好睡眠习惯,避免情绪波动影响血糖。
6. 配合医生进行个性化用药,切勿自行调整药量。
7. 关注足部健康,防止感染和糖尿病足发生。
8. 家人共同参与健康管理,营造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糖尿病是一场“持久战”,坚持科学生活方式、规范治疗、定期监测,才是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的关键。
65岁大爷的坚持慢跑固然值得肯定,但真正的健康管理,是系统性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改变与医学干预的结合。
参考文献与数据来源: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大苹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