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大多数人提起癌症,第一反应是肝癌、胃癌、肺癌,觉得那些才“厉害”,淋巴癌听上去不像啥大事,甚至有人以为它只是普通的淋巴结肿大。
但有经验的血液科医生一听这个病名,脸色就变了。
这个病隐藏得特别深,早期没什么疼,也不怎么影响食欲,查个血常规有时候也看不出啥大毛病,可一旦拖着不查,进展速度能快得吓人。
真正让人怕的,是它来之前根本不像生大病,反倒像“身体有点小毛病”,让人误以为是累着了、睡不好、天气变了,结果一耽误就是晚期。
有个北京的40岁工程师,工作压力大,平时总觉得脖子这边有点鼓,摸着也不疼,想着是自己上火了。
熬了两个月,脖子肿块越来越大,晚上还出虚汗、老做梦,才去医院。
结果一查,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肝脏,连骨髓都有异常了。
这种病发展速度快得惊人,从一个结节变成全身淋巴侵犯,有时候只要几周时间。
所以医生才不断提醒,要从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下手,特别是发病前1个月,身体常常会给出四种“信号灯”,关键是你得看得懂。
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表现,就是莫名出汗,特别是晚上睡觉出虚汗。
这种汗不是热出来的,是身体在“内战”时候释放的炎症信号导致的。
很多人一到晚上就汗湿枕头,觉得是更年期、气血虚、白天太累,其实这类“夜间盗汗”常常和免疫系统过度活跃有关。
而淋巴瘤正是免疫系统的恶性疾病,它不光攻击自身,还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让汗腺异常活跃。
美国梅奥诊所一项调查发现,在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中,有41%在确诊前4周内出现了夜间多汗的情况。
这种出汗和普通出汗不一样,不伴随发烧,也不会觉得热,就是那种莫名其妙地流,像是身体自己在“排毒”,但其实是病在潜伏。
第二种表现是反复发低烧、全身发虚、像得了感冒但又没有鼻涕咳嗽。
不少人觉得自己好像一直在“发炎”,吃点消炎药就压下去,过两天又烧上来了,这样反复循环。
这种低烧说不清是哪儿的问题,查血也查不出感染指标,但人就是觉得累,精神状态也差。
这种所谓“肿瘤热”其实是体内的淋巴组织在持续异常活跃,释放了大量细胞因子,干扰了体温调节。
中山医院的血液科医生总结过一组病例,发现不少早期患者把这种症状当成“慢性上呼吸道感染”拖了一个多月,等真正查出来,病已经进了中期。
特别是那些有家族肿瘤史、长期免疫异常的人群,一旦出现“低烧+乏力”,就得引起注意。
第三个表现比较特殊,是皮肤变得敏感甚至发痒,尤其是在无明显过敏源的情况下。
很多人以为是洗澡水温度不对、沐浴露刺激,但其实这类“淋巴瘤瘙痒”不是简单的皮肤病,而是一种全身性反应。
淋巴瘤细胞会分泌某些激活型炎症分子,这些东西在血液循环中一传播,就可能影响到皮肤神经末梢。
有些人甚至没长疹子、没起风团,就是皮肤发痒,夜里抓得睡不着觉。
有研究显示,在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早期有明显皮肤瘙痒症状的人占比高达27%。
最容易出现的是四肢内侧、躯干部位,不红不肿,但痒得难受。
有个广州的女性患者,最早症状就是“皮肤过敏”,吃抗过敏药没效,查过敏源也没结果,后来在查体中偶然发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才确诊。
第四种表现就是持续性、进行性消瘦,但又吃得不算少。
很多人听说减肥是好事,一瘦就开心,觉得自己身体轻盈了,结果真是瘦出来的病。
淋巴癌早期最典型的一个“B症状”就是体重下降,尤其是3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10%。
关键是这种消瘦不伴随腹泻、呕吐,也不是刻意节食,就是自己在悄悄瘦,脸先瘦下来,裤腰突然松了,睡觉时候摸自己肋骨也明显了。
这种情况得警惕,是代谢被肿瘤调动了,大量营养被癌细胞抢走,同时人体免疫系统过度活跃,也会加速蛋白质分解。
有一位江苏的出租车司机,半年掉了15斤,他还以为是自己每天跑车太辛苦,没当回事,直到咽部突然肿胀,吞咽困难,才去查,已经是晚期T细胞淋巴瘤。
这些表现单拿出来一个,可能都没什么杀伤力,但问题就在于它们不集中、像感冒又不是感冒、像上火又不是上火,很容易被人忽略。
如果同时出现两三种,那就得马上去医院做个系统检查。
查血象、查LDH(乳酸脱氢酶)、查EB病毒抗体,再做个淋巴结彩超或PET-CT,基本能搞清楚个大概。
尤其是那些脖子、腋下、腹股沟无痛肿块超过2cm、持续两周以上不消的人,必须重视。
正常的淋巴结肿大,比如感冒引起的,是疼的、可移动的、几天会消下去;但肿瘤性的往往不痛、不动、越长越大。
有时候患者也没啥主观不适,但身体其实已经处在“亚临床状态”。
医生讲得很清楚,淋巴瘤在早期并不靠“症状”诊断,而是靠“蛛丝马迹”筛查。
也就是说,靠你自己等着症状明显再去看,那基本都是中期以上了。
真正有效的办法,是对这些不正常的小信号保持敏感,特别是体质突变的人,像过去从不感冒、现在三天两头发烧。
过去睡得香、现在老半夜出汗;过去饭量大、现在怎么吃也瘦,像这种“身体性格变了”,就是大写加粗的提醒。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马志芳.强化护理模式联合心理干预在淋巴癌放疗患者中的应用,当代护士(下旬刊),2022-04-01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