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围绕周瑟瑟诗歌中的历史感展开探讨,分析了周瑟瑟诗歌作品如何通过后现代主义手法重塑与解构历史感,以及后现代叙事手法和语言特征在诗歌中的运用。深入探讨了周瑟瑟诗歌中历史感与荒诞喜剧的融合、历史感与当代性的互文关系,以及爱的永恒与时间的虚无等主题。通过具体诗歌作
论周瑟瑟诗歌的历史感
On the Historical Sense in Zhou Sese's Poetry
内容提要
本文围绕周瑟瑟诗歌中的历史感展开探讨,分析了周瑟瑟诗歌作品如何通过后现代主义手法重塑与解构历史感,以及后现代叙事手法和语言特征在诗歌中的运用。深入探讨了周瑟瑟诗歌中历史感与荒诞喜剧的融合、历史感与当代性的互文关系,以及爱的永恒与时间的虚无等主题。通过具体诗歌作品的分析,揭示了周瑟瑟诗歌中独特的古典现代性特征,以及这种特征如何为读者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周瑟瑟诗歌、历史感、后现代性、荒诞喜剧、古典现代性、爱的永恒
著名诗人周瑟瑟擅长在诗歌中融入厚重的历史感,通过对历史的重新诠释与解构,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意义。他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将传统主题与现代元素融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深度又充满现代气息的诗歌风格。周瑟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与解读,展现了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理解与感悟。在他的笔下,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历史符号,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与情感。揭示周瑟瑟是如何在诗歌中运用后现代主义手法重塑历史,以及这种重塑如何与现代社会现实相结合。为读者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与思考空间;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周瑟瑟诗歌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所在。
周瑟瑟诗歌的历史感的后现代性
周瑟瑟的诗歌常常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诠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屈原哭了》便是他对屈原这一传统文学形象进行后现代性解构与重构的典范。“很多年我都是携妻带子从汨罗下火车/天色微暗/很多年我都是从黎明的汨罗江上过/江水泛着泡沫/每次我都看见屈原坐在汨罗江边哭”。诗人将屈原的形象置于现代人的生活场景中,通过日常化的叙述方式,让屈原的形象更加贴近现代读者的心灵,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感的后现代性重塑。
“我一下火车/他就跟着我/要我告诉他《离骚》之外的事”。这样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对屈原的深刻理解,反映了诗人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屈原的哭泣,不再是简单的个人命运的悲歌,而是成为了现代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一种情感共鸣。这种对历史感的解构与重构,正是周瑟瑟诗歌后现代性的重要体现。
周瑟瑟的诗歌语言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他运用反讽、悖论、模糊性等后现代语言手法,挑战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和确定性。《屈原哭了》:“我不敢低头/我一低头酸楚的泪就会掉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反讽手法。诗人通过夸张的情感表达,揭示了现代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同时,这种反讽手法也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周瑟瑟通过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将历史与现代紧密相连。他的诗歌作品常常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诠释和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在《屈原哭了》中,周瑟瑟将屈原的形象与现代人的生活场景相结合,通过日常化的叙述方式,消解了屈原作为历史人物的悲壮与哀愁。诗人通过屈原的口吻,表达了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和同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共鸣和思考。
周瑟瑟的诗歌独特的历史感和后现代性特征,在当代诗坛独树一帜。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诠释和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规范性和确定性,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丰富了当代诗歌的艺术形态和表现手法,为当代文学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感以荒诞喜剧方式呈现
在周瑟瑟的诗歌世界中,历史感与荒诞喜剧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他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诠释上,渗透在他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之中。在《向杜甫致敬》组诗中,周瑟瑟将杜甫的生平以荒诞喜剧的方式进行了再现。《向杜甫致敬:幕府生活》:“幕府多事/杜甫躬身于唐朝/天刚刚亮/中原就发生变乱/你劝诫我要忍住悲伤/你不愿意被幕僚们指点/一个诗人在肺病与疟疾中/显得多么骄傲/在书案上打瞌睡/刀枪生锈/强盗都是朋友。”杜甫的形象被赋予了现代人的情感和态度,他在幕府中的生活充满了荒诞与无奈,而诗人却以一种轻松幽默的口吻将其叙述出来,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周瑟瑟的诗歌之所以能够将历史感与荒诞喜剧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得益于他对语言的独特运用和对主题的深刻挖掘。他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放大和变形,从而使其呈现出一种荒诞而又不失真实的感觉。同时,他又能够将这些细节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相结合,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和丰富。
周瑟瑟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历史感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审美体验。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荒诞再现和对日常生活的荒诞戏剧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以及人类命运的无常与荒诞。他将这些主题与历史事件相结合,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和丰富。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视角和思考方式。
历史感、当代性与个体的互文关系
在周瑟瑟的诗歌创作中,历史感、当代性与个体经验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而深刻的互文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他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挖掘与当代语境的巧妙融合上,更在于他如何通过个体的独特视角,将历史的厚重与当代的敏锐洞察紧密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深度又充满当代气息的诗歌作品。
《天池》展现了历史感、当代性与个体经验的交织与融合。诗人以天池这一自然景观为切入点,通过描绘天池的壮丽景色与神秘氛围,将历史、当代与个体经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六月/长白山天池/进入开冰期/我听见/冰块撞击/冰块的咔擦声/天池的子宫/正暗暗扩张/伟大的阴道/挤出了/一半冰块/一半蓝色湖水。”诗人通过对天池开冰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隐喻了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更迭。
“东北虎晃动/性感的腰身/它也要融化了”,这是对当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深刻反思。东北虎的融化是对自然界生态危机的一种隐喻,也是对当代人精神困境的一种象征。诗人通过个体的视角,将天池的壮丽景色与东北虎的生存状态相结合,展现了历史、当代与个体经验之间的复杂关系。
历史感为诗歌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诠释,周瑟瑟将历史的厚重感融入当代语境之中,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和丰富。同时,历史感也为诗歌提供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机制,使得诗人能够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碰撞。
当代性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通过对当代社会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剖析,周瑟瑟将个体的经验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普遍性的诗歌作品。当代性为诗歌提供了一种开放和多元的叙事视角,使得诗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审视和表达个体经验。
个体经验为诗歌提供了独特的情感色彩和审美体验。通过对个体经验的深刻挖掘和细腻描绘,周瑟瑟将诗歌的主题与个人的情感紧密相连,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个体经验为诗歌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叙事方式,使得诗人能够以自己的声音和视角来讲述历史和现实的故事。
爱的永恒与时间的虚无
在周瑟瑟的诗歌中,爱被赋予了超越时间的永恒性。这种爱,不仅仅是恋人之间的情愫,更是对亲人、朋友乃至世间万物的深情厚谊。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份深情镌刻在时间的长河中,使之成为不朽的诗篇。
在《父亲的灵魂》一诗中,周瑟瑟深情地回忆了与父亲共度的时光,那份对父亲的思念与敬爱,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他心中永恒的印记。“我回故乡的那个雨夜/两只狗崽在院子铁门外嗷嗷哭叫/“哪来的呀?冻得快要死了。”/父亲那时还没有发现癌症/他起床把狗崽抱进了屋/半年时间很快过去/小狗伏在父亲的棺前陪我守灵。”在这段描述中,周瑟瑟将父亲对生命的热爱与对家庭的责任感,通过一个小小的举动——在雨夜中抱起两只流浪狗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份爱,超越了生死,成为了他心中永恒的温暖。
《万古如长夜》以长夜为题,探讨了时间与生命的永恒与虚无。“一盏长明灯/在天底下忽闪跳跃/随时都要熄灭/风一吹它就明亮/仿佛圣人的心脏/在死亡中活得更长久。”诗人通过长明灯这一古典意象的描绘,展现了时间与生命的永恒与无常。同时,他又以现代人的视角与语言,对这份永恒与无常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重构。
在《向杜甫致敬:草堂生活》中,周瑟瑟通过对杜甫草堂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情。“草堂旁的五棵桃树像五个唐朝的侍女/粉红的脸蛋杜甫是怜爱的。”在这里,杜甫对草堂周围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深情,这种爱是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对生命的珍视。周瑟瑟通过杜甫的视角,将这种超越时间的深情传递给了读者。
在周瑟瑟的诗歌中,爱的永恒与时间的虚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这种交织构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魅力,引发了读者对生命与爱的深刻思考。
爱的永恒为时间的虚无提供了意义。在《爱是慈悲》一诗中,周瑟瑟通过对李叔同(弘一法师)生平的描绘,展现了爱的力量与时间的虚无之间的悖论。“爱,就是慈悲。”这是对李叔同一生信仰的概括,也是对爱的永恒性的深刻阐述。正是因为有了爱,时间才不再是无情的流逝,而是成为了生命意义的见证者。
时间的虚无为爱的永恒提供了可能。在《雨的孩子》一诗中,周瑟瑟通过对雨的描绘,展现了时间在消逝中的重生与爱的延续。“雨远道而来/雨打着雨伞/雨带着孩子/好看的孩子/闪亮的孩子/他们下到地面/踩着雨的脚步。”在这里,雨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更是时间的象征。它带来了生命的消逝与重生,也带来了爱的传递与延续。
周瑟瑟通过爱的永恒性,展现了人类对生命的珍视与对未来的希望。在《睡在父亲离世的床上》一诗中,他深情地回忆了与父亲共度的时光,表达了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睡在父亲离世的床上/我听见春天在后山奔跑的欢乐声/众树像父亲/经过短暂冬天的树叶墨绿/生命更加容忍/散发出的爱/需要生者去沉思。”在这里,周瑟瑟将父亲的形象与自然界的生命相结合,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爱的永恒。
周瑟瑟通过时间的虚无性,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草枯了》一诗中,他通过对草枯的描绘,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草枯了/秋天像个出家的人/在郊外走/落叶在脚下燃烧。”草枯不仅是对自然界生命消逝的描绘,更是对人类生命脆弱的隐喻。周瑟瑟通过这种描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时间的洪流中,该如何珍视生命、把握当下呢?
历史感即古典的现代性
在周瑟瑟的诗歌创作中,历史感与古典元素不仅没有被现代性的浪潮所淹没,反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被融合与再创造,形成了其诗歌中独特的“古典的现代性”。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他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挖掘与重塑上,更在于他如何将古典的意象、情感与表达方式融入现代语境,赋予古典以新的生命与意义。
《武当山》通过对武当山的描绘,展现了古典山水诗意的现代演绎。“走过了天下的路/才发现雾是我走过的最好的路/雾是紊乱的,又是逻辑性的。”诗人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古典山水诗中的意象,将雾这一古典意象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意义。雾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象,而是成为了人生道路的象征,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思考。
《枯寂》通过对自身情感的深刻剖析,展现了古典情感在现代语境中的独特魅力。“认识枯寂比认识自己更难/枯坐在画案边/我眼睛里的白渐渐大于黑/心中的石块是巨大的黑/向笔端奔涌/我被我自己击中。”诗人以枯寂为题,探讨了现代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然而,他并没有陷入消极与颓废之中,而是通过古典的诗意与哲思,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世界上最小的蚊子》通过对蚊子这一微小生物的描绘,展现了古典表达方式在现代语境中的独特魅力。“我坐在树林里看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公道》/看到“头人及其儿子的尸体也掩埋入土”时一只蚊子/一只世界上最小的蚊子咬了我一口。”诗人以蚊子为题,通过对蚊子叮咬的描绘,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他又以古典的诗意与哲思,赋予了这一微小生物以深刻的意义与价值。
《北极光》以北极光为题,探讨了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对话与交融。“梦到北极是危险的/因为北极我从没到过那里/没有到过的地方/居然梦见了。”诗人以北极光为引子,展开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想象。同时,他又以古典的诗意与哲思,赋予了这份探索与想象以深刻的意义与价值。在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与碰撞中,诗人展现了对生命、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周瑟瑟的诗歌创作以其独特的历史感与古典现代性而著称。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挖掘与重塑、古典意象的现代演绎、古典情感的现代抒发以及古典表达方式的现代创新等方式,将古典与现代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其诗歌中独特的“古典的现代性”。这种交融与碰撞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在周瑟瑟的诗歌中,历史感与古典元素不再是遥远的过去与回忆,而是成为了现代人可以感知、可以体验、可以共鸣的精神财富。
周瑟瑟的诗歌创作以其独特的历史感和后现代性特征,为当代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他的诗歌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现实与未来的深刻洞察与期许。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与解读,周瑟瑟成功地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的诗歌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赞誉。他的诗歌丰富了当代诗歌的艺术形态与表现手法,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视历史与现实的视角。
诗评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在人民网人民智作、中国诗歌网等10几家媒体发布文学评论和诗歌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400多万字。
诗人介绍:周瑟瑟,男,当代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策展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栗山诗歌学会会长。现居北京与深圳。著有诗集《松树下》《17年:周瑟瑟诗选》《栗山》《暴雨将至》《世界尽头》《犀牛》《种橘》《屈原哭了》(繁体版)《鹧鸪与木梯》(英语)《桂花房间》(俄语)《向杜甫致敬》(多语种诗集)《周瑟瑟诗选》(西班牙语),诗歌评论集《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长篇小说《暧昧大街》《苹果》《中关村的乌鸦》《原汁原味》《中国兄弟连》等40多部,以及《诗书画:周瑟瑟》。主编《中国当代诗歌年鉴》《中国诗歌排行榜》(年选),以及诗歌民刊《卡丘》,编选有《新世纪中国诗选》《中国当代诗选》(中文版与西班牙文版)等。应邀参加哥伦比亚麦德林国际诗歌节、墨西哥城国际诗歌节、第三届(越南)亚太地区诗歌节、哥伦比亚首届里奥尼格罗文学节、墨西哥尤卡坦国际书香节、智利“中国诗歌工作坊”等。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金笔奖评委。
来源:主任记者史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