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菜友看日历快到清明,急着在菜园里撒下茄科类种子,其实有些品种现在种反而坏事。
最近几天忽冷忽热,前天中午热得穿短袖,今天又得翻出薄棉袄。
不少菜友看日历快到清明,急着在菜园里撒下茄科类种子,其实有些品种现在种反而坏事。
茄子作为典型的喜温作物,其生长周期与温度变化紧密相关。
幼苗期的温度控制尤为关键,根系在低于12℃的土壤中会停止吸收养分,导致叶片出现紫斑。
很多种植者看到市面开始销售茄子苗就急于购买,却忽略了土壤实际温度是否达标。
有个简易的测地温方法:在上午十点将手掌平贴地面,若能持续贴住十秒钟不觉冰凉,说明地温基本达标。移栽时保留原育苗土坨能减少伤根,栽后三天内避免直晒,可用遮阳网过滤强光。
番茄种植有两个关键阶段容易被忽视。
首先是催芽温度,种子袋上标注的发芽率通常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测得,实际种植时昼夜温差会明显影响出苗。
其次是移栽后的缓苗期,这个阶段最忌温度骤降。
有个实用技巧:用透明塑料瓶剪掉底部扣在幼苗上,既能保温又不影响采光。等新叶长出两片后再撤掉保护罩,这样过渡更安全。
辣椒品种差异较大,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耐寒性不同。
线椒类相对耐低温,但灯笼椒、彩椒等大果型品种特别怕冷。
现在市场上很多辣椒苗是温室培育的,直接移栽到露天环境容易发生应激反应。
叶片发黄、卷曲就是典型症状。这种情况要及时搭建临时小拱棚,用竹片和塑料薄膜做成简易保温棚,早晚注意通风换气。
土豆种植存在时间误区,有些人以为早种能抢市场,其实块茎发育需要稳定地温。
清明前土壤温度反复变化,会导致种薯出现"二次休眠"。
这种现象表现为:种薯先发芽后停止生长,最后在土里腐烂。
正确处理方法是将种薯放在散射光下催芽,等芽长到1厘米左右,且天气预报显示持续升温时再下种。种薯切块时要注意刀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病菌。
秋葵的种植难点在于种子特性,其坚硬种皮需要足够温度才能软化。
很多新手误以为不出芽是种子质量问题,其实常常是播种过早所致。
有个检测土温的土方法:在播种穴旁埋生鸡蛋,第二天挖出打蛋观察。如果蛋清呈半凝固状态,说明地温适合秋葵播种。
此法虽不精确,但能直观感受土壤温度变化。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很重要,但忌大水漫灌,水滴冲击会使种子移位影响出苗。
首先,施肥这事可得留神,茄科菜小苗最怕猛下肥。
特别是鸡粪这类热性肥,没沤熟用了准烧根。
底肥用牛羊粪最稳妥,移栽前半个月就掺土里。等开花了再追肥,这时候植株要结果,胃口正好。
其次,防病防虫得赶早,洋葱皮煮水是个好招。
抓把洋葱皮加水熬成黄汤,凉了浇地既能杀菌又不伤土。
蚜虫最爱嫩芽,插几块黄板子离苗尖齐平,虫子扑上去就下不来。
如果你要买苗,一定得擦亮眼,激素催的苗杆细叶薄,风一吹就折。
好苗子节短叶厚,根须抓着土坨不撒手。
移栽前三天停水练苗,种的时候别埋深,原先土印到哪就种到哪。
种菜讲究时机把握,别被日历上的节气牵着走。
每天观察温度计,记录地温变化,比查黄历更管用。
特别是茄科类蔬菜多数怕冷,宁愿晚种半月,也别提前三天,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来源:生活小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