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明日三月初七遇清明忌日,“3不出”习俗,关乎全家安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4 05:55 1

摘要:在这春寒料峭犹存的时节,北方的清晨仍带着丝丝凉意,早起便能瞧见屋瓦上挂着一层薄霜,可等到中午太阳一照,墙根那残雪又开始消融了。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老叔正专心致志地修整祖坟,大姑娘仔细地掐着嫩艾尖,孩子们则在麦田间欢快地放风筝。然而,您可知道,过了今夜,明日

在这春寒料峭犹存的时节,北方的清晨仍带着丝丝凉意,早起便能瞧见屋瓦上挂着一层薄霜,可等到中午太阳一照,墙根那残雪又开始消融了。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老叔正专心致志地修整祖坟,大姑娘仔细地掐着嫩艾尖,孩子们则在麦田间欢快地放风筝。然而,您可知道,过了今夜,明日便是三月初七,恰好撞上了清明节,而这一天,在老辈人眼中,还是个特殊的“忌日”。

说起清明节,它在古籍《历书》中有明确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往昔,老祖宗依据这天象来安排农事,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可见其作为农时节点的重要性。后来,随着历史变迁,寒食节与清明逐渐相融,人们便把寒食节祭祖烧纸钱的习俗挪到了清明这天。于是,清明既承载着指导农耕的重任,又饱含着祭祀先人的深沉情感,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那为何三月初七会被视作“忌日”呢?这其中的讲究可不少。忌日大致分这么几种类型:其一为“四离四绝”,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前一天,古人认为此时天地气数仿佛出现了断茬儿,因而有“四离四绝,大事勿决”的俗语流传;其二是“月忌日”,也就是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传说灶王爷在这些日子都得“缩脖子”行事,诸事不宜;其三为“红沙日”,需按四季推算,春见巳,夏逢酉,秋撞丑,冬摸未,这日子差到连燕子都不愿在此垒窝;还有,依据十二建星的说法,“建满平收黑,破闭不可当”,而三月初七这一天正好赶上“闭”字当值,所以被认定为忌日。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三月初七清明逢忌日,老祖宗流传下来“3不出”的讲究,这可都蕴含着生活的智慧与对先人的敬重。

其一为不买鞋。这乍一听,或许有人觉得是迷信,实则不然。清明时节,正是春耕大忙之际,新鞋往往鞋底较滑,人们忙着栽红薯等农事时,容易崴脚,而旧鞋穿久了贴合脚型,踩墒保苗时行动更稳便;再者,春季讲究“春捂秋冻”,旧鞋能更好地护住脚脖子,利于身体健康;另外,清明时节,农户们既要忙着购买稻种,又可能需要赊购化肥,手头资金紧张,把买鞋的钱省下来便能多买些好豆种,保障春耕顺利。当然,如果实在想在此时买新鞋,也有化解之法:可以在晌午太阳最旺的时候去店里,将鞋底在门槛上蹭三下灰,过了清明再穿;或者扯块自行车内胎,燎软了用来补鞋底,寓意“修修补补又三年”,福气也能长久相伴。

其二是要避喜。老祖宗立下规矩,清明时节不办婚礼、不设喜宴。这是为何呢?一来,庄稼人在清明前后都忙着修坟培土、播种庄稼,根本腾不出时间和精力来操办酒席;二来,刚给祖坟添了新土,紧接着就办喜事,从情感和传统观念上来说,总觉得不吉利;还有,寒食节旧俗延续下来,清明有 3 天不生火的说法,总不能用生饺子、隔夜馅儿去招待客人吧。不过,要是真不巧赶上清明嫁闺女,那也有应对之策,在陪嫁的柳木箱子里记得塞把镰刀和锄头,让新姑爷当天晌午就下地干活,这才符合庄稼人的传统做派,也算是对习俗的一种尊重。

其三是不忘坟头压纸。早年间,坟头没有水泥加固,清明时添的新土,风一吹就散了,有些荒坟便是因为清明没压纸,久而久之就被人平了。这压纸可有一番讲究,要在晌午太阳最旺的时候进行,将纸钱对角折三折,再用河滩青卵石压上,压完之后还得念叨一句“东南西北四张纸,祖宗翻身护孙子”。其实,这看似简单的压纸举动,承载的是活着的人对逝去亲人的深深念想,人们借着那燃起的火苗,将心里话、思念之情传递给地下的亲人。

明日就是三月初七,恰逢清明忌日,大家务必把这些“3不出”的讲究告知家人,临了留一句“一顺百顺,先祖庇佑”,为自己、为家人、为孩子祈福纳祥,让传统习俗的美好寓意,在生活中不断延续下去。

来源:天奕文化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