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世界上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东亚强国日本进入到了一个“低欲望社会”,诸如“躺平”等词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开来,无论是“躺平”还是“低欲望”,到目前为止,对我们的社会只有害处没有益处。
现在世界上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东亚强国日本进入到了一个“低欲望社会”,诸如“躺平”等词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开来,无论是“躺平”还是“低欲望”,到目前为止,对我们的社会只有害处没有益处。
从这点来说,“欲望”所表达的内涵,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生活中也是有一定的正面价值的。而中国历朝历代对欲望的态度也是不同的,有的朝代大力倡导满足欲望,有的朝代则强调灭欲节制。
正所谓欲望,就是人们对自己的需要产生的强烈渴望,人是高级动物,既有低层次的生理需要,也有高层次的心理需要。直白点来说,每一个人就是上一代人欲望的结晶。
世间的生死轮回,都离不开人的恩爱贪欲,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欲望也在不断进化,节制欲望的种种教条也发展开来。
儒家礼节
自孔子后,儒家思想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并逐渐被奉为主流,随着孟子、荀子等人的继承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学体系。在西汉时,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被后世诸多王朝的帝王推崇。
儒学在西汉时期开始改造,加入了诸多对人性的节制,“三纲五常”就是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产物。
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就曾有过“孔融让梨”的典故。在这个传世经典的故事中,小孔融表达的不是谦让,而是一种礼法。很显然,当时的儒学中恪守礼法的观念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待孔融长大后,以家族的门荫入仕为官,在北海地区为相。一直以正直、孝敬标榜自己。一天,他遇到一个人,在坟墓边哭祭自己的父亲,哪知孔融认为此人哭声不够拗动,必是个不忠不孝之人,便叫手下将他杀死。
可见,孔融拿正直、孝敬的标准来要求别人的行为,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显现。
孔融倡导“孝悌”,可别人询问他什么是父母情谊时,他却回答:“父亲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才把我生下来罢了。母亲只是用来装我的瓶子罢了。” 这种悖逆人伦、毫无廉耻的话语,竟出自孔子之后,孔融真可谓是“以严待人,以宽待己”。
孔融的言行引来曹操的不满,最终,以“违背天道,败伦坏礼”之名将其处死。孔子之后,死于“不忠不孝,不尊先哲”,讽刺至极。
宋朝理学
魏晋时期,佛教在中华大地上兴起,儒、佛、道开始兼济杂糅,佛教、道教中的戒律也被儒家学说所吸收。隋唐时,国力鼎盛促使人们对建立丰功伟业有着执着的念头,人们的普遍以获得富贵,实现自己报复为荣。
但是到了宋朝,北方大面积国土沦丧,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受挫。宋人的志气被大大挫伤,人们的思想从豪放阔达,逐渐转变为保守、克制。
北宋时的邵雍,年轻时钻研《易传》、《洛书》等著,深谙八卦之学,他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将世间万物用一张图与卦象相连。
十多年后,《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用老子的“无极”学说来解释宇宙的本源,让儒学与道学相互杂糅。世间万物有“阴”,则有“阳”的观点自此出现,人们也将“阴阳”学说用于人类社会和伦理道德之中。
无独有偶,与周敦颐同一时期的宋人张载也有相似的观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同样借鉴了道家的学说,他认为天地万物的源头是“气”,而君子就应该如孟子所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自此,人、气、万物就这样联系起来。
1057年,张载入开封参加京试,与他一样入京考试的学子中,有两个年轻的兄弟,一个叫苏轼,一个叫苏辙。这场考试的主考,则是名动天下的翰林学士欧阳修。
张载仍旧以出色的才学进士及第,留任东京汴梁相国寺讲学。而他的学生中,也有一对影响后世的兄弟——一个叫程颢,一个叫程颐。
在张载门下,二程逐渐声名鹊起,皇帝都对此二人刮目相看。兄弟二人集先人之大成,将世界万物之规律归于一个字——“理”。他们所倡导的“理”是世间最高洁的事物,不含任何私欲杂念。
“理学”将孔子儒家所倡导的“上下尊卑之分、忠孝廉耻之礼”大力弘扬,人的道德伦理必须遵循一个“理”,一个纯洁不掺杂任何污秽的“理”,只有这样人才会有所发展,整个社会乃至国家才能有希望。
而人要做到“理”,就必须摒弃自己的欲望,要反复讨伐自己的欲望。在宋代,文人阶级“存天理,灭人欲”的荒诞且极端理论由此盛行开来,并影响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事实却是,有宋一朝,中央大臣腐败不堪,生活糜烂,常常为自己的蝇头小利置国家于危难之际;地方官吏作威作福,搜刮民膏,百无一能;文人沽名钓誉,侃侃而谈。言谈皆为高雅,举止全是放荡。
教人难育己
北宋的词人柳永,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散文、诗歌中间表现出极为高尚的道德修养,反而在词中间描绘出大量人类本能欲望的内容。
“轻解罗裳,宽衣带”,宋代很多大儒都是如此,理论上讲究“灭人欲”,教化别人,而自己的作品里反而处处充斥着放纵。
北宋工部侍郎杨时曾向程颢、程颐兄弟叩门于大雪中,有了“程门立雪”的典故。杨时学成之后,自己开办学堂,教他人理学之法,他收了一个叫李侗的学生,而这位李侗将会教出儒学史上又一个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认为,一个人应该节制自己的所有不好的欲望,而以他的标准来看,美食、美酒、音乐、金钱、权力、美色人都不应该沾染,人的欲望根本不应该存在,应当得到毁灭。
而人又是因性欲而生,这种本能的欲望是不可能被毁灭的,所以说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是非常极端且畸形的。
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但是他本人的私生活常常遭到与他同时代人的非议。与他同朝的沈继祖就曾上书列举朱熹的十大罪状,如:不敬于君,不忠于国,为害风教,贪污敛财等等。
最为后世人所不耻的是,朱熹曾诱引两个出家的尼姑为自己的妻妾,出去做官时,还将她们二人带在身边招摇过市。朱熹家中的儿媳,在丈夫死后,却怀上了孩子。沈继祖弹劾朱熹引起了南宋朝著名的“庆元党争”。
最终宋宁宗将朱熹撤职罢官,朱熹在上奏给皇帝的奏折中,亲口承认了自己私故人才、纳其尼女等数条罪状。
到了元朝,统治者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统,开始有意识地扶持程朱等人的理学观点。在元朝的科举考试中,朱熹所编写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考试的标准答案。
到明清时期,这种情况随着君主专制的发展从而愈演愈烈,“程朱理学”的内容成为了当时所有事物的标准。无数文人因为奉行二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教条,从而出现了对女性的极端迫害。
那些文人骚客在外寻欢作乐,纳入三妻四妾,夜夜笙歌,却要求家中的妻妾恪守妇道,教育她们为夫而死。多少女性半生都未曾离开家半步,只得仰望着那高墙内的天空,直到去世。
文人们甚至编写《列女传》这种以歌颂女性宁死也要守“妇道”的著作,用以教化女性。而对男性为主的文人阶级、统治阶级的腐化却只字不提。
鲁迅先生有过这样的评价:“仿佛将这类人物,称赞一通,人心便好了,国家便得救了。”那些文人用所谓的“圣人之道”来标榜自己,教育别人,他们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他们用教条鞭笞他人,却从不以之为镜,看看自己。
来源:纵古贯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