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最近某地有一家三口吃了一顿晚饭之后,全都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的情况,被送进医院时人已经脱水严重。
医生一边抢救,一边调查询问他们到底吃了什么,得知他们当天晚饭吃得很简单,就是一盘丝瓜炒鸡蛋,外加白米饭和小菜。
经过血液检测和胃内容物分析,医生判断他们中毒的源头不是肉蛋问题,也不是水质污染,而是那一盘丝瓜炒鸡蛋里的丝瓜出了问题。
很多人听到这说法都觉得莫名其妙。丝瓜这种蔬菜在大多数家庭的厨房都算常客,清炒、炖汤、搭配蛋类都是常规吃法。
它味道清甜、性凉,在中医里还有清热、润肺的说法,怎么会突然就“毒倒”人?不少人甚至回忆起自己也吃过一盘味道有点怪的丝瓜,没当回事。这次事件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厨房里的食材安全。
要搞清楚这事,先得知道什么样的丝瓜会出问题。这一家三口吃的那盘丝瓜炒鸡蛋里用的丝瓜,不是正常市场上挑选的新鲜瓜,而是他们自己阳台上种的。
那根丝瓜从外表看没啥毛病,表皮颜色有点深,个头长了点,但没有腐烂、没有虫眼,切开时也没有异味。
但等菜炒出来之后,味道发苦,一家人都尝出来了,有点像苦瓜那种涩苦,但他们当时没在意,以为是炒锅糊了或者丝瓜老了,就还是吃了。结果饭后两个小时就全部出事。
医生根据这些情况判断,这起中毒是由“苦味丝瓜”引发的,而苦味的根源,就是“葫芦素”。这类物质广泛存在于葫芦科植物中,比如苦瓜、黄瓜、生南瓜、生丝瓜、生冬瓜等。
葫芦素本身是一种苦味的三萜类化合物,属于植物的自我防御机制。正常栽培环境下,蔬菜的葫芦素含量很低,不会影响健康。
但一旦遇到高温、干旱、水分不足或植物基因突变,这些葫芦科植物体内的葫芦素含量就会显著升高,吃进肚子里之后就可能引发中毒。
苦味丝瓜最容易出现在自己种的、不经过筛选的老丝瓜上。家庭阳台种植、农村自留地种植的蔬菜因为缺乏选种和基因控制,更容易出现野生回退的特性。
这种情况下,丝瓜的口感变差不说,葫芦素含量会比普通市场售卖的高好几倍。研究发现,葫芦素在人体内有较强的胃肠刺激作用,能破坏肠道黏膜,导致剧烈腹泻、呕吐。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脱水、低血压、电解质紊乱,甚至诱发肾功能障碍。
2018年在江苏某地也曾发生一起类似事件,一家人吃了自家菜园的苦丝瓜后出现集体中毒,2人被送进ICU抢救,最终确认葫芦素中毒。
实验数据表明,人体摄入1mg/kg体重的葫芦素,就可能出现胃肠道强烈不适;超过3mg/kg时,已经属于严重中毒剂量。
也就是说,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如果一次性吃下含葫芦素180毫克的苦丝瓜,就可能出现剧烈呕吐甚至生命危险。
这类中毒事件的最大问题在于隐蔽性强。葫芦素是一种稳定化合物,不怕热,不怕油,不怕炒。
也就是说,你无论是炒、炖、蒸,只要这根丝瓜里的葫芦素含量已经超标,加热根本杀不掉,吃进嘴里一样中毒。
有些人习惯炒菜前尝一口,感觉有点苦,但又不太在意,结果误把危险当成“口味特别”。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抵抗力差,胃肠功能弱,更容易出事。
有些人问,葫芦素中毒是不是只和自家种菜有关?其实不是。就算是在市场买到的蔬菜,也有极小概率出现苦味突变。
特别是一些来源不明的农产品,进货渠道不规范的小市场,没有经过统一检测和筛选,也可能把高葫芦素含量的瓜类流入市场。
医生建议,不管是自种还是购买,只要碰到丝瓜、黄瓜、南瓜这类蔬菜味道发苦,哪怕只是一点点怪异,都不要再吃了。
判断是否“苦味”不能靠眼睛,只能靠嘴尝。这个尝法也要注意,不能大口吃,一般建议炒熟后一小块在舌尖轻尝。如果有强烈苦感,就要全部弃掉。
不仅丝瓜,其他葫芦科蔬菜也有类似风险。尤其是苦瓜,虽然本身就带苦味,但有些变种苦瓜葫芦素含量极高,苦味已经强烈到灼喉的程度,这种苦感不能当成“营养”或“清热”的标志。
有些商贩为了卖相,把一些野生苦瓜当成普通苦瓜卖,买回家炒了照吃,结果出现中毒。这类风险在炎热、干旱的季节尤其高,植物受环境胁迫时,更容易生成葫芦素类物质。
葫芦素中毒的另一个危险点在于,它没有特效解毒药。一旦吃下去,医院能做的就是催吐、洗胃、补液、对症支持治疗。
如果病人本身有基础病、年龄偏大,恢复期会更慢。有研究提到过,严重葫芦素中毒病人在急诊观察72小时,仍然存在持续腹泻、低钾、心律异常的风险,这类中毒对身体的系统性打击非常大,不能等闲视之。
这类事件之所以反复发生,核心问题还是大家对家庭种菜的认知不够全面。
不少人觉得自己种菜健康、放心、无农药,可问题是他们也没有经过专业育种管理,不知道哪些品种容易苦变,不知道什么时候该采摘,不知道苦瓜和丝瓜的杂交后代会不会发生基因突变。杂交种如果重新播种,很容易出现基因不稳定,导致葫芦素含量飙升。
一些农业专家也指出,在不受控的环境下种植瓜类蔬菜,如果使用的是从市场上随意留下的“熟种”,本身就存在葫芦素高风险。
不少苦味丝瓜的来源,都是从上一季苦瓜、丝瓜残株里随便留下种子继续种的,这样一代代下去,葫芦素基因表达更容易增强。
所以普通家庭种菜不能想当然,必须了解植物特性,否则一不小心,自己亲手种出的蔬菜反而成了隐形毒源。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黄谷青.带你了解食物中的安全隐患[J].健康博览,2025,(02):62-64.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