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说真话,谁没干过脱了袜子偷偷闻一闻的“怪癖”呢?可你知道吗,这个看似无伤大雅的小动作,竟然把一个大男人直接送进了医院!肺部真菌感染,听起来遥远,其实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
袜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属于贴身之物,尤其是穿了一天后,潮湿、温热的环境简直成了“真菌天堂”。有些人出于好奇、习惯,甚至是一种心理放松方式,脱袜后习惯性地闻一闻。但你不知道的是,这种行为可能让肉眼看不见的病原体“乘虚而入”。
真实病例中,一位30多岁的男性上班族,平时喜欢运动,回家后总喜欢脱了袜子凑近鼻子闻一闻。结果某天开始咳嗽、胸闷、低烧不退,最终被确诊为肺部曲霉菌感染。而这类真菌,最常出现在发霉的衣物、潮湿的鞋袜中。
曲霉菌感染是一种侵袭性强、治疗周期长的肺部病症,尤其是免疫力偏低的人,更容易“中招”。这并不是个例,在呼吸科门诊,这类患者并不少见。
我们在呼吸的每一口空气中,都可能吸入微量的真菌孢子。绝大多数健康人可以通过免疫系统轻松应对这些入侵者,但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或者吸入量过多时,问题就来了。
真菌进入肺部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空气传播:真菌孢子飘浮在空气中,尤其是在潮湿环境中繁殖迅速。
接触传播:脱袜闻脚、接触发霉物品后用手揉眼、抠鼻。
二次感染:比如感冒、支气管炎后,肺部环境改变,为真菌提供了“温床”。
肺部的结构就像一个“空气净化器”,但如果过滤系统老化或超负荷运转,就容易让病原体钻空子。尤其是像曲霉菌、念珠菌、隐球菌这些“专业潜伏者”,一旦找准时机,便会迅速扩散。
根据2023年中国呼吸病学会发布的数据,中国每年约有超过150万人受到真菌性肺部感染的困扰,其中多为免疫力偏低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激素的人、肿瘤患者等。
但近年来,“健康人群”感染真菌的比例开始上升,尤其是一些生活习惯不良、工作压力大、休息不足的年轻人,成为新一波高风险人群。
常见的肺部真菌包括:
曲霉菌:常见于发霉食物、墙壁、衣物。
念珠菌:虽然是人体常驻菌群,但在免疫力下降时可能“造反”。
隐球菌:喜欢栖息在鸟粪、潮湿泥土中,感染后病程缓慢,常被误诊。
很多人一开始把真菌感染当成了感冒,结果耽误了治疗。
肺部真菌感染的常见症状包括:
持续性干咳或咳痰
低热或高热反复
胸口隐隐作痛
气短、呼吸急促
体重下降、乏力感增强
这些症状看起来与肺炎、支气管炎相似,因此常常被误诊为细菌感染,接受了错误的抗生素治疗。但抗生素对真菌毫无作用,反而可能进一步破坏肠道菌群,降低免疫力,使病情恶化。
现代医学诊断肺部真菌感染,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式:
影像学检查:如CT、X光,观察肺部是否有异常阴影、空洞或结节。
痰液培养:通过培养痰液中的病原体,确认是否为真菌。
血清学检测:检测体内是否存在真菌抗体或抗原。
支气管镜检查:直接取肺部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
特别要指出的是,真菌感染的确诊较为复杂,需要多种手段联合判断,因此早期识别尤为重要。
一旦确诊为肺部真菌感染,治疗必须及时、规范、全程。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极易复发。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
伏立康唑:对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疗效明显。
两性霉素B:广谱抗真菌药,但副作用较大。
伊曲康唑:适用于慢性曲霉病及隐球菌病。
卡泊芬净:新一代抗真菌药,对耐药菌株有奇效。
治疗周期通常较长,轻则数周,重则数月,而且需定期复查影像、监测肝肾功能。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最怕寒邪湿毒侵袭。对于肺部真菌感染,中医强调“扶正祛邪”,通过调理脾胃、增强肺气,帮助身体自身清除病邪。
常见的中药调理思路包括:
清热解毒:如黄芩、板蓝根适用于热象明显者。
健脾化湿:如白术、茯苓,增强机体抵抗力。
润肺止咳:如川贝、百合,用于缓解症状。
中医调理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不能盲目服用。一些中成药如肺宁颗粒、参苓白术散在临床上有一定辅助效果。
生活习惯,是预防真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袜子天天换,鞋子常通风:保持脚部干爽,防止潮湿滋生真菌。
不要用手接触脚部后直接揉眼、抠鼻:避免手部成为“运毒工具”。
室内保持干燥通风:减少霉菌滋生环境。
增强体质、规律作息:提高免疫力,减少被感染机会。
警惕发霉物品:如发霉的食物、衣物、床垫,及时处理。
或许你觉得这只是个小习惯,但它可能是真菌趁虚而入的敲门砖。肺部真菌感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它的无知与轻视。从日常生活做起,从一双袜子的清洁开始,我们就能守住肺部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你有没有类似的“生活小习惯”可能也在无意中影响健康?欢迎留言分享,看看我们是不是也曾被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坑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马医师健康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