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通过蛋白质工程和双模块优化,在大肠杆菌中高效生产NMN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5 18:51 1

摘要:β-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因作为细胞内重要辅酶 NAD+的前体而备受关注。NAD+在能量代谢、DNA 修复和细胞衰老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 NMN 作为其直接前体,补充 NMN 已成为提升 NAD+水平的有效策略。

β-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因作为细胞内重要辅酶 NAD+的前体而备受关注。NAD+在能量代谢、DNA 修复和细胞衰老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 NMN 作为其直接前体,补充 NMN 已成为提升 NAD+水平的有效策略。

近期,江南大学张显团队一项题为“Protein Engineering and Dual-Module Optimization for Efficient NMN Production in E. coli”的研究在线发表于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上,研究人员通过蛋白质工程和双模块优化技术,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实现了 NMN 的高效合成。

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创新的双模块反应系统,该系统可以直接利用尿苷和烟酰胺,通过多酶级联反应来合成 NMN。具体而言,模块 1 由烟酰胺核苷激酶(NRK)与 ATP 再生系统构成,它能够催化烟酰胺核苷(NR)合成 NMN,同时利用多聚磷酸实现 ATP 的再生,有效解决了酶促磷酸化过程中 ATP 大量消耗的问题;模块 2 则引入了嘧啶核苷磷酸化酶(PyNP),在 NRK 的协同催化作用下,以尿苷和烟酰胺合成 NMN。这两个模块紧密配合,形成了一条 NMN 的高效合成路径。

图 | 双模块反应系统中,从尿苷到 NMN 的两步酶促反应路径

其中,NRK 在整个反应系统中具有双重功能,既参与 NR 的磷酸化过程生成 NMN,又在 NR 的合成中发挥作用,但 NRK 稳定性较差,不利于反应持续进行,因此研究人员对 NRK 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

通过运用蛋白质工程策略,并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人员对 NRK 进行了半理性设计改造。他们先通过分析蛋白质结构和进化保守性,筛选出 25 个潜在的突变位点。随后使用 FoldX 软件对这些位点进行虚拟饱和诱变。经过多轮筛选,最终获得稳定性提高近 4 倍的突变体 KlmNRKM4。

图|突变体 KlmNRK 显著优于野生型

数据表明,突变体 KlmNRKM4 在热稳定性和催化性能上有显著提升。与野生型相比,KlmNRKM4 的半衰期增加近 4 倍,在 50℃ 下处理 20 分钟后,仍能保持 83.5% 的相对活性;其催化效率也提高了 1.2 倍,对 NR 的亲和力也得到增强,有助于后续反应高效运行。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结构分析,研究人员进揭示了 KlmNRKM4 性能提升的内在机制,即突变位点(N90L/S155K/S205P)可以通过增强氢键网络、疏水相互作用以及局部刚性结构,有效稳定酶的动态构象。

除了对关键酶 NRK 进行改造,研究人员还对大肠杆菌的底盘细胞进行了优化。在大肠杆菌的内源性 NAD 循环过程中,存在一些代谢途径将产物 NMN 和底物 NR 转化为副产物,这极大地降低了 NMN 的产量。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利用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 pncC、deoD、ushA 和 nadR 等相关基因。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敲除基因数量的增加,NR 的消耗速率在 6 小时后从 25.8% 显著降至 7.1%,NMN 的积累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而当在敲除 4 个基因的大肠杆菌中过表达 pRSFduet-KlmNRKM4-Chppk 构建 NMN3 时,以 400 mM NR 为底物,NMN 的转化率高达 96%。

图 | 敲除 pncC 等基因后,NMN 积累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双模块的反应条件进行了全面优化。在模块 2 中,温度、pH 值、底盘细胞以及酶比例等因素都会对 NR 的产量产生影响。实验发现,45℃ 时 NR 产量最高;pH 值在 7-8 之间时,NR 产量达到峰值;敲除编码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的 deoB 基因后,NR 产量进一步增加;当基于粗酶活性的酶比例(BsPynP:KlmNRKM4)为 1:2 时,NR 产量可提高到 72.5%。最终,研究人员将经过一系列优化后的模块 2 与模块 1 相结合,再次以尿苷为底物进行一锅法合成 NMN,在 300 mM 尿苷的条件下,NMN 的摩尔转化率达到 81.1%,成功实现了 NMN 的高效生物合成。

总之,这项研究整合了蛋白质工程、代谢工程和多酶级联策略,构建了高效经济的双模块系统。与传统合成方法相比,该系统摆脱了对昂贵底物 NR 的依赖,有效解决了 ATP 消耗高、酶稳定性不足以及宿主代谢干扰等关键问题,为 NMN 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afc.5c00043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合成生物学最新讯息,不代表平台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生辉SciPh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