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场正中间上方的屏幕上,“郑熙亭同志追思会”八个黑体字庄严肃穆,一幅照片再现了他老人家伏案工作的场景。沧州图书馆派人来陈列了郑老捐赠给他们的著作,墙上挂上了郑老的几幅书法作品。
他的精神是当今社会极其稀缺的资源
——“郑熙亭同志追思会”2日在沧州举行
4月2日上午,郑熙亭同志追思会在沧州(名人)美术馆风雅颂讲堂隆重举行。
会场正中间上方的屏幕上,“郑熙亭同志追思会”八个黑体字庄严肃穆,一幅照片再现了他老人家伏案工作的场景。沧州图书馆派人来陈列了郑老捐赠给他们的著作,墙上挂上了郑老的几幅书法作品。
会议开始前,屏幕播放了几个小视频,再现了郑老的音容笑貌。特别是他朗声诵读自己写解放沧州血战军桥的诗作,看得人热血沸腾。
上午9:00,追思会正式开始。郑熙亭同志的老同事、老下属和晚辈、弟子13人先后发言。大家追忆郑老故事,盛赞郑老风骨。
会议实录如下:
《沧州日报》《沧州晚报》原总编辑、沧州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刘桂茂主持会议。
他说:2025年2月17日(乙巳年正月二十)10时08分,郑熙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遵照老人家生前遗嘱,我们没有到石家庄为老人家送别,这也成为我们心头永远的痛。为了表达我们的哀思,为了更好地缅怀他老人家,沧州文化研究会、沧州(名人)美术馆、沧海印社、沧州市书法家协会、沧州老作家联谊会决定举办这样一个追思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回忆他老人家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
中庸》一书记载过孔老夫子这样一段话,他说:“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出发点;孔老夫子认为,真正的孝、最大的孝是善于继承先辈的遗志,善于讲述先辈的故事。郑熙亭同志离开了我们,但是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他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处逆境而不屈,在其位而鞠躬尽瘁;他性格耿介正直,一生如同他的笔名一样其直“如弦”;他终生勤于学习,博闻强记,在文学艺术的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他为官清廉治家有道,拒腐蚀而不沾在俗尘而不染……都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在今天的追思会会场,除了听取大家的发言之外,我们请沧州市图书馆展出了郑老捐赠给他们的一些著作,装裱悬挂了几条郑老的书法作品,播放了几条郑老的小视频,这就让老人家的精神变得更加具象,可视可听可触摸。他的精神是当今社会极其稀缺的资源。如果我们轻飘飘的放弃这些资源,我们就是败家子,是对人民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我们认为,举办这样一个追思会,比我们到老人家遗体前去鞠个躬具有更大的意义。
为这次追思会他作出两点说明:一,有位大作家称,郑熙亭是形式主义的天然反对者。我们这次追思会没有任何形式主义的安排。这个追思会完全是民间行为,参加会议的都是郑熙亭郑老的晚辈、下属和学生,都是郑老的亲人,因此在座次安排和发言的顺序上完全是随意的,不存在任何尊卑贵贱的意义,无论坐在哪个角落,大家都是平等的,请不要有其他的考虑。我也不会对今天的参会人员一一介绍。二,这次会议的总基调应该是昂扬的、向上的,郑老在天之灵并不希望我们一味凄凄惨惨悲悲切切。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想有尽可能多的朋友在这次会议上发言,因此请大家讲话尽可能精简,穿靴戴帽的话、游离于缅怀主题之外的话尽量少讲,把发言控制在10分钟之内。好在我们还有网络,截止到今天,我的公众号《润农读史》已经发表了22人24篇缅怀郑熙亭同志的文章,其中有些文章如郑广宇的《家有严父》、王健爽的《点滴成忆》、匡洪治的《长辈 贵人 导师》等等已经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实际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网上追思会”。这次大家会议上的不尽之言,可以发给我继续在公众号发表;而且我们计划在郑熙亭同志逝世一周年前后,将大家的文章结集出书,书名初步考虑叫《赤子——郑熙亭同志追思录》,是否合适,也在此征求大家的意见。
大家全体起立,为郑熙亭同志的逝世默哀之后,便开始了发言。
曾经被错划为右派、和郑熙亭一起在中捷农场“劳动改造”的赵立泰已经90多岁高龄,未能到场参加会议。追思会委托沧州师范学院白晓清老师宣读了赵老的悼念文章《寒泥淬筋骨 暗夜绽芳华》(节选),文章回顾了郑熙亭在坎坷逆境中的坚韧。今天(2日)的《沧州日报》恰好也发表了这篇文章(《润农读史》公众号3月23日已发)。
沧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武金琢发言,回顾了他在沧州行署工作时,郑熙亭专员实事求是用干部、开拓创新干工作的情况,并着重讲述了他从老领导郑熙亭那里得到的教益。
中共沧州市委原常委、政法委书记周爱民发言,重点讲述了郑熙亭虽被错划右派,但是对党的忠诚始终不改、对毛主席的敬仰和信赖始终不改的故事。他还宣读了沧州(名人)美术馆刚刚建成时,郑老打给他的一通电话的记录稿,老人家谆谆告诫:要弘扬新文化,不要有旧文人的酸腐气,不要一头钻到陈谷子烂芝麻堆里去。
中组部党建读物出版社原总编辑李平安的人生轨迹与郑老多有相似之处,都是中捷农场——沧州日报社——沧州地委(行署)——河北省委机关。听说要举办这个追思会,他连夜写了8页纸的发言稿传过来,由追思会委托李智代为宣读。
沧州市政协原主席、沧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沧州市关工委主任匡洪治说,既然对发言时间有限制性要求,我只讲一个郑老的小故事。他讲了沧州日报发表了一篇揄扬沧州一位著名演员的文章,某些表述引起了这位演员丈夫的不满。他找到报社交涉时,在接待室摔了茶杯还殴打了记者。面临许多人甚至一些领导干部为其说情的情况下,郑熙亭总编坚决要求依法处理,终于将打人者拘留。
随即,匡洪治所讲故事中那位记者白中月(在泊头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岗位退休)发言。他讲了当年《沧州日报》的郑总编如何平时对他严格要求,又如何发自内心的关心和帮助——不管是在沧州日报社还是在河北省团委工作期间。
书法家、沧州文联原副主席张之(张建国)回忆了郑伯伯教他学书法的过程,并代表沧州书法家协会主席贾徽发言。郑熙亭撰写千余字《大运河碑廊记》并亲自书写,是书法作品中的精品力作。
“沧海印社”社长韩焕峰深情讲述了他由一个农民转公转干,从黄骅调到沧州地区展览馆专门从事艺术创作的过程,对郑专员的慧眼识人深为感动。他还着重讲了他在组织八位篆刻艺术家刻治“中国奥运冠军印”前后如何得到了郑熙亭同志的鼎力支持。
老作家联谊会主席孙明杰发言。2024年11月,他主编的《沧州文学风华录》成书后,呈送给郑老审阅。已经93岁高龄的郑老高兴地回信称“我用放大镜照着读了两遍,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有用的书。"这是郑老此生最后的复信,他一生都关爱着故乡沧州。
来自河间的文化学者田国福(在沧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岗位退休)发言,讲述他在地方文化研究中得到郑老怎样的关爱。谈到他编著的《河间遗韵》成书后在石家庄召开研讨会,会后合影郑老和郭洪岐副省长执意让他坐在中间时,田国福十分动情。
郑老的妻妹王健爽(曾 任沧州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发言,讲述了郑熙亭与大姐王健苓七十年心心相印、风雨同程、相扶相携的爱情,特别是老来“大姐作画我题诗”所体现的共产党人的浪漫和优雅。
郑老的女婿邢立法(在农行沧州分行副行长岗位退休)发言,说岳父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晚辈学习的榜样。
沧州市文联原主席魏新民拿出一叠当年郑老发给他的电话传真稿激情发言。当年,沧州中心医院陈秀春撰写了一本老院长雷爱光的传记,郑老看到书稿后提出了一些意见,通过传真从石家庄传到沧州。郑老的意见特别是关于生活真实与历史真实关系的论述,不仅对这份书稿的修改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所有的文学创作有着普遍的意义。
因为时间的关系,有些参会的朋友未能发言。主持人刘桂茂向大家深鞠一躬,表示歉意。他说,我们准备在郑老逝世一周年前后出版纪念文集,大家今天没有说的话、没有说透的话可以到那里说。同时,《润农读史》公众号也是大家可以随时发言的平台。
他请郑熙亭郑老的长子、河北省反贪局原局长,河北省优秀的检察官和检察学者郑广宇致辞。
郑广宇说:衷心感谢桂茂兄和爱民、李智、石磊等诸友,动议和筹办这次追思会,你们为追悼老人付出的心血与辛劳,我们家人将铭记在心!衷心感谢所有追忆文章的作者,是你们用一篇篇朴实无华、饱含深情的精品力作,为老人的天堂之路,增添了无限风光!衷心感谢各位宾朋前来参加追思会,大家对一个耿直老人的缅怀与思念,是家乡这片故园热土,给我们家人的珍贵赐赠!
他说,老人在沧州工作生活半生,沧州培育了他,沧州锻造了他,沧州也包容了他。他,对人宽容,对己严苛;嗜书如命,崇文尚德;怜贫惜弱,嫉恶如仇;光明磊落,耿直侠义,这些脾气秉性,充分体现和诠释了沧州人的性格特征。晚年,他时常懊悔,他不该那么早离开沧州,没能为沧州做更多的贡献。家乡一有人去,他就会问老百姓生活怎么样?基层能不能发工资?时刻在挂念着家乡的建设与发展。这缘于他是沧州人,他热爱这片土地,他热爱家乡人民,他热爱沧州的文化氛围,他常常为他是沧州人而自豪!
他读了一篇名叫“涌泉相报”的网友,看过他撰写的《家有严父》之后留言的一首词:
水调歌头•赞郑熙亭人生
阶级友爱重,战友情谊稠。不是三朝两夕,真心才铸就。不记恩怨得失,风雨同舟共济, 管他功与名。 一生奔忙计,甘为孺子牛。
认真理、信马列、解民忧。从不向党伸手,更无非分求。 赤胆忠心跟党,全心全意为民,永志不回头。老马虽卸辕,脚步未停留。
他说,愿老人的在天之灵,护佑家乡故土风调雨顺,护佑故里城乡繁荣富强,护佑家乡父老幸福安康!
随后,大家共进午餐。在吃饭期间,仍有娄锡文、刘德荣、韩振英、王翊等多人即席发言,表达他们对郑老的尊崇与感念。
来源:邯郸赵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