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福建泉州的文旅启动仪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 10 项非遗项目化作动态光影,通过 AI 技术在数字宝盒中 “活” 了过来。福船扬帆破浪、南音袅袅绕梁、剪纸在指尖绽放…… 这场科技与传统的奇妙邂逅,正悄然改写非遗传承的叙事方式。
在福建泉州的文旅启动仪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 10 项非遗项目化作动态光影,通过 AI 技术在数字宝盒中 “活” 了过来。福船扬帆破浪、南音袅袅绕梁、剪纸在指尖绽放…… 这场科技与传统的奇妙邂逅,正悄然改写非遗传承的叙事方式。
图来自福建文旅
传统非遗保护往往依赖文字记录与实体展示,而 AI 技术的介入,让文化遗产得以突破时空限制。南京艺术学院学生团队用 AIGC 生成糖画动画,将云锦、泥泥狗等非遗元素编织成成长故事;上海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发起 “AI + 非遗” 主题活动,鼓励用智能算法重构传统技艺的表达方式。更令人惊叹的是,蜀锦纹样通过 AI 修复技术重获新生,唐代色谱数据库的建立,让千年织锦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机。
图源自网络
AI 不仅是记录者,更是创新者。福建文旅厅打造的 “全球问候非遗宝盒”,通过英文版本向世界传递中国年味;大足石刻的 “石魂大模型” 将 5 万尊造像转化为沉浸式课程,让 “慈孝廉义” 的文化基因融入现代教育体系。这些实践证明,AI 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非遗从 “博物馆展品” 转变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
图源自福建文旅
在非遗数字化浪潮中,青年创作者成为最活跃的群体。导演罗翀带领团队用 AI 生成短片《瓷韵》,台前 100 个镜头背后是 1000 次算法迭代;上海学生通过 “AI 赋能非遗创意讲述” 活动,将传统皮影戏转化为互动游戏。这些年轻人用代码与创意为非遗注入青春活力,让古老技艺在元宇宙、短视频等新场域中 “破圈”。
图源自上海嘉定
更值得关注的是,AI 技术降低了非遗创作的门槛。过去需要专业团队耗时数月的影视项目,如今 8 人团队一周即可完成;传统手工艺人通过 AI 辅助设计,实现个性化定制与量产结合。正如蜀锦传承人所说:“年轻人的加入,让老手艺焕发了新生命力。”
当 AI 技术深度融入非遗保护,未来的文化传承将呈现更多可能:虚拟现实让观众置身千年古窑,感受瓷器烧制的温度;智能玩具通过 AIGC 技术讲述非遗故事,成为亲子互动的新载体;全球创作者借助算法协作平台,共同编织数字时代的文化图谱。
然而,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教育的革新。为响应这一趋势,我们特别推出《AI时代艺术创新文化遗产卓越传承人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兼具文化洞察力与科技素养的新时代传承人。课程涵盖艺术市场、非遗产业、文化遗产保护等模块,通过项目制学习,让学员掌握用 AI 技术活化非遗的核心能力。无论是想为家乡技艺插上科技翅膀的青年,还是致力于文化传播的教育者,这里都将成为实现梦想的起点。
从福建的数字宝盒到大足的智慧课堂,从糖画动画到 AI 玩具,非遗与 AI 的对话正在书写文化传承的新篇章。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关于文明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当我们用科技之光照亮历史深处,那些沉睡的文化符号终将在新时代绽放异彩。期待与您携手,用代码守护文明,以创意连接未来。
来源:东方文艺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