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 新刊亮相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5 21:13 1

摘要:近两年来,中国经济疫后复苏进程虽有曲折,总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同时也面临着需求不足的压力。需求不足不是投资不足,是消费不足。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居民实际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较全球平均水平低约20个百分点。用购买力平价口径,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

稳增长要解决消费不足的结构性偏差

文/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近两年来,中国经济疫后复苏进程虽有曲折,总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同时也面临着需求不足的压力。需求不足不是投资不足,是消费不足。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居民实际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较全球平均水平低约20个百分点。用购买力平价口径,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在与中国大体相同发展阶段比较,中国的家庭消费、服务消费和最终消费有1/4至1/3 差距。所以,现阶段中国的消费不足,不是平均水平上的一点偏差,而是一种结构性偏差。

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偏低且内部差距很大;城市化水平偏低、质量不高;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偏小;还有国家资产负债表中政府持有资产占全社会净资产比重较高,资产收益主要用于储蓄投资等。

对目前的消费不足,不能泛泛而论,要明确重点和痛点:第一,从消费内容看,主要是服务消费不足,重点是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社保、养老等与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的发展型消费不足。第二,从人群上说,城市居民面临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的压力,但缺口最大的还是农村居民,重点是近三亿农民工、近两亿进城农民工。第三,从体制机制政策看,实质上还是由来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要通过以人为中心、发展权利平等的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找到破题之道。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包括价格低迷、名义增长低于实际增长、债务负担重、城市白领阶层消费降级、产能过剩等,根源都指向终端需求不足。解决消费比重过低问题,把终端需求提到合理水平,就有了经济运行的源头活水,经济全局才能活跃起来,诸多由于终端需求不足引起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可以说是解决当前需求不足问题的第一性原理,通俗地说,是解决需求不足问题的“牛鼻子”。把刺激政策资金用在这个地方,将会事半功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提振消费摆在工作任务之首,对解决消费不足问题高度重视。问题是如何才能提振消费。一种思路是着力解决老百姓不想消费、不敢消费、不会消费的问题,如直升机撒钱、补贴消费等,主要通过促销增加消费。这种办法短期内是有效的,比如,这个月发钱了、补贴了,消费指标一般是会变得好看的,但下一月怎么办?不具有可持续性;发钱补贴也会给到亿万富翁手里,这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精准性不够;即使到了低收入阶层手里,多买几个面包也是好事,但对他们真正需要解决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问题则无济于事。

另一种思路是推进结构性改革,试图解决一些深层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目标是使消费潜力最大的那部分低收入阶层增强消费能力,重点是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社保、养老等发展型服务消费;不是一次性的,要有持续稳定增长的制度安排。这方面要做的事情很多,有两个重要领域:一是提高以农民工为重点的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此带动他们的服务消费;二是推动城乡之间人员、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双向顺畅流动,解放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社会生产力,带动中国的第二轮城市化浪潮。

总的来说,我们当下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问题,要由以往的投资和出口为主驱动的经济,转向创新和消费为主驱动的经济。消费结构性偏差的短板是一个很大挑战,解决好了就能转化为重要机遇,就能提供或许并不亚于房地产曾经提供过的新增长动能,从而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中速增长提供支撑。

本期目录

卷首语

1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稳增长要解决消费不足的结构性偏差

解决消费结构性偏差的短板,就能提供或许并不亚于房地产曾经提供过的新增长动能,从而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中速增长提供支撑。

特稿

1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宣昌能: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践:十周年回顾和展望

存款保险在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作用逐步显现,提升了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和金融安全网整体效能。

封面专题

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今年首要任务。2025年3月16日,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提振消费的顶层政策框架。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政策体现了进一步凝聚共识、拓宽思路,把经济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促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尽管我国消费市场的稳定增长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但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7%,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44.5%,较2023年有所减弱。因此,补上内需短板,需要把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症下药、统筹施策。

在此背景下,《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4月刊聚焦“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主题,探讨如何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并充分利用市场力量进一步惠民生、促消费,以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贡献绵薄之力。

封面专题

1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杨志勇:财政如何支持科技赋能消费

财政支持科技赋能消费,不仅助力消费的提振,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让科技创新更可持续,对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2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商学院代理院长金李、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在读博士生、南方科技大学南方科技金融研究院科研助理谌江瑞:提振消费的政策逻辑、困境与破局路径

面对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和全球价值链安全化趋势的双重压力,消费驱动已不再是短期的调控手段,而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

3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郭海燕、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研究助理庄铭楷、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周彭:落地生花,破局出圈:上海首店经济调研启示

展望未来,市场份额将向优势商圈、创新店铺集中,首店经济也将助力各地消费市场的繁荣。

4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教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特聘教授施康、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徐隽翊、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博士研究生白道霖:释放消费潜力,为大国转型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须通过政策引导经济预期、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等措施并行,提高整体消费倾向。同时推动供给端优化与消费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航、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陆毅:财政政策如何向消费注入强劲动能

财政政策须在总量和结构上加力提效,优化央地财政关系,与金融政策保持一致性,从而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大力提振消费

建议有力有效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供需两侧着手,惠民生、促消费相结合,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7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全力提振内需消费的五个重点

未来要加快健全消费调控政策体系,注重从新消费业态、新消费需求、新消费结构出发出台针对性政策,充分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全力扩大内需提振消费。

8 邮储银行总行消费信贷部副总经理秦维维:数字金融赋能消费新范式的路径与实践

内需是推动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的澎湃动力,把促消费、惠民生结合起来,大力提振消费将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小专题

1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东、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全面加速能源绿色转型、促进经济强劲增长

能源绿色转型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个主引擎,有望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 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中国气候联合参与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杜譞、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嵇舟玥:突破能源低碳转型困局:偏好—制度—技术三维动力机制与突围路径

三维互动框架揭示,绿色产能过剩并非单纯的生产规模失控,而是市场机制、政策体系与技术演进三重失灵的嵌套结果。

3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雷建、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许嘉琪:多元化资金保障能源绿色转型 ——“政府+市场”的双重融资策略

绿色能源转型是下一个中国经济“超额”增长的重要发力点。

4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初级研究专员徐楚剑、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陈艳华:绿色投资与经济转型:能源转型对GDP增长的驱动作用及国际拓展潜力

通过“中国+非洲”跨地域供需协同,我国绿色经济正加速向高质量增长范式转型,展现出国际拓展潜力,为全球绿色低碳共同愿景贡献中国智慧。

最新关注

1

前瞻

2

回顾

3 观点&数字

道口金融晴雨指数

1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张铧兮:2025年2月道口金融晴雨指数:政策甘霖润市场,金融晴雨指数稳中向好

未来须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

宏观经济

1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中邮理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经理卜振兴:农信社改革需要平衡四个关系

农信社在改革中找准定位需要处理四个关系,即顶层设计与自主探索的关系,商业运作与历史定位的关系,服务当地与跨区域经营的关系,以及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政策与监管

1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参事魏革军: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内涵、实践与问题

目前,我国“宏观政策+产业政策+改革政策”的组合拳式调控较为成熟。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李林烨、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徐磊:金融支持共建“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实践、挑战与展望

金融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中还面临着项目绿色标准约束力有待提高、金融支持方案多样性不足等实际难题。

银行与保险

1 南方电网财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普松、南方电网财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王彪、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郑联盛:以一流标准建设提升财务公司服务功能

根据国家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部署,财务公司要以一流标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资本市场

1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冯艺东:关于促进量化交易健康发展的路径研究

建议对以分类监管、风险监测、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制度进行优化,推动量化交易在规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平衡市场效率与公平。

2 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中国检察出版社傅哲明:上市公司气候信息披露制度比较研究

气候信息披露可将商业主体相关表现公之于众以使其接受市场检验、减少信息不对称,力求证券市场公开信息之准确、真实、完整、及时,以促进形成有效的证券市场。

财富与资管

1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中国民生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原宏敏:香港互认基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在当前QDII额度审批放缓的背景下,香港互认基金凭借增量政策支持,对其形成较好补充,预计持续为境内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跨境投资场景。

金融与科技

1 中国银行总行业务研发部资深经理宋首文:金融大模型赋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银行应深入分析与探索大模型在金融业应用的场景、难点和解决方案,结合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内涵和策略,最终形成有效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路径。

2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雪云:基于未来现金流的企业数据资源分类模型与会计确认标准

本文基于未来现金流分析提出会计政策建议,提供通用概念框架,更好捕捉数据资源的经济实质和推动“数据资源会计准则”的相关工作。

论文故事汇

1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臻:恐慌与提前危机预警

本文从理论上设计了动态协调博弈框架下的“及时危机预警”(timely disaster alert)机制。通过这样的信息披露策略,在理论上完全消除恐慌,避免经济因非效率行为导致的崩溃。

道口研究

1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财富管理研究中心研究专员张艺伟、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张远远、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张晓燕:大语言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挑战与未来趋势

展望未来,大模型与小模型的协同将推动金融行业向更智能化、个性化和普惠化方向发展。

国际

1 原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中房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孟晓苏:美国房地产周期性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基于18年周期的分析与预判

为应对美国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房地产市场波动,我国应提前研究必要的政策措施。

2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廷辰、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研究员张传捷:特朗普 2.0 时代全球绿色转型趋势及潜在影响

金融机构应坚定服务国家绿色发展大局,同时努力保持经营稳健性和国际竞争力。

金融人文

1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暨中国经济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永志:传统中国官营纸币运行机制的创新及特点

官交子开启了中国官营纸币的先河,其发行制度既带有不少民间私交子的色彩,也带有官营纸币先导实验的诸多特性。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4月刊总第137期

编辑丨周茗一

审核丨丁开艳

责编丨兰银帆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