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绝美的田园诗,如错彩的画,轻柔的风,沁人心脾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5 21:55 1

摘要:在他身上,有很多传奇故事,比如,他是倡导翻译学,吸收外来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的第一人;同时,郑樵思想先进,是首位提出建设科学学科之人,认为自然学科和儒家经典一样重要,因此他也是第一个发出《诗》《书》可信,但不必字字都信之人;作为一代儒师,他更是率先提出知识分子应

本文为《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他叫郑樵,宋代著名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

在他身上,有很多传奇故事,比如,他是倡导翻译学,吸收外来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的第一人;同时,郑樵思想先进,是首位提出建设科学学科之人,认为自然学科和儒家经典一样重要,因此他也是第一个发出《诗》《书》可信,但不必字字都信之人;作为一代儒师,他更是率先提出知识分子应该向劳动人民学习,并以穷儒身份靠勤学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史学家。

奈何,郑樵的一生极为坎坷,并不得志。

公元1126年,北宋因战事不断,已经摇摇欲坠,时金人犯边,23岁的郑樵两次向使臣宇文虚中上书,陈述了自己抗金的才能和意志。宇文虚中很欣赏郑樵的才华,可当时朝局十分复杂,当权者更是畏敌如虎,所以郑樵并没有得到重用。

从那以后,郑樵就决定放弃入仕,不再参加科举,立志要以布衣的身份修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体的著作,正式开始翻阅典籍,遍览群书。

次年,金人大举南侵,掳走徽钦二帝,北宋167年的历史彻底走到了尽头,靖康之耻永载史册。

原本,郑樵就出生在书香世家,祖父是进士出身,父亲为太学生,因此郑樵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3岁开始识字,6岁能日诵万言,7岁能援笔作文,9岁能通《五经》,素有“神童”之美誉。

公元1119年,郑樵的父亲郑国器从京师回家,途经苏州时不幸病逝,年仅16岁的郑樵徒步赶往苏州,接父亲灵柩还乡,并在父亲墓侧筑草庐守孝兼读。因家境并不富裕,郑樵只能四处借阅书籍,相传能日读万卷,许多书看完以后,还作了批示。

南宋建国以后,郑樵便在芗林寺旁筑修史堂,以作修史著书之地,并全力修撰《通志》。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郑樵得抗金派宰相赵鼎、张浚赏识,被推荐给宋高宗,但当时秦桧当权,不久后赵鼎就遭到了迫害。从那以后,秦桧严禁私人修史,违者以“擅修国史”罪论处,郑樵的理想遭到了沉重打击。

八年以后,郑樵首次进京献书,可是并没有见到宋高宗,同时自己的妻子、幼子和胞弟相继去世,郑樵的人生再次跌入谷底。

又过了两年,郑樵背着140卷书第二次来到京都临安,依旧没能面圣,也得不到朝廷准许他续著的公文,直到数月后,所献之书才得以“诏藏秘府”。

公元1149年,郑樵还乡,把书房迁至夹漈山主峰侧的高山虚谷中,继续著述《通志》,也就是在这期间,游学的朱熹携书童拜访了郑樵,还留下一则轶事。

当时郑樵已经年逾五旬,始终过着清简的日子,招待朱熹时,虽礼数周全,但席间桌上只有一盘姜和一碟盐巴,以佐主食。朱熹的书童见到这般情景后,心中很是不悦,认为这个老头徒有虚名,过于清高。

用过餐后,朱熹奉上了自己的手稿,请郑樵品评,郑樵接过书后,先是点燃了一炷香,过了许久才慢慢品读起来,直到香燃尽,才把手稿还给朱熹。

此后两日,郑樵和朱熹促膝而谈,意犹未尽,朱熹因得到郑樵的肯定,心中很是喜悦,还特意写了两句诗:云礽会梧竹,山斗盛文章。

朱熹辞别后,他的书童方才说,“这个姓郑的老头太没礼貌了,招待客人桌上只有一姜一盐,算什么名士?”

朱熹听后大笑,耐心地告诉书童,这姜只唯山里才有,这盐只海里才产,尽山尽海,是大礼啊!

书童还是不服,又还嘴说,“他送客时,只送到门口,猜是巴不得我们赶紧走。”

于是,朱熹叹了一口气,意味深长地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对做学问的人而言,时间都很宝贵,郑先生能送我们到门口,已经是难得了。”

言罢,书童回头看了看,果然瞧见郑樵手里捧着一卷书,不久后,朱熹便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劝学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公元1157年,郑樵54岁,《通志》初稿终于完成,共200卷、600多万字,后经王纶、贺允中、汪应辰等人举荐,得以入京面圣,这也是他第三次来临安献书。得高宗赏识后,下旨授郑樵为右迪功郎,主管尚书省礼、兵部架阁文字,然而郑樵却竭力请求还乡继续著书,后因御史叶义问弹劾而以监潭州南岳庙的祠官回夹漈山抄正《通志》。

三年后,郑樵的《通志》已经修撰到700万字,第四次来到临安,当时高宗帝在建康,无缘得见,只有一道诏书,升他为枢密院编修,兼权检详诸房文字,并允许他入秘书省翻阅书籍。

可没过多久,郑樵便遭到弹劾,剥夺了他到三馆阅书的权利,一气之下,郑樵就病倒了。

次年春,高宗回临安,想起郑樵献书一事,下诏命郑樵进呈《通志》,可就在圣旨下达的当天,郑樵却不幸病逝了,享年五十九岁。当时海内之士知与不知,皆为其痛惜,太学生300人更是书文以祭,为其吊唁。

纵观郑樵这一生,以书为命,以史为责,前后修撰30载,一刻不敢停歇,其精神深受时人和后人敬重。他喜欢田园生活,也喜欢诗,我们今天推荐的这首《插秧歌》,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一起欣赏:

漠漠兮水田,袅袅兮轻烟。

布谷啼兮人比肩,纵横兮陌阡。

诗古风古韵,意境唯美,如三月的画,四月的风,读来沁人心脾:广袤无垠的稻田,远望一片迷蒙,袅袅升起的,正是田野间轻柔的烟雾;

布谷鸟在声声啼鸣,田间劳作的人们肩并着肩,纵横交错的阡陌小路上,全都是忙碌的身影。

适逢春日,马上就要进入耕种时节了,此时读郑樵这首诗,恰逢其会,也祝愿每位读诗的朋友,心中都有一缕春风。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

来源:槐序古诗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