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吐槽苹果“用金子做的内存”,遇上任天堂NS2也算是卧龙凤雏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5 22:58 1

摘要:起因是前两天,任天堂的 NS2 终于在千呼万唤之下正式公开了,但是大家的反响平平,没有预料中的热情。

星彡 P 丨文

今天随便聊聊“存储焦虑”的话题吧,想到哪就说到哪。

起因是前两天,任天堂的 NS2 终于在千呼万唤之下正式公开了,但是大家的反响平平,没有预料中的热情。

网上的吐槽相信大家最近看得多了,主要集中几个方面:硬件提升没想象的高,便宜1000多的日版机锁区,游戏普遍涨价之类。

而且你很快就会遇上另一个问题……

按官网的说法,Nintendo Switch 2 机身自带256G的容量,但是不再支持普通的Micro SD卡,只支持Express 规格的存储卡。

这种高速存储卡无人机用的多,属于专业摄影分类,国内目前只有闪迪和雷克沙有卖。价格比固态贵好几倍,256G在¥700左右,512G要¥1300。

可能很多人没有概念。

这么说吧,苹果家的内存经常被调侃是“用金子做的”,官方 512G 扩容要花¥1500,然而跟Express的存储卡一对比,竟然显得很有性价比。

不是打广告啊。

昨天我上普信东看了一眼,或许是一群人喊贵吧,雷克沙直接降了40外加晒单给 50 e卡,256G到手差不多¥635。闪迪更狠,晒单给 100 e卡,相当于到手¥595。

这两家的行动力也很强啊,商品页面都添加了“Switch2”专用的标语。

可惜闪迪的产品发布比较早,最大只有256G,这点不如雷克沙直接端了¥2000的1T版本上来。

当然,现在离NS2正式发售还早,存储厂商还有余裕来调整产品线。等后面需求大了,价格估计也会降下来,倒不用着急。

而在日本,任天堂和三星、闪迪合作推出的256G官方认证存储卡(6980日元,折合¥345)由于日元汇率的关系,性价比很高,现在已经卖到脱销了。

也是奇事一桩。

01 藏不住的 Mac存储焦虑

问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过存储焦虑?

就我自己来说,PS5的500G硬盘感觉不够用,一个GTA5就是100G,现在新游戏动不动上G,经常爆满,好在港服下载的网速快,可以删了重新下。

任天堂的下载速度就比较要命。本身离线使用比较多,像我这种NS 1代把512G的存储卡都塞满了的,按照新游戏的体量我怀疑可能一张256G都不够。

现在最没有存储焦虑的设备估计是 Windows 电脑了。要知道,现在连Win轻薄本都标配32G+1TB了,游戏本一般都能扩容,随随便便上 2、3TB。

固态硬盘这几年卷得厉害,在500块钱卖2T、700块钱买7000Mbps的现在,反观隔壁苹果Mac 的内存和硬盘还在按“金子价”来卖,就显得特别可笑。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数码圈出了个关于“Mac存储容量”的节奏,挺典型的。

大家应该都知道,现在电商平台买笔记本电脑有国家补贴,特别划算吧?

苹果的Macbook Air丐版 16G+256G国补叠加教育优惠¥5800左右。正常16G+512G的配置,原来要上万,现在只要¥7000多,很多人觉得不错。

然后猪王在笔吧文章里吐槽:

留言区一直有声音说“MacBook Air性价比高”,实在让他有些绷不住……不要传播这种错误言论了,256g硬盘也不是正常人类能用的……

结果被Mac用户喷烂了。

真是笑死。

连极客湾也加入战团,说“猪王懂个屁”——当然,两家关系好才直接怼。云飞的意思是,你不能只抓着苹果干出的恶心事不放,不看他产品的客观优点。

Mac现在是arm架构,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PC怎么都赶不上,哪怕英特尔再努力。对于用的上Mac的用户来说,现在的性价比确实史无前例的高。

(感兴趣可以看网上的切片,BV1haXxYaEsn)

我自己也有Macbook,16G+512G,我自己也骂苹果坑爹。其实就是剥夺储存空间自由权来获得额外收入,从焊主板那一刻起苹果就决定这样了。

但是你要说256G的丐版“完全不能是人类能用”的吧……话也不能这么讲。

觉得256G的 Mac够用,有一定的前提条件:

①有多台设备。比如有别的高性能台式机,Mac纯二奶用,外出办公不干什么重活;②有存储集中方案。要么吊尿袋(移动硬盘),要么配备NAS之类数据集中设备。这时候电脑平板手机相当于一个远程登录窗口,也就无所谓本地硬盘大小了。

——本身Macbook也没有太多游戏可以安装,Air用户大多数都是轻薄本使用者,主要处理一些文本编辑和在线文档,不会占用太多本地的存储空间,算是直接对口了。

02 一边排水一边加水的数学题

这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

相信大家小学初中的时候都做过一种“水池里一边排水一边加水”的数学题。以前我觉得这种题很SB,现在回过头来看,现实里有很多类似的场景。

你可以把数据看成【水】。

你的电脑硬盘就相当于【水池】,比如平时Steam下个特别大的3A游戏,存储空间不够了,要一边卸载腾出空间一边下载游戏数据。

百度云、阿里云之类云服务,就相当于容量巨大的【水库】;而移动硬盘、u盘就相当于是土木老哥核心出装的【红桶】,可以随时提着跑路。

平时看笔吧比较多的,基本都是大学生吧。我自己也是学生时代过来的,学生普遍没有经济来源,买东西需要家长点头,倾向于一站式搞定的全能设备。

他们需要有一定性能兼顾学业和游戏娱乐,宿舍断电又不能买台式机,还要有一定便携性,方便放假带回家里,最后就只有游戏笔记本一个选择了。

于是,当你只有一片【水池】的时候,自然希望它的容积越大越好。

但是等工作以后,有自己的收入支撑数码爱好了。特别是 30 岁左右不结婚不谈恋爱的宅男,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设备,功能逐渐细分。

专门的事有专门的设备来。手机回复工作消息,平板用来看视频玩手游,墨水屏用来看电子书,台式PC和PS5玩黑神话之类大型游戏,轻薄本出门办公……

由于自己的【水池】太多了,不必要求每个设备都很大。只要【水管】的网速够快,能从云盘和NAS之类上游的【水库】取数据就行了。

当然,这只能说明256G对于特定Mac用户确实够用,并不代表256G起步是一件好事。相反,我认为现在固态这么便宜,电脑至少512G起步,别恶心人吧。

在这一点上,苹果确实挺膈应人的,遇上任天堂NS2也算是棋逢对手、卧龙凤雏了。

03 大佬的存储需求

其实BB姬以前也聊过存储相关的话题,比如“现在的笔记本还要不要分区”的问题。

早年只有机械硬盘可以选的时候。但凡有点经验的电脑玩家,都会给硬盘分几个区。C盘装系统,D盘装软件游戏,或者金屋藏娇给老师们当爱巢。

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出厂就1块固态,不分区是最好的。网上经常看到有人在那里一个劲嘲笑别人分区巴拉巴拉……虽然话比较难听,但道理是对的。

对90%的人来说,给硬盘分几个区,和新建几个文件夹,起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是分区观念一时半会改不回来,变成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单一个固态硬盘强行分区,减少硬盘寿命不说。D盘装软件最多只是把软件本体塞进D盘,软件使用产生的数据基本都还在C盘。

现在很多软件为了方便更新都把本体塞进AppData里,WPS百度网盘之流的都是。还有XGP、OneDrive之类微软服务也默认在C盘。

C 盘要是分小了,随随便便就能塞爆,不如索性只要一个大点的系统盘。只有当你装了2块以上的固态,才需要额外的盘符。

只要平时养成重要的数据【存云端】,或者集中的【本地 NAS】进行备份的习惯就可以了。当然,分区也没有特别不好的地方,我自己不会强行劝别人。

当你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本身成为一座【水库】以后,就是另一个次元的话题了。

我认识一个q群大佬,他做过很多日系演出网络转播的,硬盘存了无数的演出录像和BD蓝光盘资源。

前两天他在水群吐槽,自己的阿里云盘账号被冻结了,里面锁了超过 40TB 的数据。

查了一下才知道,账户冻结一般有 2 种原因:

① 超过一年时间未登录账号,要在冻结1个月以内进行申请恢复云盘服务;② 账户容量使用超过上限,要花钱扩容才给恢复。

类似阿里这种云盘服务,平时为了降低归档成本,会根据数据的访问频率,分为不同的梯度——有些超过 1年时间不用的数据,会进入深度冷归档。

对于这种PB级的资源大佬,现在真心找不到靠谱便宜放心的长期存储方案。

一方面是网盘存取麻烦,而且可能随时嗝屁或者和谐。他自己有个115账号,1PB的容量,现在用了200多TB,但平时转存得慢慢来,api快了会被封。

另一方面,自己冷存储也不好维护到位。40TB的机械盘差不多4000块钱,要时不时通电,如果放久了3~5年没通电,可能会读不出数据甚至掉盘。

说了这么多,还是一个道理。

每个人对存储的需求不同,最后还是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上网冲浪也少点争吵,不要代入自己的情况强行硬控别人吧。

来源:BB姬Studi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