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位被中国网友亲切地称为“甲亢哥”的美国网红,正在用自己的直播镜头,带领全球观众亲眼见证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中国。他没有政治背景,也不是官方使者,却凭借一部手机、一场场Citywalk式的直播,成了中国最意外的“民间外交官”。
最近,一位被中国网友亲切地称为“甲亢哥”的美国网红,正在用自己的直播镜头,带领全球观众亲眼见证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中国。他没有政治背景,也不是官方使者,却凭借一部手机、一场场Citywalk式的直播,成了中国最意外的“民间外交官”。
一、从陌生到热爱:一场意外出圈的文化之旅
“甲亢哥”本名IShowSpeed,是一位活跃在YouTube平台上的超级网红,粉丝超过3700万。他的风格极具个性,夸张的表情、抽象的表演、真诚的互动,让他在全球年轻人中迅速走红。3月下旬,他开启了中国之旅,从上海、北京,到河南、成都、重庆,一路直播、一路感叹:“OMG!This is crazy!”
而中国网友也被他的真诚与搞笑感染,纷纷加入他的直播间。在长城上,他身穿“东北大花袄”西装,与游客热情合影;在成都中医馆,他尝试把脉、针灸,还被医生“辟谣”没有甲亢;在重庆洪崖洞,他被“赛博朋克”风格的夜景震撼得目瞪口呆;在河南少林寺,他一边学功夫一边被师父“点化”:痛即是道,道即是生……
这些看似日常的场景,却在直播镜头中真实地打动了全球观众——“这就是中国?”
二、无剧本、无滤镜:中国故事的“真”正在出圈
与传统新闻或官方宣传不同,“甲亢哥”的直播没有剧本,全靠随性。他去小吃摊吃饭、在街头和广场舞大妈共舞、与粉丝亲切互动,甚至连途中理发、和出租车司机聊天都直播出来。正是这种“真实感”,打动了无数外国网友。
“我从没想过中国会这么发达。”“他们看起来比新闻里说的要友善太多了。”“我要去中国看看!”——这些评论频频出现在他的直播下方。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在涉华报道中普遍带有偏见,刻意渲染负面形象,让许多普通人对中国产生误解。而这一次,一位“95后”网红用脚丈量中国,用镜头记录真实生活,用最直接的方式击碎了那些偏见。正如一位美国博主评论:“美国政府花了16亿美元抹黑中国,却敌不过一个网红的直播。”
三、民间外交:跨越文化的友谊更有说服力
比起官方言辞,“甲亢哥”代表的民间交流更具感染力。他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用心的体验。他在直播中不时感叹中国互联网的速度之快、新能源汽车的黑科技之强大。“中国的车居然会跳舞!”“自动泊车太神奇了!”“我要买这辆车!”
甚至有美国网友评论:“这车在美国根本买不到,就算买到也得上百万美元。”
他的镜头,不再是宏大叙事下的“民族复兴”“伟大工程”,而是网速、公交卡、广场舞、街边小吃这些“小确幸”。也正是这些最能打动普通人的细节,让外国观众看到了一个与想象截然不同的中国:开放、便利、友好,甚至“有点酷”。
更重要的是,这次文化对话不再是一厢情愿,而是双向奔赴。中国民众的热情接待,粉丝们沿途的投喂,城市居民的微笑、问候和配合直播的善意,构成了中国人民最真实的日常状态。语言不通,文化有别,但善意可以跨越一切鸿沟。
四、文化软实力的崛起,从一个“甲亢哥”开始
从年初中美网友在网络上隔空“对账”,到如今外国博主亲身体验中国生活、文化、科技,再到西方网友纷纷表示“我也想去中国看看”,可以看出,中国的国际形象正在悄然改变,而这背后,正是文化软实力的崛起。
“甲亢哥”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流量上,更是一种象征——一个真实、接地气的中国,才是中国最强大的“国家名片”。
相比之下,反华媒体正显得越来越无力。以“美国之音”为例,其社交平台最近的更新时间停留在3月15日。与“甲亢哥”热度爆表、影响全球形成了强烈对比。有网友调侃:“‘甲亢哥’一场直播干掉美国之音半年预算。”
这并不是夸张。在全球信息传播方式彻底改变的当下,传统舆论战的影响力正在被社交平台与网红文化所取代。而掌握话语权的关键,恰恰是“真实”。
五、民间交流,是中美关系的温柔力量
尽管中美关系在国际舞台上风云变幻,但“甲亢哥”的中国之行,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角度:民间的友谊、文化的交流,或许才是最有力、最长久的沟通方式。
一位智库学者曾说:“中美的竞争是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大国博弈,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
“甲亢哥”在直播中说:“中国太酷了,我还会再来!”他的保镖也从最初的戒备,到后来的主动帮人拍照,甚至露出轻松的笑容。有网友打趣道:“这保镖下次来中国,可能就不用保镖了。”
这场文化之旅,正在悄然融化误解与偏见的坚冰。
六、结语:真实是最有力的外交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当宏大叙事渐渐退场,普通人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在悄然崛起。
“甲亢哥”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网红,但他带来的影响却远超他的直播间。正是这些真实的画面、普通的互动、平凡的笑脸,构建起一个世界对中国的全新认知。
文化之春,已悄然来临
来源:魏家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