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夜送餐员骑着电动自行车,慢慢地从那五颜六色的、闪闪发光的霓虹灯旁边骑过。在办公楼里,95后的程序员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双手快速且不停地,敲打着代码;在养老院中,护理人员仔细地,给老人翻完身,接着又温和且耐心地,擦拭老人的后背。这些画面乍一看,好像没什么联系
【开篇:被命运标记的普通人】
半夜送餐员骑着电动自行车,慢慢地从那五颜六色的、闪闪发光的霓虹灯旁边骑过。在办公楼里,95后的程序员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双手快速且不停地,敲打着代码;在养老院中,护理人员仔细地,给老人翻完身,接着又温和且耐心地,擦拭老人的后背。这些画面乍一看,好像没什么联系,其实如果说它们都受着一个同样的、隐蔽的因素影响,“人口负增长”。这并不仅仅是数字的机械累积,反而恰似一股悄无声息的、却异常强大的洪流,正在塑造每个人的明天。
它犹如一张隐形的,且广袤无边的网,将各个年龄段的人,紧密地、牢固地束缚住,进而推动他们走向各不相同的,人生轨迹。
【第一幕:藏在时间夹缝里的财富密码】
几十年前,父辈们用铁锹,而且用汗水建起高楼大厦时,绝对不会想到,自己挖的不仅是地基,更是子孙后代的人生起跑线。那时的工地不需要高学历,只要肯吃苦,就能分到时代红利的一杯羹,就如同庄稼人春天播种,秋天收粮一般自然。
而今天年轻人面对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地铁早高峰,挤满了拿着同样文凭的求职者;咖啡馆里,充斥着讨论“副业刚需”的年轻人。上一代积累的财富,化作了遍地可见的基建,不过这也让后来者失去了靠搬砖致富的机会——路修完了;桥造好了;房子盖够了。但属于普通人的造富神话,却落幕了。
【第二幕:三代人的命运齿轮】
老一辈总爱念叨“我们那时候,可比你们苦多了”,而且其实,当年的“苦”里藏着金矿呢。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赶上了城镇化浪潮;七十年代的人,撞见了外贸黄金期;八十年代的人,踩中了互联网风口。每个时代,都在特定年龄层脚下铺好了红毯,只要跟着大部队走,就能分到红利。
现在的年轻人呢,就像闯进了散场的宴会厅,桌上的蛋糕呀,早已分完了,而且连残渣都被舔得干干净净的。他们握着硕士文凭,轻松愉快地争抢着月薪五千的岗位,背着三十年房贷,不过却还要养四个老人。看似享受了前人的建设成果,其实反倒被困在了精致的牢笼里。
【第三幕:钱在谁的口袋里跳舞】
走进菜市场,会发现如此奇怪的现象:卖菜的阿姨,正在使用着最新款的手机;而买菜的阿婆,却紧紧地攥着那破旧的钱包,在那里精打细算。这简直就像当下经济的一个缩影:掌握着存款的,是曾经经历过黄金年代的中老年人;敢于花钱的,却是钱包空空如也的年轻人。
银行中存有百万养老金的老人,舍不得去开启空调;996的年轻人们,靠着信用卡来维持生命,不过他们也要购买最新的电子产品。这种差异,就好像在寒冬里紧紧抱住火炉的人,不断地往里面添加柴禾;而被冻得不停地打哆嗦的人,甚至连一根火柴都很难摸到。财富在不同的世代之间,形成了一种很怪异的堰塞湖,既淹不到那些迫切需要用钱的年轻人,也滋润不了那些渴求安全感的老人。
【第四幕:即将到来的财富大迁徙】
养老院里的象棋桌,正在酝酿着一场静默革命。当经历过改革开放红利期的老人,逐渐离去之时,他们存在银行的积蓄,市中心的房产,以及收藏的老物件,终究会像退潮后露出的贝壳一样,被新时代的赶海人拾走。
这注定是场残酷的接力赛:90后也许要等到50岁,才能够继承父母的房产;00后或许要靠给同龄人的父母养老,进而赚取第一桶金。财富并非会消失,只是会像候鸟那般,在不同年龄层之间辗转迁徙,留下犹如满地羽毛般零散的机遇。
【第五幕:破局者的生存法则】
在菜市场摆摊的95后姑娘,把直播间放在芹菜堆旁边,而且与猪肉摊中间,轻松愉快地给网友讲解如何制作“十元三菜”这样简洁明快的料理;985毕业的男生,竟然果断舍弃大企业的职位,全身心地协助退休教授整理资料,并且还推出了回忆录。这些看上去平常的职业选择,其实是智者眼中的财富机会。
未来的机会隐藏于两种极端之内:要么成为银发族的“生活照料者”,从协助沐浴服务开始,到遗嘱方面的咨询结束,将老年人的需求转化为新兴产业;要么充当同龄人的“欲望捕捉者”,借助盲盒经济以及短视频来引导消费,撬开年轻人最后的钱袋。谁能够既抓住养老的资金,又掌控年轻人的消费,谁就能够在艰难时期点燃自己的希望之火。
【终章:在阳谋里活成自己的变量】
历史的车轮,从不会为某代人停留,而且总有人能抓住车辙印里的机遇。当80岁的老太太,学会用直播来展示养花手艺,当00后大学生,在宠物殡葬行业找到商机,这些人都在证明:时代的大山压下来时,聪明的人,会在山脚下开凿新路。
人口负增长这场“阳谋”最为精妙之处在于,它既给多数人戴上了“镣铐”而且给少数人留下了“钥匙”。当我们看清财富转移的暗流方向之时,就会发现,真正的危机从来不在外部环境,而是在于能否在看似固化的格局当中,长出适应新土壤的“生存根系”。
来源:智者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