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梨花风起,春和景明。4月3日上午,200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由河南省红十字会、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生命·希望”河南省第十五届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功德碑前,人们默哀致敬,排队献上白菊花,深深三鞠躬。
梨花风起,春和景明。4月3日上午,200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由河南省红十字会、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生命·希望”河南省第十五届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功德碑前,人们默哀致敬,排队献上白菊花,深深三鞠躬。
活动地点,是河南福寿园内的一处大爱之园——河南省红十字纪念园。该纪念园2010年落成,为全省遗体器官捐献者树立永恒的丰碑,纪念墙上镌刻着一个个捐献者的名字。每年清明节前,河南省红十字会等单位都会组织社会各界在此集体追思缅怀,致敬平凡又伟大的生命,这其中,就包括成为“大体老师”的914例遗体捐献者。
一年一度的集体缅怀 致敬捐献者
岁岁清明,河南省红十字纪念园横卧的长石、高耸的大树,以及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见证着纪念园功德碑前一年一度的集体缅怀。
“爱永续·情满人间”、“生命·礼赞”、“生命·希望”……每一届缅怀纪念活动的主题表述虽有不同,但对捐献者大爱之举的崇高敬意从未改变。
这天,来自多个单位的领导和代表,多家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捐献者家属、移植康复者,以及河南省辖市红十字会代表、红十字志愿者等共200余人相聚于此,参加缅怀纪念活动,站满了功德碑前的一大片草地。
仪式开始后,各单位代表共同向遗体器官捐献者敬献花篮、整理挽联,随后,全体人员肃立,向这些伟大的生命默哀致敬。
“当星辰坠入黑暗,他们选择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守望人间……就连静默的骨骼,也将托起医学的翅膀。这是生命最壮丽的‘重逢’:以灰烬点燃火种,让离别成为序章。”缅怀纪念活动中,一段非常有创意的沙画故事,向大家讲述了遗体器官捐献者的不凡人生。
在信件朗读与传递环节,捐献者家属代表和受捐者代表分别朗读手写信,表达对遗体器官捐献者的思念与感恩,随后双方互换信件,意味着生命与希望的接力。
“今天,很多叔叔阿姨拿着鲜花来缅怀纪念你,他们和爸爸妈妈一样,觉得你变成了天空中的一颗星星,晚上的时候,一闪一闪的,像是对我们招手,像在说‘妈妈,我很勇敢’,更是在绽放你生命的灿烂。你教会我们,生命不是熄灭的蜡烛,而是被传递的火种;死亡不是永别,而是用大爱传递生命的礼物。”捐献者家属代表于鸣凤深情讲述“勇敢的凡凡是大英雄”,感动了在场所有人——2024年1月22日,8岁的凡凡因病离世,父母怀着沉痛的心情将孩子的器官捐献出去,让孩子以另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
捐献者家属代表带来了家乡的土壤,撒入鲜花丛中,为逝去的亲人培土送行。一捧捧泥土,聚沙成塔,是生命的根脉,更是希望的萌芽。仪式最后,全体人员手捧白菊依次上前,向纪念碑献花,三鞠躬致敬……
红十字志愿者刘玲老师,这天也在家人陪伴下前来参加缅怀纪念活动。3月10日,她的丈夫、红十字志愿者郭明辉在睡梦中安详离世,刘玲强忍悲痛,遵照和丈夫多年前的约定捐献了遗体,“与其被烧成一把灰,不如捐献遗体为医学事业做贡献,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奉献。”缅怀纪念活动中,她和更多人说起当初的选择,态度坚定一如从前。当她在纪念墙上找到丈夫的名字,手指触摸间,心灵在对话。
缅怀不再只是哀伤 更是对生命的礼赞
岁月流转,思念从未停歇。纪念园入口处,一张卡片上,被署名“女儿.云”的人写满了想对妈妈说的话,用黄丝带系在萌发新叶的枝条上。
卡片上面写着:“妈妈:又是一年清明时,是你喜欢的春暖花开,难得天气很好,没有下雨,很清爽地见面啦。前几天回家看了,阳台上你的多肉还活着,一年多没人照顾,还能长出新枝,很坚强啊,像你女儿一样,哈哈!你也要开心快乐呦,虽然我们见不到了,但我们一直在一起。”
文字背后的温暖阳光,正如河南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瑞勇致辞时的一番话:“今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来到河南省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共同缅怀4370名遗体器官捐献者。当我们踏入苍松翠柏环绕的纪念园,手捧鲜花移步在庄严肃穆的遗体器官捐献丰碑前时,就能感受到生命传递的厚重,就能感受到这里镌刻的名字正绽放着璀璨的人道光芒。此时此刻,缅怀不再只是哀伤,更是对大爱的敬仰和对生命的礼赞。”
当天,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刘康栋和多名师生代表一同前来参加缅怀纪念活动。他告诉记者,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师生代表到此参加遗体器官缅怀纪念活动,还在大学内部设立了对“大体老师”的祭奠活动,作为医学生职业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就是希望这种人文精神永远传播下去。
“‘大体老师’的捐献对医学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刘康栋说,以郑州大学为例,每年招收医学学生1300多名,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大体老师”来进行临床教学和科学研究,目前,平均每年接受五六十具遗体捐献,对教学和科研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希望也相信,通过持续开展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使医学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大体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将推动遗体捐献这一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并对未来医学的发展和人文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纪念墙上 每个名字都是一座丰碑
根据《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国家鼓励遗体器官捐献,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设置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设施。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务院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
2010年,河南省红十字纪念园在河南福寿园落成,通过竖立功德碑、镌刻捐献者名字、开展缅怀纪念活动等形式,致敬平凡又伟大的生命,让捐献者的大爱精神为后人永远铭记,让这里成为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的大爱之园。
河南省红十字会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河南省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事业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全省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462816人,器官捐献例数3456例,捐献大器官10797个,遗体捐献例数914例。
功德碑两侧的纪念墙上,按照年份镌刻着每一位捐献者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是一座丰碑。
“今天我们共同缅怀捐献者,是对大爱的敬仰和对生命的礼赞。”刘瑞勇表示,捐献者们突破传统的观念枷锁,在家属的大爱支持下捐献遗体器官,用最后的力量点亮了他人重生的希望,为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传递了人间的大爱与温暖,“这些捐献者的事迹将会一直被传颂,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遗体器官捐献事业的伟大丰碑上!”
责任编辑 | 张珊珊
编辑 | 顾若彤
资料来源 | 大河报·豫视频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