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冬春季以来,宝安区流感疫情快速上升,呈现冬春季季节性流行高峰,3月末增速虽有所放缓,但春季开学后易感人群聚集导致学校、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风险显著上升。
冬春季以来,宝安区流感疫情快速上升,呈现冬春季季节性流行高峰,3月末增速虽有所放缓,但春季开学后易感人群聚集导致学校、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风险显著上升。
建议密切关注疫情变化趋势及校园、养老福利机构、医疗机构、月子中心等集体单位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重点关注老年人、5岁以下儿童、慢性病患者等脆弱人群的重症及死亡风险。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小贴士
✓ 坚持良好卫生习惯
科学规范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注意遮挡口鼻,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
✓ 重点人员做好健康管理
老人、孩子、有慢性病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远离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的人员,做好健康监测,出现发热等不适时及时就医。
✓ 接种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季节性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接种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重点关注: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结合疫情趋势分析, 当前宝安区处于以诺如病毒为主的病毒性腹泻流行期,病例数持续增加且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随着学校、托幼机构全面开学,易感人群聚集导致病例数及聚集性疫情数或呈进一步增加。需重点关注集体单位接触传播及食源性传播风险。
预防小贴士
01
勤洗手,做到饭前便后勤洗手。
02
认真清洗水果和蔬菜,正确烹饪食物,彻底煮熟,生熟分开。
03
做好校园、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
04
发生诺如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做好消毒工作,重点对患者呕吐物、排泄物等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饮用水等进行消毒,最常用的是含氯消毒剂。
重点关注:水痘
2025年3月,宝安区水痘报告病例数、聚集性疫情数量较之前有所上升,按照季节性规律预测, 4月份宝安区水痘疫情流行强度可能有上升趋势。
预防小贴士
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
注意空气流通
学校等场所应保持环境整洁,加强教室的通风换气,可采取紫外线照射等方法进行空气消毒。
注意隔离
水痘患者出疹期要严格隔离,直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自发病起21天左右);防止水痘患者再次与易感儿童及孕妇接触。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做到勤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尽可能减少皮肤的破溃,防止继发感染。
重点关注:登革热
目前宝安区无登革热病例,但随着春交会、全运会预赛等节日和重大活动的即将到来,宝安区人口流动性将会明显加大,境外输入疫情风险将进一步增加。
4月开始气温将持续回升,伊蚊活跃度增加, 发生登革热疫情的风险持续升高。
预防小贴士
✓ 杀灭蚊虫
可用杀虫剂、蚊香、电蚊香液或电蚊拍等来杀灭成蚊。
✓ 清除孳生地
保持环境整洁,及时清洁工作、居住和生活区域,清除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场所。
✓ 做好个人防护
家里安装纱窗、纱门;
睡觉时挂蚊帐;
到户外活动时,要穿浅色的长袖长裤,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白蚊伊蚊的活动高发时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 预防境外输入
前往非洲、中南美洲、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地区返回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三红、三痛”症状,应当尽快到医院就诊检查,并告知医生外出史。
重点关注:进食有毒动植物、
大型真菌和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
春季外出春游踏青活动增多,误采误食毒蘑菇及有毒植物中毒的风险较大。
2~5月为河豚鱼卵巢发育期,此时鱼体内毒素含量达到一年内的峰值,尤其是卵巢和肝脏毒性极强,需警惕食用河豚鱼致病死亡的风险。
4月气温逐渐升高,空气潮湿,食物容易发霉、变质,滋生细菌及其他有害生物,预计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概率增大。
预防小贴士
✓ 保持清洁,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
✓ 剔除动物肉中甲状腺、淋巴结等有毒有害成分,禁食有毒鱼卵及内脏,避免食用有毒贝类产品。
✓ 不吃不熟悉的野菜、腐败变质的蔬菜,对部分含有毒成分的瓜果、菜要认真清洗和制作。
✓ 预防毒蘑菇中毒,不采、不食、不买、不卖。
一般关注:麻疹
近年来宝安区麻疹疫情呈现历史较低水平,但2025年1月1日~3月30日全国累计报告866例麻疹病例,报告病例数较去年同期(95例)上升812%,欧美、东南亚等地区也持续暴发麻疹疫情,不排除因输入病例或散发病例引起本地聚集性疫情的可能。
预防小贴士
接种疫苗
接种两剂麻腮风疫苗就可预防麻疹,所以及时接种麻腮风疫苗是关键。
根据我国的免疫规划程序,适龄儿童在8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共2剂次。
成人可根据自愿自费原则接种1剂次。
做好个人防护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通风、戴口罩,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
管理传染源
患者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部感染者隔离时间延长至14天。
一般关注:职业中毒相关事件
职业中毒一般多发生于冬、夏两季,以偶发为主。宝安区工业企业数量众多,部分企业使用多种化学溶剂,如果工作场所通风状况欠佳、长时间缺乏新风、劳动者错误操作或使用化学组分不明的化学品,可造成生产环境化学物质浓度上升,导致职业中毒事件发生。若劳动者皮肤防护不当,可经皮吸收的化学毒物入侵人体,也可导致职业中毒事件发生。
预防小贴士
✓
明确化学品成分,尽量使用低危害化学品
用人单位采购新化学品或采购的化学品厂家、型号、批号任意一个有变化,则需要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挥发性有机组分检测,以明确其所含化学毒物种类,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尽量选择不含有苯、三氯乙烯、1,2-二氯乙烷、三氯甲烷等高风险职业危害的化学品,有害物质含量不超过国家限量标准。
✓
采取工程控制措施
用人单位尽量采用自动化、密闭化、机械化先进工艺,固化劳动者的规范性操作,加强工作场所尤其是密闭(受限)空间、空调车间的通风换气。
✓
做好个人防护
用人单位根据有毒化学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要求的工作服、靴、手套、口罩/面罩和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
✓
温馨提醒
用人单位如使用含三氯乙烯的有机溶剂(如洗板水),在招录有三氯乙烯接触机会的新职工时,应对其开展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如检查发现新职工存在三氯乙烯职业禁忌证(慢性肝病、过敏性皮肤病、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应调整岗位,避免其接触三氯乙烯;
如检查发现不存在职业禁忌证,还需对其开展60天的密切观察,观察期内如发生皮疹、发热等异常健康症状,需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三氯乙烯接触史等情况。
让我们一起
饮食均衡、规律作息、适量运动
以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素质
在这个美好的春天里
尽情享受大好时光吧~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