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座寺院里挂着一副对联,对联上写着:“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有位书生看了对联,觉得文理不通,就质问道:须弥山那么大,藏一粒芥子当然是没有问题;可是,小小的芥菜子里如何能容纳得了那么大的须弥山呢?这未免太言过其实了吧!
【驿路拾遗·系列之 45】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座寺院里挂着一副对联,对联上写着:“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有位书生看了对联,觉得文理不通,就质问道:须弥山那么大,藏一粒芥子当然是没有问题;可是,小小的芥菜子里如何能容纳得了那么大的须弥山呢?这未免太言过其实了吧!
寺院的知客师反问道:“你是读书人,想必听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话吧!现在就请你把一本书放进肚子里!”书生听了,脸上显露为难之色,支支吾吾的说:“一本书怎么可能放进肚子里呢?”知客师诘问:“万卷书都能读进去,为什么一本书放不进去呢?”书生闻言大悟,原来空间的大小是可以相容的。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佛教经典《华严经》,她深刻诠释了佛教的宇宙观、生命智慧以及微观与宏观的辩证关系,其核心含义就是:微观事物中蕴含宏观宇宙的真理,即万物皆有佛性。换言之,“一花一世界”可能是指微小的存在中蕴含整个宇宙的真理,体现华严宗的事事无碍法界观;而“一叶一如来”可能说在自然万物中都能见到佛性,如来存在于每一片叶子中,强调众生皆有佛性,即心即佛。
这说明华严宗的“一真法界”,是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无碍法界。“一真法界”,“一”表示无二,“真”表示不妄,“法界”指一切法的范围或真如理体。“一真法界”即是一切法的真实自性,是清净、庄严、妙曼的世界。正如《华严经》所述,即使微小如叶,也承载着如来的智慧,暗示一切生命皆具觉悟潜能。
佛教认为,世界上没有可以离开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或者生命,因此强调因缘的组合是一切法成就的主导因素。《杂阿含经》上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所以,佛教重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理念,这有助于各种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有助于人心的向善和风气的净化,从而促进整体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一切源于一,一并不代表一切,因为“一”只有一个,“一切” 却代表很多个。但佛教认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个不算少,万亿也不算多。例如一朵花、一粒微尘、一颗沙石、一个世界、一个宇宙虚空,都称为“一”,孰大孰小?孰多孰少?
无独有偶,在一般人的认知里,一朵花、一粒沙石、一个微尘很小,而一个虚空才是最大的。其实不是。我们说一朵花,从种籽种在土壤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还要有风来传播花粉,要有空气来沃养成长等。也就是说,这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万有的力量,才成为这一朵花;一朵花即等于一个虚空,跟虚空一样大。所以,佛教讲“微尘不算小,虚空也不算大”,也才有“须弥纳芥子,芥子藏须弥”之说。
其实,佛教讲“万法归一〞,万法泛指宇宙之间的森罗万象。万法既归于一;那么,“一〞又归于何处呢?一归万法。“一”是体,“万法”是相,“一”与“万法”就是本体与现象的互存互证。所以,一就是多,“一”与“多”不是两个分别的概念,而是同源同流的回环。一个宇宙有三千世界十亿国土,十亿国土三千世界也只是一个宇宙,所以说“一多不异”、“一多不二”。
佛教除了主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之外,也讲到“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刹那是佛教计算时间最短的单位,以现在的时间计算,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谓 “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那”,在零点零几秒这么短的一刹那,为什么说不短呢?这是因为哪怕在一刹那之间,我们也有可能证悟永恒。所谓永恒无边,是没有时空分别间隔的。
此外,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可是映照在水中,不管江、湖、河、海,乃至脸盆、茶杯里面,都会有月亮;换言之,比如电视节目,虽然只是一个人在电视里表演,但全国千千万万台的电视机都可以收看,这就是“一即一切”!
所以,时间、空间在“一”里面,都是非常统一、非常调和的。如果我们能够认识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能够了解“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就能体悟世间一切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杂阿含经》)。《中论》也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这是说明宇宙万有,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够独立存在,包括现象界的有情与无情,都是因缘和合所生。换言之,世间一切都是一个整体,山水相互依持,万物都是互为关系的存在。
“青青翠竹,尽是菩提;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六祖坛经》 )这一切都遵循着宇宙间“缘起缘灭,诸法无常”的规律。我们生活在这“一”个宇宙中,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个宇宙的本质,认识自己的真如自性。《华严经》中提到“理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中的无碍理念,这与“万法归一”的理念相契合,强调在最终境界中,无需争辩道理,只需顺应自然。
在禅宗中,“万法归一”被视为一种直指人心的智慧。“万法”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有形、无形、显形、隐形的事物,体现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归一”则是指这些纷繁复杂的事物最终归结于一个本源、本质或终极目标。这个“一”代表了事物的根本性质或普遍原则。禅宗大师通过“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话头,强调事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引导修行者参透宇宙人生的本质,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
佛教讲众缘和合,缘起是宇宙人生不变的真理,是因果的普遍法则,一切法的存在,是因缘而起的。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僧肇大师也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这真如自性是万有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本体。《华严经》中提到“理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中的无碍理念,这与“万法归一”的理念相契合,强调在最终境界中,无需争辩道理,只需顺应自然。
自然,就是人心,就是真理,就是天命,就是宇宙的纲常。
二零二五年四月六日
附注:本文所有配图,均有@老柯之随笔 拍摄
来源:老柯之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