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探访郸城张振福非遗泥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7 10:46 1

摘要:近日,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王明清老师等与学生一行四人前来郸城探访拍摄河南省省级非遗—张振福丹钧泥塑专题,张振福泥塑工作室位于郸城县高新区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王明清老师一行走进张振福800平方米泥塑展厅,被眼前的原生态泥塑展品所吸引,有农村的劳动场景,有朴实的生活画

(程传忠 报道) 近日,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王明清老师等与学生一行四人前来郸城探访拍摄河南省省级非遗—张振福丹钧泥塑专题,张振福泥塑工作室位于郸城县高新区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王明清老师一行走进张振福800平方米泥塑展厅,被眼前的原生态泥塑展品所吸引,有农村的劳动场景,有朴实的生活画面,还有孩子们的嬉戏玩耍,千姿百态,形象逼真,张振福的每一件陶瓷泥塑作品都是他心灵的投射,他用心倾听泥土的声音,用手中的黄河泥赋予历史以生命,赋予人生以真意,他的作品是美的再现,让人世间充满欢乐与温馨,这是他给观众最深的启迪,这里展览的作品堪称艺术瑰宝。

师生们拍摄了张振福创作泥塑的过程,也记录了张振福为泥人服饰施釉色,烧制过程等72道工序。

李文发老师激动地说:“张振福大师的泥塑作品像纪录片一样,记录上世纪七十年代豫东的风土人情:身披棉衣的乡村老人、土坯墙茅草房,都塑造的那么的亲切自然,感人至深。”

王明清老师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也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今天,我们走近省级非遗郸城泥塑传承人张振福大师,聆听了他与郸城泥塑的故事,张振福大师执着追求泥塑艺术的精神,令人钦佩。”

张振福大师说;“泥塑作为艺术和文化的一种传承载体,应该成为连接生活和本土文化的桥梁。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有鲜活的灵魂,泥塑才能实现传承和发展。用本土泥塑讲述豫东故事、传播中原文化。我的丹钧泥塑作品,塑的是父老乡亲,刻的是童真童趣……” 张振福大师依据老子炼丹的技法,烧制出丹钧泥塑,(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在此炼丹而成,故称作丹成,后谐音“郸城”),张振福大师就在老子炼丹遗址建立“丹成窑”,烧制丹钧泥塑,研究十多年,其间泥胎开裂、釉色色差、流釉等问题,逐渐改进,终于烧制出惊世之作——丹钧泥塑,“精神”乃是人对事物执着追求的本源,有了百折不挠的执着追求,才能有不畏艰险直面现实挫折的情怀。张振福丹钧泥塑——高温窑变釉,釉色丹色古朴、厚重,窑变神奇、自然。

陶瓷泥塑艺术大师张振福 简介

张振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雕塑家协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四个一批”文化人才、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省级非遗项目项目郸城泥塑传承人,河南省陶瓷行业领军人物、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周口市第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郸城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泥塑作品《黄河娃》入编全国六年级上册美术教科书,三次获河南省民间工艺最高奖——金鼎奖, 2009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收藏了张振福泥塑作品《黄河人》并合影留念,2020年,张振福泥塑工作室被河南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南省技能大师张振福陶瓷泥塑工作室”,

曾应邀赴英国、法国、奥地利、匈牙利、韩国、日本、斯洛伐克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文化交流和艺术展览活动,其泥塑作品先后60多次荣获国内国际艺术展览大奖。2023年10月18日,张振福、张玉萍父女联合创作的陶瓷泥塑作品《长安》,荣登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场,2025年1月,丹钧泥塑《富贵平安》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来源:传明天下魅力中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