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世界中国画创始人张传斌教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7 14:05 2

摘要:张传斌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他成立了一个“国际海洋文化艺术传播研究所”,除了教学,还带学生做一些海洋艺术的文创。他最让我好奇的地方,是他用中国画的技法,开拓了一个门类,即海洋世界中国画,甚至还有“海洋生物十二生肖”这样颇有个性的作品,成为海洋世界中

(张传斌教授)

张传斌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他成立了一个“国际海洋文化艺术传播研究所”,除了教学,还带学生做一些海洋艺术的文创。他最让我好奇的地方,是他用中国画的技法,开拓了一个门类,即海洋世界中国画,甚至还有“海洋生物十二生肖”这样颇有个性的作品,成为海洋世界中国画的创始人。

在朋友介绍下,我来到他位于南京玄武湖边的家中。在他宽阔的客厅,一眼望去,远处玄武湖、紫金山尽收眼底。果然是艺术家的眼光,这里是他的一处工作室,这样的氛围,想必带给他的是艺术创作更多的灵感和更宽的视野吧。

(作者和张传斌)

张传斌1963年在南京出生。他爷爷从安徽芜湖来到南京做布料生意。他笑着说:“我爷爷解放前在现在的山西路百货大楼做布匹生意,他是大股东。我爸爸在南京读了一个财经大专,分到海南岛工作。认识我母亲以后,他辞掉工作回到了南京,在一家企业单位做会计,一辈子默默无闻。母亲是工人,但是她对我绘画非常支持。”

说到他母亲,他眼睛里有了光芒,充满感激地说:“我特别感激我母亲。那个年代从小时候就鼓励和培养我学绘画,当时找不到老师,母亲就带着我到处找民间的老师求学。那时工资也就十几块钱,但是母亲买大前门香烟、洋河酒给老师当学费,有时买青菜萝卜,用麻袋背着送到老师家去当学费,老师也很感动。母亲说外公与书法家林散之是好友,她还说有文化的人,不管是哪朝哪代,活得都很好。外公跟我母亲说,这个孩子你要好好培养,他喜欢绘画你就培养他。”

在他记忆中,早年学画留下了许多趣事。他笑着说:“小时候我母亲买了各种小人书,我就在家临摹小人书里的列宁、周恩来等,上小学的时候,记得当时图画课老师岁数很大,有一次我画了一个岳飞骑马,手拿一把宝剑,很威风凛凛的样子,小学时我画的肯定不是很好,但是老师给我打了一个‘优’等评分,这给了我信心,受到了正面的激励。”

(作者和张传斌)

从小的兴趣和教育,让张传斌走向了绘画艺术,同时小时候的经历,也让他与海洋世界中国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张传斌有一个邻居,家里养热带鱼,他看到大尾巴的孔雀鱼长得很漂亮,他就天天去看。他笑着说:“邻居让我弄个碗,送了几条小热带鱼给我养。我天天用心养,几天以后看碗边上,有好多小鱼,原来热带鱼不是下鱼籽,它直接下小鱼,我就感到很稀奇。”也许从这里开始,就留下了张传斌热爱海洋世界中国画的情节。

(张传斌在南京艺术学院上学时的照片)

张传斌高中时就有了一些喜欢绘画的同学,他们一起到下关火车站和码头,去画人物形象,这些锻炼,给他的绘画打下了基础。他有些感慨地说:“那时也因为绘画影响交通,或者有人觉得把他魂画走了,就追着我们打,保安也撵我们走。那时我们家里都穷,甚至为了省下公交车费,有几个顽皮的同学还画过5块钱的月票。但是我们都很喜欢绘画,我们都想要成为中国一流画家,为了艺术甚至可以连命都不要!记得有一天下雨,我说今天下雨我们就不去了,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小孩子,他说不去不行,下刀子我们都要去,这些话我现在都记在心里!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文化馆,大伙今天你做模特,明天我做模特。考大学之前,有了一些文化馆,比如到下关文化馆、鼓楼文化馆、建邺区文化馆,那时候艺术院校少,人招的也少。”

1981年张传斌考上了建邺区文化馆,建邺区文化馆那三批毕业的学生,类似于是从绘画界的黄埔军校毕业,在全国各地发光发热,很有影响。

(张传斌给作者介绍《海洋五福鱼图》)

他颇为自豪地说:“我1981年高中毕业,考南艺考了两年,1983年考上南艺的工艺美术专业,虽然考了两年,但是在我们班7个人中,我还算年龄最小的学生。那时候南艺专业很少,那些美术大师,像刘海粟、陈大羽、江宏伟等老师,他们都来给我们上小课和大课。我1983年上南艺时,刘海粟还是我们南京艺术学院的院长,1983年底,保彬接任刘海粟担任院长,保彬院长是南京长江大桥浮雕等设计组长,他对我影响很大。”

(张传斌与他的母亲)

“他对您的影响具体是哪些方面?”我马上插话问他。

张传斌脸上露出了敬佩之情,很认真地说:“到大学以后,我就觉得山水人物画的大师已经太多了,我想自己能画好这些已属不易,因为我达不到那些大师的境界,许多人其实是临摹大师风格,画的再好,还是没有自己的灵魂。我画海洋鱼以后,保院长评价说画的不错,我说前人没有这么画过,能不能这样画?他说你不要管前人,不要管什么大师,你自己就是大师!前人大多是画淡水湖里的鱼,画海洋鱼的人寥寥无几,因为过去没多少人看到海洋,更不要说海洋鱼。保彬院长说要崇拜大师的画,但是不要盲目崇拜这些大师。他说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你觉得喜欢什么色彩你就怎么画。所以保彬院长首先给了我从事海洋世界中国画创作的信心。”

(作者和张传斌、汤雅洪)

其实,那时张传斌也不知道海洋鱼怎么画,那时候也没有相关资料。于是他到夫子庙卖热带鱼的地方,去找介绍热带鱼养殖的书,书都是香港出版物,书里有热带鱼照片。很快南京有了一个水族馆,他有了可以看的实物,甚至拿着海洋鱼画的作品,到水族馆里卖。

(张传斌潜水时的照片)

保彬对张传斌海洋鱼绘画的影响,还体现在支持张传斌第一次举办海洋画展。他语气更加坚定,很自豪地说:“我看七彩神仙鱼、蝴蝶鱼太漂亮了。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表现,再加上一些水藻、环境景色,还有结合四季特点,毕业后继续探索海洋鱼类画法。在2005年时,我到保彬院长家,带了大概有几十张作品,我说院长我想出画册了,请您题写书名,所以我第一本海洋世界中国画册,就是保彬院长题写的《张传斌海底世界国画集》。2010年秋天,我准备办画展,他说一般画展我不去,也不在开幕式上讲话,但你是我学生,我肯定要去。”他提起保彬时,总是神采飞扬,对保彬院长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张传斌创作的《海之恋》国画作品收藏于中央党校)

在筹备画展之前,2009年2月28日《美术报》上,发表了一篇专访,以《张传斌首创水墨海底世界》为题进行了整版报道,赞誉张传斌,是借海底物象“取道创元”,以表现人类的生命状态为己任。从这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就奠定了他在美术绘画史上的地位。

《海之恋》作品是张传斌教授2009年4月份到中央党校学习时创作的6尺整张中国画。是由张传斌教授主创,再由全体学员按手印,集体合作而成。此作品被中央党校收藏,并且得到中央领导人高度赞扬,2010年10月,张传斌决定在南京乌龙潭公园鼎信乾元美术馆,第一次举办“海底世界国画展”,著名书法家孙晓云为他画展题字“海阔凭鱼跃”,画展轰动一时。

(2009年2月28日《美术报》整版介绍《张传斌首创水墨海底世界》)

他接着说:“是我一个好朋友提供了画展场地,许多南京艺术界的大佬过来了,他们很好奇,画山水花鸟的作品太多了,还有画海洋的作品?记得当时江苏侨联带来了一批台湾书画界朋友来参观画展,那天很快用完两大本签名册,又临时买了四五本签名册。《美术报》《扬子晚报》等各大报纸大量刊登新闻后,现场50幅作品,几乎被收藏一空,只有一张《家园》的作品,我是留给免费给我办画展的朋友,当时有人出3万块钱想收藏,我没有答应。”我听着就觉得,除了他对艺术创新的追求让人感佩,他还是一位有情有义的艺术家呢。

(张传斌创作的《七彩孔雀鱼》国画作品)

张传斌的海洋世界中国画影响越来越大,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创作方向。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专注创作出“海洋十二生肖”,2013年10月13日《扬子晚报》以《海底捞一下,也能凑齐“十二生肖”》为题,进行了整版报道,再一次掀起了各大报纸媒体对他海洋世界中国画的宣传热潮。

他笑着说:“我2013年8月编绘出版了《海洋鱼画法》,海洋里有3万多种鱼,我画了海里最漂亮的100种鱼,出了这本书。比如其中叶海龙鱼,就被联合国收藏了。当时有朋友说叶海龙鱼真的很像龙,问我其他生肖有没有?这一下子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我们中国十二生肖中的龙是虚构的动物,但是海洋里叶海龙鱼是真鱼,它鳍长得像叶子,头、身子、尾巴跟陆地上的龙几乎是一模一样。于是我就以海洋鱼类为素材,创作了‘海洋十二生肖’作品。被《扬子晚报》整版报道后,在境内外引起了轰动。”

(张传斌出版《海洋鱼画法》)

后来这“海洋十二生肖”跟宜兴的紫砂壶结合,被刻在12把壶上面,作品在江苏文创展览中获得金奖。

随着对海洋世界中国画的深入研究和创作,张传斌借此升华了自己对海洋审美的认识,开始形成自己的海洋世界中国画体系。他很认真地说:“从单一的绘画作品,到深度的创作思考,我开始形成海洋世界中国画的系统认知。我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是画鱼的造型,选出形状好看、名字有意义的鱼来创作。比如鮟鱇鱼、寿星鱼,招财鱼,宝石鱼,神仙鱼,蝴蝶鱼,孔雀鱼,海洋十二生肖鱼等等。还有海里的四季、深邃、神秘、富饶、光影等。第二阶段开始画鱼生命性的表达。比如画出鱼的生动、活泼、可爱、幸福、安康、福贵这些鲜活生命特质。第三阶段就追求画鱼的精神,将鱼人格化。比如通过鱼来表达团队合作、生息繁衍、自由快乐以及在恶劣的环境下求生存的精神等。”

(海洋十二生肖之狗头鱼)

(海洋十二生肖之猴面鱼)

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和创作,张传斌已经有了自己海洋世界中国画的十大系列,即生命、家园、精灵、四季·春夏秋冬、海洋十二生肖、海洋人物、百鱼图、海洋万里图、鱼与佛教、鱼与中国故事等系列。

他接着说:“比如家园系列,就是以海底的景色为主,描绘大海的家园,某种程度上,我不是画鱼,我是画人,不是画鱼的家园,是画人类的家园。比如生命系列,鱼是有生命力的,从鱼的动态、旋转描绘抽象的生命力。比如精灵系列,像叶海龙鱼、狮子鱼、招财鱼、金钱鱼、宝石鱼、神仙鱼、鮟鱇鱼、他们都精灵古怪,惹人喜爱。比如四季系列,我把海洋分成春夏秋冬4条屏,有的是以鱼为主,有的是以景为主,有的是珊瑚、水藻为主。‘海洋十二生肖’系列,因为与传统的十二生肖形成对比,成为文创新宠。再比如,因为鱼跟佛教有很多关联,南海观音骑着龙去救苦救难,龙实际上就是海里的鱼。还有鱼与莲花和鱼篮观音的故事。还有妈祖和鱼,海里很多鱼托起妈祖,不怕海浪和狂风暴雨等等。”

(张传斌海底鱼群作品之一)

(张传斌海底鱼群作品之二)

在中国绘画史上,尚无名家创作《海洋万里图》。他笑着说:“我画海洋鱼得到了认可,但是有朋友讲,你是不是只会画水下的鱼,这又给了我一个激将。因为我经常到海边写生,绘画史上,中国还没有沿着海岸线创作的绘画作品,我为什么不能把它画出来?于是我从海岸线最北端的鸭绿江开始画,画到南沙群岛,选海岸线34个主要景点,创作了24米长卷《海洋万里图》。”

依然是围绕海洋,他用了五年多完成了《海洋万里图》。他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万里长江经过南京,汇入大海,接着又用两年多时间创作了《长江万里图》。他现在构思《黄河万里图》和《金陵胜景图》,从去年10月份开始着手,已经有了草图。

(张传斌《海洋万里图》局部)

他对着草图,给我介绍正在构思创作的《金陵胜景图》样稿。他感慨地说:“后面就不想再画这些长卷了,画一个长卷,感觉生一场大病,因为天天画画,把腰、颈椎劳损了,前年得了颈椎病,很严重,医生说你不能这样。宋代、明代都有人画过《金陵胜景图》,我是创作21世纪的《金陵胜景图》,画整个南京,选了103个景点,为此我用脑过度,每天基本上都在思考这件事,专业创作真的太辛苦。我想今后还是集中精力重点把海洋鱼画下去。”他是想用作品来表示,艺术家除了有创作的深度,还有创作的宽度。对他来说,深耕海洋中国画是长远目标,同时也创作拓展相关的绘画领域。但是艺术创作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即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他必须有所取舍。

(张传斌给作者介绍《金陵胜景图》构思草图)

绘画艺术领域,也一样有继承和创新,还交织着学院派和民间派之间的艺术追求争论。“您认为经过严格培训的学院派画家和民间派画家,主要区别在哪里?”我不了解绘画,提了一个外行的问题。

他略微思考,很认真地说:“绘画艺术最后都不是比技艺,最高境界是比文化、创意、格局。民间画家,他们大多跟着市场需求跑,因为他要生存,画要卖出去。虽然学院派有很多画家也是这样,也是追求名利为主,但是还有一批学院派画家,其生存状态不是问题时,就会追求纯粹的艺术创作。这是一个主要区别。但是学院派画家往往也有局限性,许多被前人的框架影响,继承有余,创新不足。我记得中国当代最有名的画家吴冠中说,作为一个画家,要把画室当成实验室,哪怕画坏也无所谓,要大胆去尝试,不要受前人一些大师的东西约束。”

“我就没什么受约束,因为我画海洋,没有前人可借鉴,可以脱开框子去创作。所以说,学院派出身的画家要有个性,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绘画不是临摹,否则你永远出不来。比如刘海粟院长就是一个开创性的画家,他经常给我们上大课,他思想比较活跃,所以我觉得刘海粟、保彬,他们基本上不是教你技法,是教你一种胸怀。真正要想有优秀的作品,老师是没有成品教给你的。像一条鱼,不是说老师画的这条鱼就是标准答案,要在老师的基础上,把你的理解融进去。”他继续说。

(张传斌《百鱼图》局部)

“您带了学生吗?”我笑着问他。

“也有,但是学生中专业上偏设计,因为现在要求绘画专业要实用,学生首先要考虑就业问题。以前毕业可以到国画院、博物馆、美术馆去从事美术绘画工作,现在不可能。现在意义上的学生毕业想成为画家,是很难养活自己的,因为你这么年轻,没有成器,单纯靠绘画作品,是卖不出去的。但是我有很多学生他们搞动漫绘画,跟时代行业结合起来,就做得非常好。所以,各大艺术院校美术专业都开设计课,纯粹的美术绘画专业,将来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我也带几个学生画海洋中国画,但是首先要热爱海洋绘画,现在许多学生考上大学是被动学习。其次要刻苦的钻研海洋鱼,现在孩子也坐不住,我不乐观。现在真正靠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画家凤毛麟角。”他语重心长,言语中带有严肃的思考和淡淡的忧虑。

“为什么这个时代物质文化丰富了,反而没有诞生在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精神丰富的艺术大师?”我马上追问他。

(张传斌《鱼与中国故事》作品之一)

他很诚恳,也很认真地说:“有多种原因。最主要的是,这个时代不是太适合沉下心来进行艺术创作的个人。大氛围急功近利,大环境显得很浮躁,很少有人安于坐冷板凳,用几十年做一件事。现在的人,都希望能立竿见影看到成果,极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安于贫穷,深耕做好一件事情。学院派画家,往往有工作、有工资可以养家糊口,还能做一些事情,但是民间画家怎么办?我这个人对生活要求很简单,我就追求我的梦想。如果以前绘画是因为特别的喜欢,后来上大学绘画是为了工作生存养家糊口的话,那么现在我绘画就不一样了,就是为了能够弥补中国美术史上的海洋绘画这个空缺。并不是我有多大的境界,我发自内心的说,我不跟人家比。”

张传斌一边创作绘画,也一边认真研究海洋。前人以海洋鱼类进行创作的画家屈指可数。比如宋代的画家刘松年,在台北故宫有其作品,大概有七八米长,画的海洋水藻、海螺这些生物。比如清代的花鸟画家赵之谦,画了一幅三米多长的《异鱼图》。还有一个清代的画家聂璜,画了《海错图》共四册,乾隆皇帝把它摆到枕头边,因为乾隆皇帝也没看过海里的鱼。

(张传斌海底《珊瑚与鱼》作品)

《芥子园画谱》里没有海鱼样本,有人说张传斌丰富了《芥子园画谱》。张传斌饶有兴趣地说:“我必须要把创作和研究两者结合起来,因为海里很多鱼,有各种各样会发光的、会发声的、会飞的、会爬树的、会变形鼓起来的、会变色的鱼类,你必须要成专家。因为任何创新都是跨界的结果。所以我为了近距离接触海洋,我学习潜水,希望潜在海水下,体验丰富的海洋世界,我因此认识很多潜水教练,他们会经常发一些海底的景色照片给我,增添我对海洋的认识。”

张传斌就这样用心用情,如痴迷一般投入海洋世界中国画探索、研究、创作之中。

他非常感慨地说:“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因为海洋世界中国画的创作,我更关注海洋,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了。比如,有一次中央电视台播放蛟龙号潜到海底5000多米以下时,我看到一条鱼从舷窗游过去,我仔细一看,发现是鮟鱇鱼。其实人类现在对海洋的认知只覆盖了海洋的5%,还有95%的海洋,人类还不知道,所以我觉得我只是画了一个皮毛而已。”

(张传斌海洋《家园》系列作品之一)

“因为国家有海洋战略,那么您在海洋世界中国画上,下一步有什么打算?”他对自己的海洋世界中国画有客观的认识,在探索、研究、创作上也有自己的思考,我于是问他。

他很谦虚,笑着说:“我热爱大海,因为一切生命都来自于大海,40多年来,画海洋鱼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现在处于创作的第三个阶段,想通过创作海洋鱼,借助这些海洋生物,把人类追求的精神、灵魂深层次的东西表现出来。把海洋世界跟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把二十一世纪人类内心精神世界,通过海洋鱼、海洋世界映射出来,这是我的最高追求,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上,我还要甘于坐冷板凳,继续努力创新。”

(张传斌与夫人李岚在西沙采风)

张传斌说到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国家在发展海洋战略时,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他是一个有着时代眼光的画家,他不拘泥于中国画的传统,更是贴合时代的变化,追求着中国画的现代表达,这种与时代同步的创新精神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界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在传统的绘画艺术领域,他是我感受最深的艺术家!

更让我赞叹的是,如今他许多海洋世界中国画作品被联合国总部、奥林匹克委员会等国际机构收藏。与刘海粟、保彬老一代艺术家相比,张传斌教授是在国家民族逐步富强,正在走向海洋强国、走向世界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画艺术家,他正是我们时代需要,伴随着中华文化复兴,走向世界的优秀艺术家!

来源:江浙文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