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首任校长。首创男女同校,得蔡元培等学者支持,采用人体模特儿和旅行写生。1949年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
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首任校长。首创男女同校,得蔡元培等学者支持,采用人体模特儿和旅行写生。1949年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早年习油画,书法学康有为,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气魄过人。晚年尤擅泼墨泼彩,具有强烈的光色效果和高度写意化的笔墨语言。著名作家柯灵评价:“治新美术史,不能无刘海粟。”
01 我生于1949年,是家中最小的女儿。
我小时父亲很忙,时常上海和无锡两地跑,我常常见不到他。
家里雇了佣工和保姆,父亲回来,佣工就帮父亲磨墨,偶尔我们会在边上看。有时候他为油画打框,我也手忙脚乱帮一下。
父亲很威严。坐在那里不出声,让人害怕。
其实他从来没有骂过我们,但就是有一种不怒而威的气场,我们几个孩子从小就怕父亲。
平时在家里很皮,走廊上放了一个陶马古董,我们就骑在上面玩。
但是大家一听到大门钥匙在转的声音,就知道父亲回家了,连忙跑到楼上躲起来。
当时小学里有学习小组,课后几个人一起做作业,每次轮到小组到我家来做作业,同学们都怕我父亲,不敢哇哇吵。
其实父亲没看着我们,就是很有威严。
我们家很讲规矩,见到长辈要叫人,父亲时常有客人或学生上门。
他们在客厅,我们几个孩子都不声不响,走楼梯轻手轻脚;吃饭也不敢出声,父亲不拿起筷子,我们不能先吃。
尤其是有客人来的时候,先要把菜给客人吃,随后几个孩子才分到一些。正式请客有一桌子菜的话,孩子都不上桌。
02
父亲从小就主张,要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父亲当年就是靠自力更生,来上海创办美专。
1929年,经蔡元培先生申请经费,父亲可以去法国进行美术考察,他带上了我的大哥刘虎。
父亲在法国很用功,把大哥送到寄宿学校念书,大哥从小一个人在法国,自己生活。
他念书很好,考上很好的学校,此后没有随父亲回国,长大后在联合国工作,一辈子都靠自己。
父亲常常以大哥为荣,有时候,他会把大哥小时候的画拿出来给我们看,说:“你看,这是虎儿画的。 ”
小时候,母亲让我学钢琴,我其实坐不住。同学会在窗外叫我的名字,让我出去一起玩。
我哥哥看见就说: “不要乱叫,她要弹钢琴,叫她干嘛! ”
我每天在客厅里弹钢琴,心里一直不耐烦。妈妈常说:“我们赚钱也很辛苦,出了钱给你学,你要好好学。”
仿佛我是为了他们在弹,听着听着我就流泪,觉得委屈。
但是每当父亲回家,他在客厅画画,无形中就管住了我。
他其实知道我坐不住,就对我说:
“傅雷教育孩子是打傅聪,我不赞成他的教育方法,这要靠自觉。你喜欢你自会好好学,你不喜欢打也没用。 ”
当时我年纪小,听不懂。只觉得坐在那里很冤枉,泪水直往下掉。
被戴帽子后,父亲中风,右半边身子瘫痪。母亲始终没有放弃,与父亲共同度过艰难困苦。
生病期间,父亲的手无法画画了,但是他对画画的爱好从来没有放弃过。他让母亲把画挂起来给他看,继续琢磨研究。
那时候家里气氛凝重,几乎没有声音。
父亲从一级教授降到四级,各方面待遇下降,但他需要补充营养,家里看上去排场很大,开销也大,一栋洋房要付房租,当时一个月工资也交不起房租。
我母亲很不容易,她哥哥在香港,寄来很多粮油糖,她就拿这些东西去换钱,给父亲买补品。
那时候我读书也受到影响,老被人说出身不好,平时夹着尾巴做人,一般同学不搭理我。
脱帽后,父亲心情好了,病也好了,又要出去跑,出去写生,我又看不到父亲了。
之前母亲一直帮父亲推拿瘫痪的半边身子,父亲很坚强,病好了以后,不仅可以画,可以走,还活到了98岁,你说是不是一个奇迹?
我初中毕业,家里过了几年平平安安的日子。
但是我考高中还是受父亲影响,不能上太好的学校,只能到职业学校,学纺织印染。
录取后的一天,班主任来家访。我们家很洋派,有沙发、地毯、钢琴、油画。
这次家访完后,班主任就在学校到处讲,说有些学生家里怎么怎么豪华,说得我很难受。
那段时间,我家房子被封,留下一间客厅,父亲、母亲和我们几个人打地铺。
家具只有一张方桌,四把椅子,全家生活费只有20元。除了父亲有一瓶牛奶之外,一日三餐都是青菜辣酱下饭。
之后我们又被扫地出门,那时父亲已经60多岁,全家搬到另一处小地方居住。
但我父母从来没有唉声叹气,他们很乐观,还互相开玩笑。
冬天,我们冷得要命,申请去原屋拿衣服。佣工很好,偷偷拿点笔、纸和画册,送到我们的住处,父亲依然在画画。
我们居住的地方,中间有一个天井,可以洗衣服,后面是暗暗的厨房。我们睡的地方特别潮湿,常有蜗牛爬过。
父亲睡在最外面,晚上,蜗牛就爬到父亲脸上,父亲还在呼呼大睡,睡得很香。
忽然感觉不对,手一拍,脸上怎么黏答答的,他讲笑话说,这是美食法式蜗牛。
03
我自己也没想到,反而是那段日子,我一直陪在父亲身边,拉近了我与他的距离。
父亲一直跟我回忆在法国的留学生涯,他说,当时的时局不稳,留学的资金有时会发,有时没有,他就去卖画。
每天去卢浮宫,一边写文,一边写生。“留学时间有限,这么好的机会,我自己学都来不及学,一定要好好珍惜。”父亲说,所以他那时很用功。
最后实在没有钱,他就从市里的阁楼房里搬到了法国郊区,租了间房子。
父亲每天早晨学法语,慢慢地就能和邮差对话了。法国邮差告诉他: “今天很高兴,儿子来看我,我儿子现在是法国文化部长。”
父亲惊讶地问:“儿子已经是部长,那你可以不用做邮差了呀?”
对方说:“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我为儿子骄傲,但我喜欢这份工作,不会因为儿子怎样,就不做自己的工作了。 ”
父亲对我感慨:家里再有钱,堆成山也没有意义,孩子自己没本事,只能坐吃山空;一定要靠自己,这是谁都夺不走的,是自己的财富。
那段日子,他常常和我说起这些。以前我看到他就怕,觉得他离我很远。
人家女儿可以与父亲撒娇,我们家却不行。反而是这段岁月,拉近了我和父亲的距离,他对我讲了很多道理。
一家人虽然生活艰苦,但是很开心,只要能画画,父亲就很高兴。他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他不相信现状会长久下去。
只有一次,抄家时有人烧了他的收藏,父亲很担心,说这是文物,是国家的宝贝,不是“四旧”,烧了就没了。
他一急,打电话给市领导,希望有一个人来处理这些收藏。后来终于有人来,说不要乱烧,终于保留了一部分收藏。
父亲一直对我说:“这些收藏是国家的,不是我个人的。我只是把它们收起来,作为研究资料,将来捐给国家,让大家看,让爱好美术的人看,才能发挥它们的价值。 ”
父亲从来没有把这些收藏当作财富,他认为,它们是精神的财富,不是钱财的财富;他一直叮嘱我,生存要靠自己。
04
家里孩子没有人学画,父亲的教育理念一贯是,喜欢就学,不喜欢就别学,我们也没人主动提出学画。
后来我们看到父亲因为画画受累,大家都怕死了,更加不会提出学画。
就在小屋里,纸笔有限,父亲每天会睡午觉。
母亲整理家务,随时挡人,母亲原本也画得很好,她为了父亲放下自己的爱好,挺可惜。
我闲着无所事事,有一天,母亲忽然对我说:
“你反正也是闲着,这么多学生老大远跑来请教你父亲,现在你就在父亲边上,怎么不学点画? ”
可我还是怕父亲,不肯学,推说怕被父亲骂。
母亲说:“你怕什么?你要画得比你父亲好?那不可能吧?”我想也是,画坏了也就是一张纸的事。
我整天看画册,每当学生偷偷摸摸来请教父亲,我就在边上听。听了许多,对画画并不陌生。
于是我就开始画了,起初拿张小纸画,用钢笔临摹画册。
父亲下午睡觉时,我就在那里画。
一察觉他要起来,我就停笔。母亲说:“别停,画下去。”
我说:“爸爸醒了,我怕。”母亲说:“怕什么,画。”
我当时手抖得要命,大树画得只有一点点大小;父亲看了看我,不出声。
一段时日过去后,有一天父亲终于忍不住说话了:
“你要画大画,不要老是缩缩缩。缩得格局太小,没气魄,一张画主要看精气神。你是我刘海粟的女儿,怎么画画格局那么小,要有大气魄!”
他指着我画的树说,这样不行,要用大笔画。父亲没有手把手教我什么基本功,他就是关键时点拨几句。
他的教育风格就是不干涉你,先看你的路子走得怎样。我怕他,他在的时候越画越小。
后来他拿了一张大纸教育我:
画和人一样,出来的气质不同,个人风格也不同。但是气质是可以磨炼的,一个人念书,学音乐,气质会变好。
他教我用毛笔画松树,先给我说松树的道理,要求我画出松树的气质和精神。
他说:“重新来过,字要写大字,画要画大的。胆子放出来,格局要大。”
曾有一位老师说我:“你是刘海粟的女儿,应该有傲气,你父亲是大师呀。”
我说:“这是我父亲的成就,不是我的成就,我有什么可以傲气的? ”
借着父亲的光,我傲不起来,反倒觉得自卑,因为与父亲差太远了。
我认认真真学了四年画,学油画,也学国画。
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不大敢说我,可能因为父亲名头太响,其实我不会介意。
那段日子里,我时常会想起父亲以前教我的场景,靠自己领悟,靠自己勤奋,多看画展,多练写生。
时光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父亲在法国的留学生活。
文章来源 | 凡畅读书
*文章及图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已标明来源,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即作处理。
《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与刘海粟之女刘蟾
《百年巨匠——刘海粟》摄制组与刘海粟之子刘虬、女儿刘蟾合影
《百年巨匠——刘海粟》片段
《百年巨匠——刘海粟》 文物出版社
监制 | 厚轩
编辑 | 易辰 神奇海螺
“百年巨匠”
《百年巨匠》音乐篇经典作品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
《百年巨匠》百位大师风采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百年巨匠》京剧篇“龙凤呈祥”及名家名段演唱会在梅兰芳大剧院成功演出
大型文化项目《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巨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和纪录片重点项目(2018),还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已获得31项纪录片大奖。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师的拍摄已全部完成,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师的拍摄已于2018年启动,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体育篇、国学篇、建筑篇、中医篇、戏曲篇。
拍摄完成的《百年巨匠》纪录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各省级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国内外241家平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百年巨匠(国际版)》启用8种语言向全球播出。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统计结果,《百年巨匠》累计触达受众共102亿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学习读本,发放到全国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为文化领域最高端的现象级品牌之一,并以其独特优势搭建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和展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来源:百年巨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