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州:科技赋能,为农业生产注入强劲动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7 18:48 1

摘要:“当前正在喷洒的是防虫和防病叶面肥,今年1月份我们又购置了一台农业无人机,载水量超过50公斤,10分钟就可以喷洒30亩地。”汝州市喜耕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涛峰介绍说。

顶端新闻记者 孙超 通讯员 宋乐义

当下,正是农田春管的有利时节。4月2日,在汝州市纸坊镇的汝州市喜耕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小麦田间,农技人员手拿遥控器,轻松指挥无人机对麦田进行喷洒。

“当前正在喷洒的是防虫和防病叶面肥,今年1月份我们又购置了一台农业无人机,载水量超过50公斤,10分钟就可以喷洒30亩地。”汝州市喜耕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涛峰介绍说。

过去需要数十人管理的农田,如今仅靠几人即可完成。“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科技。”孙涛峰感慨道,现在的农业生产正在逐步向科技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不仅节省了成本、减少了劳动力,还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产值。

这一幕正是汝州市农业向科技化、智能化转型的缩影。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正被颠覆,科技赋能正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在汝州市庙下镇小寨村的汝州市甘薯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内,一座座甘薯育苗大棚排列有序。走进大棚内,一株株薯苗绿意葱茏、长势喜人,正待移栽。

“我们的育种大棚实现了全自动化,通过设备一键就可调节控光、通风、调温等功能。”园区管理员程占举介绍说。

据了解,庙下镇盛产红薯粉条,所以原材料甘薯种植也是该区域的传统农作物。“以前甘薯的种植方法简单、粗放,没有科技支撑,会出现很多病虫害,出土的甘薯产量低、品质也不够好。”据小寨村村支部书记陈爱国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小寨村在汝州市委、市政府和庙下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河南科技大学合作,建设了汝州市甘薯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主要培育甘薯种苗,从而提高甘薯种植户的产量和品质。

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告别“粗放式管理”。为实现农田精细化管理,汝州市喜耕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还配备有“多光谱航测无人机”。

“这种航测无人机不光能全面监测大田农作物的长势,还能根据每个地块的不同情况生成‘处方图’,就像医生根据不同的病情开药方一样。它会根据不同地块的农作物长势把‘处方图’传至喷洒无人机,从而实现精准化喷药和合理化施肥。”孙涛峰介绍说。

科技力量,守护沃土良田

面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趋势,科技正在重塑农业产业全链条。

在庙下镇的汝州市农力源农机专业合作社麦田里,负责人胡继农正在使用卷盘式喷灌机对麦田进行灌溉。

“传统的漫灌费水、费力、灌溉时间长,使用这种喷灌机灌溉,它更机动灵活、效率也高,还节省人工,而且节约用水,一个喷灌设备可以完成150亩地的灌溉任务。”胡继农介绍。

“这种新型设备购买的时候看着价格高,但是它的收益也高,按照长远考虑,还是很划算的。”胡继农认为,做农业的也要会算经济账,新型农机设备提高了利用率,不光能弥补购买时的差价还能带来更大的收益。

“要相信科技的力量,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为更高的提升农田利用率和种植精细化,胡继农在农机设备上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实现了农业机械无人驾驶和精细化耕作。

“人工不可能非常精准,但是电子科技就可以达到分毫。”胡继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套北斗导航系统安装到播种机上后,播种出来农田行道横平竖直而且颗粒均匀。100亩农田能节约出1亩地的土地使用率,他的2300亩农田就可以节约出23亩土地。每亩地一季的收入按1500元计算,23亩地就能多收入3.45万元,一年可以增收将近7万元。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汗滴禾下土”到“云端种地”,科技革命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正在绘就“藏粮于技”的时代新篇。在汝州的广袤农田间,当千年农耕文明邂逅科技时代,这片希望的田野必将生长出更丰饶的未来。

来源:河南商报平顶山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