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全球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核心地位受到了广泛质疑。作为一种高度复杂的生物分子,胆固醇的真实作用被简化为“良好”或“有害”的二分法,这种过于单一的观点可能掩盖了对健康影响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认知。
近年来,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全球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核心地位受到了广泛质疑。作为一种高度复杂的生物分子,胆固醇的真实作用被简化为“良好”或“有害”的二分法,这种过于单一的观点可能掩盖了对健康影响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认知。
传统医学,尤其是在美国这样的主流医学领域,依旧将降胆固醇、特别是降低LDL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策略。他汀类药物的广泛使用正体现了这一理念,甚至在很多高危病例中崇尚使用极高剂量的他汀以降低LDL水平。然而,这一治疗逻辑存在诸多值得反思的疑点。
首先,胆固醇并非单纯的“坏分子”。安东尼·加斯顿·杰伊博士(Anthony Gustin Jay)强调,低密度脂蛋白(LDL)在身体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生物角色。它不仅是脂肪在体内运输的关键载体,而且是大脑功能、荷尔蒙平衡的重要支柱。特别是在依靠脂肪代谢为主的代谢模式下(例如生酮饮食或禁食),LDL升高实际上是身体燃烧脂肪、能量高效利用的标志,而非疾病风险的绝对信号。因此,仅以LDL高低作为风险评估的标准,显然是片面的。
其次,与LDL相关的健康风险往往需要与其他代谢指标评估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独立的LDL水平升高并不必然指向心血管风险的增加,真正需要关注的可能是它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之间的比值。此外,过高的血糖水平才是真正促进心血管问题的“幕后黑手”。当LDL升高伴随着炎症(如C反应蛋白CRP升高)和胰岛素抵抗时,问题才显现。而简单地把LDL“妖魔化”则可能混淆视听。
一位同事的弟弟在美国接受了心脏搭桥术后被推荐服用高剂量的他汀(80毫克),即使仅以安全性而言,这样的剂量也远超许多地区的常规标准。对于许多搭桥患者来说,他汀药物确实能够稳定动脉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复发的可能性。然而,长期以过高剂量服用他汀药物可能引发一系列副作用,包括肝功能异常、肌肉损伤甚至是潜在的认知影响。尤其是当患者胆固醇水平逐步降低至亚正常范围时,性激素合成的受阻(胆固醇为性激素合成的前体)可能进一步对身体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激素失调、精神状态变差,甚至增加整体死亡风险。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剂量降胆固醇的意义是否适用于所有患者并不明确。当前,大量证据显示,某些自然疗法方式(例如低碳水饮食、生酮饮食、以及间歇性禁食)的效果不亚于他汀药物,并且对甘油三酯水平、胰岛素敏感性以及代谢健康的整体改善作用更加显著。然而,这些方法在主流治疗指南中却尚未受到足够关注。
对于搭过桥的患者,特别是像这位同事的弟弟这种既有多支血管问题、又需要长期维持心血管健康的案例来说,现有的主流医学疗法确实对风险控制起到了部分保护作用。但从健康全局来看,科学的治疗不应局限于单一视角。单纯降胆固醇可能是一种“鸵鸟式”的被动管理,而未关注系统性问题的改善。
主流医学在处理心血管疾病方面更多选择了一种保守且普适的模式,这固然保证了多数情况的安全性,却可能忽略了逐步发展的科学证据。例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指出,高胆固醇水平并非致病的唯一因素,而当前一刀切的降胆固醇策略,或许正在抹杀其特定健康状态下的重要生理作用。
因此,用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胆固醇的角色,将以代谢健康改善为导向的自然疗法纳入考量,或许是未来心血管疾病管理更合理的方向。
从单纯降胆固醇到理解整体代谢健康,这不仅是医学诊疗思路的进步,也是回归科学与人体本质的必然要求。安东尼·加斯顿·杰伊博士指出:“理解脂肪和胆固醇的实际功能,是每个人掌控健康的起点。”对于患者而言,关键在于理性选择疗法,而不是盲目追随某一方的观点。唯有在科学指导下结合个体差异,才能实现更广意义上的健康管理。
来源:生酮饮食和轻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