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序曲》的族群梦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8 00:00 1

摘要:《春节序曲》是李焕之于1954年—1955年用陕北民间的秧歌音调与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原为大型管弦乐曲《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序曲——大秧歌》。有意思的是,这个本名已鲜为人提起,反倒是《春节序曲》近乎人尽皆知。

萧梦麟

《春节序曲》是李焕之于1954年—1955年用陕北民间的秧歌音调与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原为大型管弦乐曲《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序曲——大秧歌》。有意思的是,这个本名已鲜为人提起,反倒是《春节序曲》近乎人尽皆知。

在1999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李焕之的创作生涯》里,有他详实的人物小传与创作札记。早年出生于中国香港的李焕之于1938年北上,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还成了冼星海的学生,结业后留校任教。这在当时非常罕见,足可见其功力之深厚。此后,在深入民间采风的过程中,李焕之对陕北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将陕北春节期间的一些闹秧歌,走村串乡的“大摆队”表演和“转九曲”灯阵的音乐素材进行整理、提炼及升华,编配成为《春节序曲》。

《春节序曲》分为三段。第一部分用明快的弦乐、管乐和打击乐器组成,描述陕北人民迎接春节的大秧歌。最打动人的是接之而来的第二段悠长温馨的阖家团圆场景,最后一部分回归快节奏,在火红的爆竹声中庆祝春节的到来。

1983年,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伴着春晚这道年夜饭上的“大菜”,观众开始熟悉了一首喜气洋洋、中国韵味十足的乐曲——《春节序曲》。它比大家耳熟能详的《难忘今宵》还要早一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在1991年或1992年的时候,一个有阳光的黄昏,我第一次在广播中听到《春节序曲》。那段抒情的慢板尤其打动我,这段主题用双簧管、大提琴和小提琴分别主奏,三次出现。双簧管第一次吹出心灵的直接述说,怡然甜美,温情脉脉;第二次大提琴组合奏,犹如唤起的群起呼应;第三次是小提琴明丽的高音,更明晰得优美动人。

这段旋律的原型,是陕北秧歌中“伞头”领唱的《二月里来打过春》的音调。几乎所有优美的乐歌,都不单单是人冥想出来的,而是在天人合一的化境中自然、自发引发的。但在训练有素的音乐家重新组织结构,调动各种不同音色的乐器编配后,旋律才能完全焕发出它蕴藏的内容和力量。在《二月里来打过春》现存的民歌歌词里,可以看到立春后的农耕情景和天时地气的感发。春节不仅是一个世俗节日,至少在中原与北方民间,春节普遍延续了与祭祀相关的礼仪。除夕,万物敛藏,万事停息,万家团聚,宁静下来的黄昏时分,是这个祭祀燃香的周期的开始。初一的黎明以火爆的爆竹声开启,直到正月十五元夜辉煌的灯阵。半个月的春节期间,丰饶宴飨,闲暇燕聚,当油然而生感恩造化赐予之心。

为什么在这支陕北民歌的旋律里,蕴藏了整个中国的心灵记忆?为什么诗人徐迟在河套民歌的旋律里听见令他灵魂颤抖的江南故乡?本是西北戏曲和民间音乐中的“苦音”,却在远隔千里的潮州音乐中出现?

我曾在《春节序曲》和其他陕北民歌里,在蒙古族的音乐和江南的民歌里,都听到过与自己有“血缘”感觉的旋律,所以猜想过这个问题。2016年读到李玫女士的《中立音源流之猜想》,才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解答(以下为大意,并非原文):各个地理区域的族群都有自己独有的“音感”,比如旋律和歌曲,它们与民族气质和种族传统有着最内在的联系,往往是不可转让的。

音乐在历史长河中往往有着惊人的稳定性,它的要素存在于一个种族的集体记忆中,随族群流动。漫长的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将这些音乐遗传基因带到不同的地理区域,从而在异地同源的音乐里可以辨认出极久远、极深厚的文化背景联系。例如,汉族民间音乐里的“中立音”现象,也能在匈牙利民歌中见到。在遥远的古代,阿拉伯人,中国西北的汉人、匈奴人、氐羌民族各自发现了“中立音”音程。尔后,西迁的北匈奴把它带到遥远的东欧。陕北和关中民间音乐中的“中立音”来自南匈奴。而陕南民歌和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中的“中立音”来自氐羌的大迁徙。

在《春节序曲》中,李焕之创造性地将西方乐队的编排、重复音乐的创造方法与我国传统音乐审美相结合。他在《论作曲的艺术》一书中写道:我们的这部作品是民族交响音乐,而不是西方交响音乐的抄袭和复制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