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佛见喜梨,他有一肚子故事。这种梨外皮红扑扑,甜度也高,相传因慈禧太后的青睐而得名。前几年,佛见喜拿到“中华好梨”荣誉,被它PK掉的是秋月梨、丰水梨、玉露香梨等知名品种。
本报记者 朱松梅 张佳琪
北京的土特产从生产到销售,面临重重挑战。眼下,如何应对挑战?未来,又能以何种方式嵌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平谷大桃种类繁多。(资料照片)本报记者 甘南摄
平谷鲜桃季上,农人在做电商直播。(资料照片)本报记者 甘南摄
好品质是最大底气
平谷区茅山后村坐落在浅山区,地无三尺平,满山的佛见喜梨树在四月冒出了花骨朵儿。顺着陡峭土路,记者在山梁上见到了果农王永志。
说起佛见喜梨,他有一肚子故事。这种梨外皮红扑扑,甜度也高,相传因慈禧太后的青睐而得名。前几年,佛见喜拿到“中华好梨”荣誉,被它PK掉的是秋月梨、丰水梨、玉露香梨等知名品种。
如今,村里60多户都种上佛见喜梨树,就连犄角旮旯也种上了。可这梨树容易闹病,近几年部分果实表皮出现褐化水锈,商品率不足60%。
“不赖天不赖地,就赖生产环节不到位。”村支书马小勇说,很多果农不懂科学种植,上化肥、生粪,还经常打草。“他们觉得不打草的庄户人,那就是懒蛋包。”其实树下留草可以保墒锁水,可以保护七星瓢虫、草蛉虫,夏天还能降低地表温度。
去年,科技小院在村里落户,北京农学院的专家和学生驻村,在30亩果园里搞试验。他们为佛见喜梨配了专门的有机肥,以平衡土壤元素,约八成梨树有改观。见识了科学的力量,今年,包括王永志在内的26户果农也用上了平衡肥。
过硬的品质是土特产征战市场的底气。它体现在很多方面:这几年,花叶心里美萝卜、核桃纹白菜、苹果青番茄等十多个销声匿迹多时的北京本地老品种陆续都回来了,靠的就是那一如既往的风味;当然,土特产不能仅保持“土”,也得跟上市场变化。
几十年前,平谷大桃追求的是个头,“久保”“八月脆”种得最多。后来市场行情变了,要够甜才好卖,个头太大反而会吃撑,不是优势。于是,政府部门和果农年年引种新品种,如今,全区栽种了近200个品种的桃子,有的小如乒乓球,有的自带芒果味,满足消费者的多种口味。
老牌土特产大兴西瓜也有了新变化。3月底,记者来到一家西瓜种植基地,本以为能看到瓜苗移栽定植,没想到,地里已经躺着一颗颗成熟的西瓜了。“上市时间比往年提早了至少半个月。”合作社理事长宋绍堂介绍,这是因为地膜多层覆盖技术可以让温度提高3℃-5℃,市民初春就能吃到新鲜西瓜。
延长产业链让收益增值
八棱脆海棠制作的果汁。 采访对象供图
最近,恰逢红肖梨口感最好的时候。记者在怀柔区怀北镇见到了专销红肖梨的可浓可农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社长姚新华,她拿出的并不是窖藏好的鲜梨,而是梨羹礼盒。揭开盖子,小碗中是一颗去皮去核熬制的整梨,还有陈皮、山楂、银耳等辅料。“5月底,礼盒就要在城里最大的仓储超市上架了。”姚新华说。
鲜梨变成小碗梨羹,背后是一个土特产苦寻出路的故事。
这几年,在全国各种梨的冲击下,红肖梨失去了竞争力。尤其在G111国道通车后,北京游客一脚油门就到河北,怀柔路边泊车买梨的人少了。
怎么接着卖红肖梨?一件事点醒了姚新华。有一回,她和儿子熬梨汤送给志愿者,大家都夸好吃:颗粒感本是红肖梨的短板,但经过熬煮,口感变得格外软糯。
“延长产业链或许是个出路。”姚新华去多个梨产区考察,发现很多梨羹只有半颗梨,还切成小块,加了果葡糖浆。最后合作社选中一条全自动生产线,红肖梨用整颗精品果,以黄冰糖熬制,不加其他防腐剂。首批17万碗梨羹下线,不但谈下北京的仓储超市,还进了上海、山东的商超。紧接着,合作社还要组建带货团队,上线电商平台。
“我马上还要去山东考察梨干生产线,请他们打样。”她说,这回要是能成,小果也就不愁卖了!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北京土特产在“产”字上下功夫,通过产业链延伸,让初级农产品变成商品,突出特色,提升附加值。
八棱脆海棠是延庆本地的特产。鲜果采摘现榨后直接灌装,制成新品NFC海棠汁,保留八棱脆清爽酸甜的原味,今年2月上架后卖得很好。房山区圣水峪村引进了等离子保鲜技术,能将鲜食上方山香椿的保鲜期延长一个月。村民周文霞说,村里还开发了香椿酱、香椿面、香椿蘑菇、香椿红酒等深加工产品。
这条路将越走越宽。今年2月,市经信局等七部门印发文件,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今后,越来越多的本地农产品可以就地加工,节省了运往外埠的费用。
文旅给土特产注入活力
果酱夹心小米蛋糕。采访对象供图
密云金叵罗村有一座金樱谷花园。在那里,金叵罗小米这个土特产告别了土味儿。
花园里到处是精美的花草,能就地入住、办婚礼、搞团建,还能开展研学游,集纳着多种乡村新业态。2023年建成以来,每年都有上千名游客前来打卡。
金樱谷花园负责人阿罗端上几碟糕点。“你们要找的金叵罗村小米,就藏在里头。”她告诉记者,金樱谷一直琢磨着如何与密云土特产结合,小米粥、贴饼子跟花园调性不太合,“我们把小米面加进戚风蛋糕、司康、曲奇里,味道不赖,相当受欢迎。”
花园简餐、下午茶里,游客都能尝到“小米含量”很足的美食,走地鸡、大樱桃等土特产也成民宿的伴手礼。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文旅可以加持土特产销售。
李思鹏是怀柔新农人,他有一个以文旅带动板栗产业的梦想。记者前不久见到李思鹏,并不是在栗园中,而是在一处栗林环绕的工地上。今年底,一座板栗主题的观光工厂将拔地而起。他告诉记者,怀柔有不少板栗古树,几百年前的戍边人也曾摘食这里的栗果,板栗观光工厂离长城不远,“我想把怀柔板栗的故事讲给更多游客。”
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好时镇拥有北美最大的巧克力制造公司,每年几十万名游客到访,只为体验《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中的梦幻场景。李思鹏希望,自己的板栗观光工厂也能解锁更多新玩法,打造集生产、观光、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游客来工厂参观,感受体验的是一种在地文化。”
去年,本市乡村游接待游客2286.5万人次,如此庞大的客流,蕴含着土特产发展的广阔空间。怎样突出地域特色,开发乡土资源,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让土特产真正形成产业,这条路还有很长。
记者手记
融合发展探索新路
过去一个多月,采访团队走访田间地头、各大商超,足迹踏遍密云、平谷、怀柔、延庆、大兴等地,行程超1000公里。我们用三期稿件,呈现出北京土特产面临的问题,也展现了各方探索。
比如在怀北,人工贵导致红肖梨成本高,市场竞争力被削弱;在北寨,我们听到红杏发展深加工的艰难;在山林蜂场,我们看到偏远合作社留不住人才,打不响品牌……
但也应该看到,首都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是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不但本地市民消费力强,全世界的游客也慕名而来。一些新农人的探索表明:在土特产发展上,要走“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融合发展之路,才能凸显首都优势。
面对挑战、寻求出路,从来都是艰难的,但机遇总青睐有准备的人。该系列调查暂告一段落。今后,本市将如何递出土特产这张名片,我们还将持续关注。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