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十大绿色事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8 12:10 1

摘要: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这一年里,全球经济复苏、气候变化政策推进、国际关系变化等重大事件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回顾2024年,我国绿色发展正在提速,绿色版图持续扩展,亿万人民共同描绘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这一年里,全球经济复苏、气候变化政策推进、国际关系变化等重大事件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回顾2024年,我国绿色发展正在提速,绿色版图持续扩展,亿万人民共同描绘的美丽中国新画卷徐徐铺展,万里河山,生机盎然。

这一年,COP29(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巩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势,达成“巴库气候团结契约”一揽子平衡成果,有力维护并推动气候多边进程。

这一年,我国两个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景观、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对第一期项目的边界重大调整)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一年,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折射出我国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的坚强决心和伟大成就。

这一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进一步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这一年,我国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三周年,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的第三方评估表明,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后,大熊猫、东北虎豹、藏羚羊等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国家公园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生态保护的成效非常明显。

……

2024年,在人类历史的坐标上,也许只是一个不太醒目的节点,但对于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来说却是努力奋斗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随着人类文明的螺旋上升,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绿色发展的脚步不可阻挡,永无终点。保卫绿色家园,守护绿水青山,是我们不可推卸的永恒使命。人类期待更加美好的生态画卷,就必须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从我做起,持之以恒。

本刊从众多有关绿色发展的事件中梳理出十大事件,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一个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迈进的负责任大国的强劲脉动。

——《绿色中国》编辑部

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

事件:

2024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2024年1月1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意见》聚焦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路径、重点任务、重大政策作出系统部署。在强化美丽中国建设法治保障方面,《意见》提出推动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定修订,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完善公益诉讼,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司法保护,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细化举措。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系统部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提出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点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新时代以来,我们之所以取得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彰显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世界自然遗产地让绿水青山呈现中国精彩

事件: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2024年7月26日,我国两个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景观、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对第一期项目的边界重大调整)在印度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总数达15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全球第一。

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独特、稀有、绝妙的高大沙山,以及无数色彩斑斓的丘间湖泊,是温带和超干旱气候下沙漠景观和地貌持续演变的杰出范例,也是全球范围内具有罕见自然美的沙漠景观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功能,其潮滩对于保护世界范围的迁徙候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为45种受胁鸟类在内的绝大多数鸟种提供了生存保障。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作为一个整体,对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EAAF) 迁徙水鸟保护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迁飞区之一,也是濒危物种最集中、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区域之一。这一遗产的成功列入,对于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人类共同遗产具有里程碑意义。”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点评:

近年来,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我国依托自然保护地体系对世界遗产实施高效保护,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为全球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不可替代的人类共同财富。我国世界遗产地保护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示范。30多年来,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理念不断升华,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使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珍贵自然遗产得到有效保护,较好地实现了自然文化遗产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推动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通过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不断强化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进一步增强了遗产地的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的设立,为可可西里、大熊猫栖息地和武夷山等3处世界遗产地的长效保护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世界自然和双遗产的保护总面积已达到7.9万平方公里,涵盖了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到各类自然公园的上百个自然保护地,实现了对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的有效保护,向世界展现了在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方面的不懈努力和责任担当。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色阻沙防护带 实现全面锁边“合龙”

事件:

11月28日上午,在新疆于田县,随着最后宽50米、长100米沙地栽上胡杨、梭梭、红柳等固沙苗木,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经过多年治沙,到2023年底,我国在环沙漠边缘构筑起一道绿色阻沙防护带,但剩余的空白区域集中在沙漠南部风沙危害最深、条件最恶劣的区域。此次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不仅将发挥生态功能、强化当地生态屏障,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借鉴路径。

点评:

中国最大沙漠实现生态屏障全面锁边“合龙”,是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的一个生动缩影。

作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长期以来,我国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修复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荒漠化防治道路。特别是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30年以来,我们认真履行公约责任义务,不断向全球贡献“中国智慧”。

据统计,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成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和防沙治沙国际典范。

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 首次突破1.4万亿斤

事件:

国家统计局12月13日发布了关于2024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1.8亿斤,增长1.6%,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持续抓好粮食生产工作,全年粮食再获丰收。

2024年,全国夏粮产量2997.8亿斤,比上年增加74.8亿斤;早稻产量563.5亿斤,比上年略减3.3亿斤。全国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除局部地区受灾秋粮减产,大部农区灾情偏轻,秋粮产量增加。加之种植结构调整,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带动秋粮产量增加。全国秋粮产量10568.7亿斤,比上年增加150.3亿斤,增长1.4%。全年粮食总产量首超1.4万亿斤。

点评:

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进一步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事件:

2023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了深化集体林改的任务目标、主要内容与实施路径,擘画了深化集体林改新蓝图,推动全国集体林改再出发。一年多来,各地各级部门以落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为重点,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创新集体林权制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形成一批重要成果,一些长期困扰集体林区改革发展的制度设计也正从入题走向破题。

在推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各地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原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生态价值转化重要载体和有效路径。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又实现了林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切实增加林农收入。

点评: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实践,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地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聚焦“林改四问”和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守正创新,探索实践,谋求突破,接续作答。目前,顺利完成集体林地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勘界发证等主体改革任务,全国发放林权证1亿多本,基本建立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形成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格局,进一步增强了林业发展内生动力,有效促进了林权增值、林业增产、林农增收。

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随着集体林改的不断深化,集体林地租金由林改前每年每亩1—2元提高到20元左右,南方集体林区达到30—50元,有的地方达到100多元。全国林权抵押贷款余额从2010年的100多亿元增长到1700多亿元。集体林业带动了4700多万农民就业,林地亩均产出300元,比林改前增长3倍多。集体林改策源地福建武平捷文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林改前的1600元增加到近3万元,增长了18倍。

目前,全国集体林森林面积21.83亿亩,森林蓄积量93.32亿立方米,实现持续“双增长”。我国林业产业规模和增速稳居世界前列,形成了经济林、木材加工、旅游康养、林下经济4个万亿级支柱产业。这其中,集体林改功不可没。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订通过

事件: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此次修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加强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和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推动矿业的高质量发展。新《矿产资源法》分为八章,包括总则、矿业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矿区生态修复、矿产资源储备和应急、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共计八十条。该法坚持问题导向,在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矿业权配置方式、矿业权登记性质、矿业用地、矿区生态修复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规定。

点评:

新修行通过《矿产资源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自然资源领域的生动实践,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举措。该法确立了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制度体系,是矿产资源领域的基础性、统领性法律,在我国矿业法治史和矿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推动矿产资源管理法治化、维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具体来说有十大亮点值得关注,分别是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全面推进竞争性方式出让矿业权、将物权登记与勘查开采许可相分离、实行探矿采矿“直通车”制度、特别注重对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对矿业用地作出专门规定、建立矿区生态修复制度、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明确矿产资源督察的法律地位以及完善矿产资源压覆管理。新《矿产资源法》的出台是我国矿业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进一步完善了矿产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有助于提高矿产资源管理的法治化水平,为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也能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三周年成效显著

事件:

国家公园作为“国之大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实践成果。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第一批五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首批国家公园设立三年来,在资源保护管理、监测监管能力、园区伙伴关系、科技支撑能力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效。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的第三方评估表明,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后,大熊猫、东北虎豹、藏羚羊等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国家公园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生态保护的成效非常明显。

△碧水丹山

点评:

建设国家公园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制度创新,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选择,生动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评估结果表明,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显著。一是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藏羚羊增长至7万多只,雪豹恢复到1200多只,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7群42只。二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实现整体保护,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连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三是民生持续改善。近5万社区居民被聘为生态管护员,年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2万元。实施野生动物损害全域保险、生态搬迁、入口社区和示范村屯建设、黄牛集中养殖等一批民生项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出台支持三县(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选聘生态管护员8100多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 增强。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通过

事件:

2024年2月23日,国务院第2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该《条例》分为六章,包括总则、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保障和监督管理、附则,共三十三条。该《条例》明确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对开展重要生态环境要素保护以及在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同时鼓励、指导、推动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等方式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一步确认了“保护者得到补偿”的基本原则,把生态保护补偿界定为激励性制度。

△森林抚育

点评:

作为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生态保护补偿的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开启法治化新篇章、法治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针对生态保护补偿全面立法的国家,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强更有力支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条例》不仅是专门规范生态保护补偿活动的行政法规,也是加强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的关键举措,对于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条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保护补偿的规定和要求以及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综合性、基础性行政法规形式予以巩固和拓展,确立了生态保护补偿基本制度规则,以充分发挥法治在生态保护补偿领域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2024成都世园会成功举办

事件:

4月26日,以“公园城市 美好人居”为主题的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四川省成都市拉开帷幕,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徐徐铺展。从4月26日至10月28日,在186天的会期里,成都世园会共举办了2000余场主题活动,平均每天超过10场。除了花卉园艺方面,这些活动还涵盖了城市交流、非遗展示、科技、音乐、美食、儿童活动等各个方面。

据了解,本届世园会,法国蒙彼利埃、英国曼彻斯特、国际竹藤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植物园等国外城市和行业协会纷纷参展,主会场共建有113个展园,其中39个国际展园,74个国内展园,开展了花卉园艺国际竞赛、城市主题日等多场活动。成都世园会展园总数、境外展园数量、协会和企业展园数量均创下历届B类世园会之最。

点评: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繁花似锦的蓉城景象连通古今,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而今天,这座以芙蓉花为名的城市迎来了世界园艺博览会,让全球多姿多彩的花卉园艺齐聚成都,与中国传统的园艺风貌争奇斗艳,向世人诉说了一个长达186天的荟萃世界各地特色花卉植物以及园林园艺精品的故事。

在这里,黄河上游的西北风光、江南竹林的幽静秀雅、争奇斗艳的珍稀植物和花卉创新品种,以及国际展园的异域风情共同呈现,绿色发展理念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这场美好的盛会,向世人展示了14亿多中国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决心和信心,与世界分享着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不懈努力。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通过

事件:

2024年1月5日,国务院第23次常务会议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总结实践经验,坚持全流程管理,重在构建基本制度框架,保障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功能的发挥。该《条例》共三十三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明确立法目的;二是明确监督管理体制;三是构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基本制度框架;四是防范和惩处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

点评:

该《条例》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规,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管理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助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专门行政法规,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提供明确法律依据,保障和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该《条例》重点就明确体制机制、规范交易活动、保障数据质量、惩处违法行为等诸多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我国碳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开启了我国碳市场的法治新局面,对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和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色中国》 A(上半月) 2025年01月号

来源:绿色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