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簪上白玉兰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8 17:12 1

摘要:近日,在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现场,洛阳豫剧院院长关美利凭借对豫剧马派经典《穆桂英挂帅》的惊艳演绎,一举斩获主角奖。这不仅是她个人演艺生涯的高光时刻,更是洛阳戏剧演员首次荣膺这一国家级戏剧大奖。颁奖现场,来自上海的年轻观众李雯说:“关老师饰演的穆

近日,在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现场,洛阳豫剧院院长关美利凭借对豫剧马派经典《穆桂英挂帅》的惊艳演绎,一举斩获主角奖。这不仅是她个人演艺生涯的高光时刻,更是洛阳戏剧演员首次荣膺这一国家级戏剧大奖。颁奖现场,来自上海的年轻观众李雯说:“关老师饰演的穆桂英既有传统戏曲的韵味,又有现代女性的力量感,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回忆与豫剧的缘分,关美利说,这始于她充满戏曲氛围的家庭。父亲擅长打鼓、拉弦,母亲是业余剧团的台柱,哥哥精通吹唢呐、吹笙,打鼓、拉弦也不在话下,两个姐姐同样投身戏曲表演。年幼的关美利,在三四岁时就对舞台满怀向往,还在村里宣传队的业余剧团登台唱戏。由于个子矮小,后面的观众难以看到,哥哥特意搬来桌子,让她站在上面表演。谁能想到,这张小小的桌子,竟成了她戏剧梦想的萌芽之地。

13岁那年,关美利考入洛阳戏校,正式开启专业学戏之旅。她对豫剧马派艺术情有独钟,儿时家门口“小喇叭”里播放的马金凤先生的唱段,是她最初的音乐启蒙,她时常跟着哼唱。进入戏校后,她有幸现场聆听马老讲戏,见到偶像的那一刻,满心激动,就此成功 “追星”。但关美利的志向不止于此,她立志成为像马老那样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因此不仅刻苦钻研马派表演技艺,更用心学习马金凤大师为人处世的高尚品德。

2006年6月14日,关美利正式拜入马金凤门下。此后,她与众多马派弟子一同扛起振兴豫剧马派艺术的重任。在马金凤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关美利的表演水平不断精进。

马派艺术以大气磅礴的唱腔、豪爽洒脱的表演风格著称,马先生常强调“唱出人物的魂儿”,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关美利的心中。在塑造穆桂英时,关美利极为注重细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反复揣摩,力求精准,只为将穆桂英的英勇无畏、大义凛然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角色在舞台上“活”起来。

2024年5月10日、11日,关美利携豫剧马派经典《穆桂英挂帅》奔赴上海,代表洛阳戏剧界角逐白玉兰戏剧奖。这并非洛阳豫剧院《穆桂英挂帅》首次在上海亮相,早在1953年便有过精彩演出,此次已是第三次唱响上海。演出那两天,现场气氛热烈,演出门票更是一票难求。

据关美利介绍,这次获奖的《穆桂英挂帅》,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大胆创新。唱腔和念白严守马派艺术核心,让老戏迷听得过瘾;舞台呈现上,大胆采用现代灯光技术,穆桂英上阵时,灯光一亮,气势与威严尽显。演员选用上,起用一批30岁左右的年轻演员。他们朝气蓬勃,为角色注入了新活力,还完美保留了马派的传统韵味。为兼顾老戏迷和年轻观众的喜好,团队反复研讨、排练,调整表演节奏,让剧情更紧凑,大大增强了戏剧吸引力,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担任洛阳豫剧院院长后,关美利在院团管理、人才培养和剧目创作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尝试。院团管理方面,她经常组织交流活动和业务研讨,营造团结一心、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促使演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升整体业务水平。人才培养上,开设专业培训班,邀请资深艺术家授课,为年轻演员创造大量登台表演机会,助力他们在舞台上迅速成长。剧目创作上,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精心打磨经典剧目,守护豫剧根脉;另一方面积极尝试现代题材,如推出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现代戏,一上演便深受观众喜爱。此外,还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入新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段,为豫剧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关美利认为,传统戏曲要“破圈”,需打破观众对豫剧的刻板印象,很多人觉得豫剧是“老古董”,与现代生活脱节,实则不然,豫剧底蕴深厚、魅力独特,完全能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谈及未来,关美利早有规划。她计划继续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优化演出内容,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进一步开拓市场;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现代传播手段,加大对豫剧品牌的宣传推广;深入探索戏曲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尝试数字化传播新路径,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戏曲的传播效果和观众体验;将豫剧的经典故事拍成电影,借助影视影响力,让豫剧被更多人知晓。

马金凤(左)向弟子关美利介绍梅兰芳先生赠送的凤冠 受访者供图

本文作者:张莹莹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