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谱颁发之后,如何妥善供奉,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与规矩,其严谨性不容忽视。家族在保留部分家谱作为珍藏的同时,更需将家谱供奉于祠堂之中,因为祠堂乃供奉先祖之圣地,唯有此处家谱方得常年供奉。每逢家族祭祖之时,皆会举行庄重仪式,在全族人的共同见证下,恭敬地将家谱
家谱颁发之后,如何妥善供奉,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与规矩,其严谨性不容忽视。家族在保留部分家谱作为珍藏的同时,更需将家谱供奉于祠堂之中,因为祠堂乃供奉先祖之圣地,唯有此处家谱方得常年供奉。每逢家族祭祖之时,皆会举行庄重仪式,在全族人的共同见证下,恭敬地将家谱请入祠堂,并由德高望重的长辈高声诵读祭祖文,随后众人奉香祭拜,向历代先祖行跪拜之礼。亦有家族选择在春节期间,将家谱供奉于祠堂,自除夕始,直至正月十五方撤。家谱之意义,不仅在于珍藏,更在于传承,供后世子孙翻阅,以明敦宗睦族之道。新修或新请的家谱,按规矩需行开光之礼,常以朱砂与公鸡血,以针尖轻点于家谱中所有人名之上,至此,家谱方得正式供奉。
供奉家谱,首要之事便是准备供品与祭器,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一应俱全。供品则包括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腊月二十八便需开始蒸制供馒头,每馒头之上镶嵌五颗大枣,于供桌两侧叠放,每堆五个,下三上二。米饭亦需精心装点,煮好的米饭盛入玻璃杯中压实,再倒扣于碗内,形成规整圆柱状,共需五碗。此外,还需备齐五双筷子、五个倒满酒的小酒杯,以及五大碗色彩斑斓、荤素搭配的佳肴(含鱼含肉,寓意年年有余、年年生财)。汉人祭祖,多以鱼肉碗菜盛于高碗,彰显钟鸣鼎食之风;旗族人祭祖,则满蒙有别,蒙古旗人以黄油炒黄米面为供,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风味独特;满洲旗人则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等,并点素蜡檀香,气氛静肃。
供奉家谱之第二要务,在于择定吉时。通常于年三十清晨,太阳未出之时,便将家谱悬挂于祠堂,摆上祭品。待夜幕降临,提灯笼至十字路口接年,焚烧纸钱,口中念叨祖先回家过年,行磕头礼后返家。入门时,以棍横于门口,此棍乃为祖先拴马之用,谓之马桩。开门后,焚烧纸钱请祖先入屋,至家谱前,点燃蜡烛香火,行三拜之礼。自此,早晚需向祖先磕头,定时上香,每餐食饺,必先供奉两个于供桌之上,以表敬意。至初三夜晚,便需送年,撤去所有供品,卷起家谱妥善保存。
供奉家谱之第三要务,则是张贴对联。送年后,需在家谱原位贴上大福字,两侧贴上对联,如“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敬祖先长命富贵,孝父母金玉满堂”,横批“俎豆千秋、本支百世、永言孝思”。直至正月十四,再供家谱,行请祖之礼,至十六再行送祖之礼。煮元宵之时,亦需向祖先敬献。祭祖之形式虽异,然大多遵循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之俗,亲朋好友拜年时,亦需至祖先堂叩拜,以表慎终追远之意。如此,方得在春节与元宵节这两个重要节日中,依照规矩供奉家谱。祭祀结束后,将家谱卷起,留待来年再供。
家族之迁徙传播,常被喻为“开枝散叶”,而叶落归根,则是中华儿女心中不变的信仰。于游子而言,家谱便是根之象征,以血缘为纽带,尊崇祖先、维系亲情、表达追思、祈求庇佑。由此可见,供奉家谱不仅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俗传统,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道德文化。
来源:风水墙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