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参加星空露营大会吧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9 08:40 2

摘要:星空下的毕业礼,除了浪漫、温暖和欢腾,还为即将毕业的学子打开了一个美好校园的想象空间——学校不仅仅是知识学习的平台,它还有更高远的意义,那就是如何表达我们对当下生活的真实热爱。

星空下的毕业礼,除了浪漫、温暖和欢腾,还为即将毕业的学子打开了一个美好校园的想象空间——学校不仅仅是知识学习的平台,它还有更高远的意义,那就是如何表达我们对当下生活的真实热爱。

“这是星空的召唤,这是时间的惊喜……这一夜,‘母校的灯光’是否已被点亮?是否已潜入心里?”

我在担任浙江省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策划了首届毕业露营活动。那一夜,396名毕业生在操场搭起帐篷,以星空为幕布,用篝火、朗诵和灯光仪式告别小学时光。有人感慨,“原来学校不仅是上课的地方,它还能装下整片银河”。

此后,毕业露营大会开始成为毕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加入“毕业市集”等诸多元素,聚合为一场以“毕业”为名义的露营生活嘉年华,整个毕业季也越来越有生活的乐趣。晚风、落日、朗诵、歌唱、演讲……市集、展览、电影、露营、星空……这些美好生活的元素不断汇聚在露营大会的流程中,也种植在每一个学子的心灵。

如今,我已离任这所学校,但这样的毕业仪式一直坚持为孩子们认真举办着,渐渐地成为学校的仪式文化,成为每一届学子永恒的记忆。

教育需要与星空对话

“这里是孩子心里的星空,也是心里的麦田,这段体验是孩子没法忘却的记忆”“我们呈现音乐、篝火、市集、星空等给孩子,让他们真实地感受、体验这些元素,就这样,生命慢慢活出来了”……

每一届毕业露营大会结束后,学校都会收到许多留言和反馈。

那么,这样的一场仪式活动到底能给予师生什么?我们刻意消解了传统毕业典礼的程式化,取消了各种代表讲话,每位毕业生都是主角;突出了生活体验,通过市集交易培养财商,通过露营守夜锻炼责任感;精心的留白设计,留足“自由探索时间”,让孩子直面星空与内心。

正如家长反馈:“孩子终于意识到,学习不仅发生在课本里。”

我想,学校通过一场仪式蓄积继续行动力量的同时,也在让师生内化日常校园生活中的积极体验,收获平静、自信和满足,让仪式成为心灵的能量源泉。显然,这是一层更具力量的存在。

在毕业礼的践行中,我领悟到,学校需要从根本上回归灵性、情感与责任,而非陷入功利与僵化,不应仅教授“如何生存”,更需要回答“为何生存”。我们在仪式中强调孩子们要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和热爱,但更重要的是使得教育不脱离实际生活,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紧密结合,让精神相遇,与心灵相遇。

一张邀请函引发的变革

“想要参加毕业露营大会吗?请用行动争取一张独属于你的邀请函!”

参加毕业帐篷节,是需要获得一张正式的“毕业帐篷节邀请函”的,邀请规则由各班自行设计。

有的班级推出了独特的准入机制:比如21天阅读挑战或坚持晨跑(跳绳)21天者可获得“入场券”,比如未达标者可通过“同学推荐+自我改进计划”二次申请等。从此,这张“邀请函”成为毕业班学子的一大自我驱动力量。因为邀请函不仅是帐篷节的入场券,还是毕业季综合表现的一份奖励,它提醒着每一位毕业学子“如何更好地去对待小学生活的最后时光”。那也是小学成长的最后一课,去身体力行,去释放自己,去舒展自己,获得学校、师长和同学的认可。学校看重每一个孩子获得邀请函的过程,而不是那个结果,我们关注的不是对孩子做了什么,而是孩子为他自己做了什么。

一个孩子因纪律问题屡遭批评。为获得邀请函,他连续一个月坚持提早到校值日,最终全班全票通过推荐。他在感想中写道:“原来改变不需要老师催促,我可以为自己负责。”在后续的反馈中,家长提及这样的安排时说:“孩子感受到了被真正看见。”

回顾每一次毕业仪式的策划与实施,从毕业露营大会主题海报发布的那一刻起,学生便与毕业季建立了细腻的联系,我看到它不仅串联起孩子们六年的小学生活,也紧密联系着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付出和深厚情感。

“孩子先于内容,爱先于一切”,学校在每一个组织细节上都细心考虑大家的实际需求,力求让每个设计环节贴近孩子的心灵,体现对儿童个体需求的尊重与情感关怀,尽可能提供多结构的成长体验。同时,在仪式的执行过程中,学校始终注重包容性,促进孩子自我引导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

“你,才是生活的灵魂。”孩子们现在或许还无法深切感受这里的爱和意义,但当他们真正开启自己的生活,那是要考验他们是否真正学会“做时间的主人”的。所以,学校如果能真真切切地关注到并满足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需求,就能让他们多一分成长的力量。

播种看不见的心灵力量

学校需要办学勇气,用一个一个仪式的荣耀和一点一点内心的敬畏,表达应有的教育情调和社会责任,让每一个人都能深情地度过校园时光,生发出一个一个活泼泼的记忆。

几年坚持下来,这场毕业仪式课程也在悄然改变着学校的教育生态:毕业班的学生违纪率明显在下降;在问卷调查中,家长普遍认为“孩子更懂得感恩与坚持”;教师也重新理解了什么是“以生为本”,怎样才能让学校成为母校。

邀请孩子们站在真实的星空下,一起点亮母校的灯光,与思想、人文、音乐、自然、自己站在一起,我相信这就会是一颗“看不见的种子”。当毕业生回访学校和老师时,他们或许不记得考试的分数,但都不约而同记得那夜的星光,那夜的生命火焰。

如何将个体生命与永恒存在建立联系?卢梭认为,这种联系的途径源于大自然与人性中向善的力量。童年,理应拥有这份与生俱来的心灵力量。学校若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类似星空下的自然体验,让二者相遇并产生共鸣,那么童年的经历才称得上完整。当孩子们能够真实体验并珍视学校在星空下举办的帐篷节这一特别的毕业礼物,那就会是一个富有意义且珍贵的时刻。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学校坚持做那些“无用之事”,或许才是守护童心的终极答案。愿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润泽”的森林,让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在仪式中播种,在星空下生长。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09日第6版

作者:张延银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