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职业中专学校(简称“江华职中”)的校园里,记者被学生身上的校服吸引。这款校服色彩明艳、款式大方,袖口点缀着瑶族织锦的菱形纹路,颇具民族特色。
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职业中专学校(简称“江华职中”)的校园里,记者被学生身上的校服吸引。这款校服色彩明艳、款式大方,袖口点缀着瑶族织锦的菱形纹路,颇具民族特色。
“依托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这个学校特色专业,全校学生的校服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学校党委书记刘杰的语气中带着自豪。自2014年起,学校服装专业的师生便开始为全校学生“量体裁衣”,全校近6000套校服,从设计到生产均由他们完成。在设计中,他们巧妙融入了瑶族“盘王印”和“八角花纹”,这些纹样均源自瑶族织锦技艺。
“我们不仅是在制作衣服,更是在守护文化的根。”服装专业学生说。为让传统纹样更贴合现代审美,学生深入瑶寨请教非遗传承人,反复试验配色方案。这种文化解读让设计不再停留于形式,而是成为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
课程重构,技艺与文化双生共荣
瑶族织锦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其纹样繁复精美,以红、黄、蓝为主色调,记录着瑶族迁徙的历史与自然崇拜的信仰。然而,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在现代化浪潮中逐渐陷入窘境。
“老一辈手艺人只剩个位数,年轻人宁愿去打工也不愿学几年才能出师的织锦。”学校教务主任谭海英回忆,2009年她带队调研时,村寨中织机蒙尘、技艺濒危的景象令人揪心。市场萎缩更是雪上加霜——传统织锦耗时数月,一件成品售价数千元,难以与工业化生产的廉价服饰竞争,“连本地人都觉得它‘过时了’”。
非遗的困境折射出更深层的矛盾:如何在保留文化根脉的同时,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接轨?江华职中的回答是:将非遗传承嵌入职业教育,用产教融合破解“活态传承”的难题。
在江华职中的服装实训基地,数十台缝纫机嗡鸣作响,学生脚踏织布机,丝线在指尖穿梭;墙边陈列的校服、手提包、围巾等作品,既有瑶族图腾的庄重,又透着简约时尚的气息。这里不仅是课堂,更是“非遗实验室”。
“要让非遗活下去,必须先让它‘有用’。”服装专业主任莫杨说。学校将瑶族织锦纳入课程体系:专业课《瑶族服饰设计与制作》教授传统纹样与剪裁;公共选修课《瑶族文化与传统技艺》解读纹样背后的神话与民俗;学校教师在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中职语文》中设计引导学生撰写织锦产品文案,在模拟展销情境中训练口语。
这种“技艺+文化”的双轨教学,打破了传统职教“重技能、轻人文”的局限。学生李瑶佳在省技能大赛获奖后感慨:“以前觉得织锦只是老手艺,现在发现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故事。”
产教融合,非遗重生的职教答案
江华职中的探索远不止于课堂。学校构建起“产、学、研、创”四位一体模式。学校与旅鼎文化公司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千万元;邀请非遗传承人黄翠兰驻校授课,手把手传授“挑花”“数纱”等绝技;联合湖南科技学院建立少数民族服饰资源库,用数字化技术保存纹样;学生在电商平台开设网店,将织锦元素融入箱包、家居饰品,订单远销北上广。
2021年,江华职中将课堂搬到田间。学生组成“织锦帮扶小队”,深入瑶寨推广新式织机,教村民用电商卖货。“以前织锦只能卖给游客,现在网上一天能接几十单!”村民赵大姐的作坊年收入翻了5倍。
这场“技术下乡”的双向赋能,让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绑定。学校联合县高新区打造“中国瑶族织锦第一村”,带动2000多村民就业,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陪老人孩子”。
在江华职中,非遗传承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实践走向了市场。2015年,学校与江华县高新技术开发区、旅鼎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瑶族文旅产品。传统织锦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产品畅销多地,年收入近千万元。
实训基地里,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生产者。他们为农户带去新技术、新理念,推动织锦产业化,同时在实践中深化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如今,当地超过2000名村民从事手工产业,年产工艺品20多万件,产值近4000万元。“职业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江华职中校长陈其戬说。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也加入了这场实践。他们与电商平台合作,整合织锦技艺与市场需求,催生出非遗电商产业集群。“我们希望通过电商平台,让更多人了解瑶族织锦的魅力。”一名电商专业学生表示。
学校还设立了瑶族服饰与瑶族织锦研发工作室,建立瑶族织锦“楚怡工坊”。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现代设计感的织锦产品,如手提包、围巾、装饰品等。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传统织锦的工艺美感,还融入了现代审美需求,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
从课堂到市场,江华职中走出了一条非遗技艺产业化的实践之路。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从教育到产业的闭环模式,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校企社合作,共绘乡村振兴图景
非遗传承的成功离不开多方协同。江华县委、县政府为学校提供了坚实的支持,盘活了区域资源,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政校企紧密合作,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企业获得人才储备,形成了良性循环。
通过融入少数民族服饰资源库项目,学校逐步构建了一套科学完备的非遗传承教学体系。依照行业标准与市场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中成长。
“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传播。”刘杰表示,学校通过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开发了深植本地非遗产业生态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激活就业引擎的同时唤醒了沉睡的非遗文化资产,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政府的政策支持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保障。通过资金扶持、政策激励,吸引了更多青年投身非遗教育。同时,政府还推动非遗产品进入市场,帮助学校和企业对接资源,为非遗传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通过与学校合作,企业不仅获得了新鲜血液,也为自身发展注入了文化内涵。校企合作的模式,让非遗技艺在市场找到了新的生命力。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江华职中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仍面临挑战。人才流失、传承断档问题严峻,市场推广疲软,品牌知名度亟待提升。为此,学校制定了应对策略:强化非遗技艺传承人才队伍建设,以政策激励吸引青年投身非遗教育;借助新媒体与电商平台拓宽销路,提升品牌影响力;持续深耕产教融合,探索非遗产业新路径。
从一件校服到一项非遗技艺的重生,江华职中用10年证明:职业教育不仅是技能培训的阵地,更是文化传承的火种。当织锦的丝线穿过现代设计的针眼,产教融合的故事便有了温度——它关乎技艺的存续,更关乎一方土地上人的尊严与希望。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江华职中以非遗为笔,绘就了一幅传统与现代共生、教育与产业共荣的图景。
“我们将继续以非遗传承为核心,推动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以织锦为纽带连接传统与现代,为乡村振兴添彩赋能。”刘杰充满信心。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09日第15版
作者:本报记者 李 鹏 | 张 昱 谭海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