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达格列净,这款曾被誉为“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革命性药物”,如今却让不少患者陷入“又爱又恨”的境地。
明明是医生推荐的降糖新星,为什么有些人吃了却出现了酮症酸中毒、尿路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是药物本身的问题,还是使用方式出了偏差?
6个关键事项,门诊患者常常忽略,踩坑者不在少数。今天,我们就从专业医生的角度,深入解读达格列净的利与弊。
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是一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它的作用机制并非传统的胰岛素分泌促进,而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从而促进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降低血糖水平。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达格列净也被批准用于心衰和慢性肾病的治疗,逐渐成为多学科交叉治疗的新宠。
尽管如此,这类药物并非“万能降糖药”,其在临床使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从患者的依从性、联合用药、基础疾病到饮食控制,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决定达格列净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2型、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定类型。
2型糖尿病占比超过90%,与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密切相关。根据国家卫健委2023年公布的数据,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2.8%,但知晓率仅为43.3%。
这意味着,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处于“隐匿”状态,未能及时干预,极易发展为严重并发症。
糖尿病的症状虽然多样,但早期常常隐匿,典型表现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视力模糊、乏力、皮肤瘙痒、伤口愈合缓慢等非特异性症状。
当出现酮体升高、呼吸酸臭、意识模糊等严重表现时,往往已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急性阶段,需立即就医。
在治疗上,达格列净的出现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相比传统的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达格列净具有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减轻体重、降压等附加益处。
美国ADA(糖尿病协会)和欧洲EASD在2022年联合发布的糖尿病管理指南中,将SGLT2抑制剂列为合并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患者的首选药物。
但临床使用中,以下六点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肾功能评估是启动达格列净的前提。若eGFR
脱水风险不可小觑。该药通过尿液排糖的同时也会造成水分、电解质流失,尤其老年人、利尿剂使用者易出现低血压、头晕。
酮症酸中毒并不罕见。SGLT2抑制剂可能在血糖并不严重升高的情况下诱发“正常血糖性酮症酸中毒”,常见于禁食、剧烈运动、感染或手术后。
尿路感染、外阴部真菌感染高发。由于尿糖升高,为细菌和真菌提供了温床。女性患者更需警惕,注意个人卫生。
联合降糖药物需谨慎。与胰岛素或磺脲类联用时应监测低血糖风险,尤其夜间或空腹状态。
停药不能随意。部分患者在血糖控制稳定后自行停药,忽视了药物对心肾保护的长期意义。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监测血糖、血酮、电解质、尿量变化,定期复查肾功能,注意饮食补水均衡。对于合并心衰、慢性肾病的患者,还需结合心电图、NT-proBNP等指标进行动态评估。
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生活方式干预。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人每日摄入主食250-400克,优先选择全谷物、杂豆、薯类,限制精制糖和油脂摄入。
运动方面,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行。研究显示,维持5%-7%的体重减轻即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风险。
在医学研究方面,SGLT2抑制剂的心肾保护机制不断被证实。
2021年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DAPA-CKD研究表明,达格列净可显著延缓慢性肾病进展并降低死亡率,即使患者无糖尿病。这一发现推动其在肾脏病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此外,基于人工智能的风险预测模型、连续血糖监测(CGM)技术、胰岛素泵闭环系统等新兴技术正改变糖尿病管理方式。未来,个体化、智能化的干预将成为慢病管理的重要趋势。
而对于家庭护理,糖尿病患者应配备血糖仪、尿酮试纸,掌握低血糖的紧急处理方法,如口服葡萄糖片、含糖饮料、注射胰高血糖素。
日常饮食应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女性患者需特别注意外阴清洁,减少感染风险。
健康建议如下:
药物使用要遵医嘱,定期复查肾功能、心功能。
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ml,避免脱水或水中毒。
感染期间及时停药并就医,避免诱发酮症酸中毒。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优选高纤维、低升糖指数食物。
保持规律运动,但避免空腹剧烈运动。
心理调适同样重要,慢性病患者应加强自我管理意识。
结语:
达格列净不是“神药”,也不应被妖魔化。它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科学使用。
每一位患者都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结合个人体质与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让药物发挥最大效益,规避风险,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参考文献与资料来源: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国家卫健委《2023年中国居民健康统计年鉴》
3. 中国营养学会《2022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科学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