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茬轮作”让土地生金,特色产业绘出鱼台春日好“丰”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9 14:45 1

摘要:近年来,王庙镇紧紧抓住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刀阔斧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在“短、平、快”且效益显著的特色农业项目上。昔日可能只种植传统作物的土地,如今已成为羊肚菌、甜瓜、黄背毛木耳等特色农产品的“聚宝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康岩

阳春三月,行走在鲁西南的鱼台县王庙镇田野间,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大棚内菌菇飘香,田埂上新绿初绽,一幅充满希望的春日“丰”景图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王庙镇紧紧抓住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刀阔斧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在“短、平、快”且效益显著的特色农业项目上。昔日可能只种植传统作物的土地,如今已成为羊肚菌、甜瓜、黄背毛木耳等特色农产品的“聚宝盆”。这些“土生金”的特色产业,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更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引擎,为古老的乡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活力。

羊肚菌“抢鲜”上市,“棚经济”敲开致富门

“一年之计在于春”,勤劳的王庙人深谙其道。惊蛰过后,万物复苏,在王庙镇高庄村的恒茂谷物农场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丰收景象率先上演。温暖湿润的现代化大棚内,一朵朵状如羊肚、色泽褐亮的羊肚菌,如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密密麻麻地缀满了菌床,散发出沁人心脾的独特菌香。棚内的村民们早已忙得热火朝天。他们戴着手套,手持小刀,小心翼翼地穿梭在菌垄之间,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羊肚菌,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快看这个头,多饱满!今年的收成真不错!”村民王大嫂一边麻利地将刚采下的羊肚菌放入筐中,一边乐呵呵地说道。农场的负责人陈建,是一位充满闯劲的新型职业农民,他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几天真是忙坏了,但也高兴坏了!”陈建介绍道,“这是我们今年刚引进试种的新品种‘提苓’,你看,它的优点特别明显,就是个头普遍比老品种大一圈,菌柄粗壮,菌盖厚实,商品性非常好。而且它的抗逆性强,出菇时间早,能抢占市场先机,卖上个好价钱。”

陈建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他介绍道,自己一共承包了5个羊肚菌种植大棚,占地约十余亩。通过科学管理和精细化种植,今年的羊肚菌长势喜人,平均亩产预计能达到七八百斤干品。按照目前市场行情,每斤羊肚菌的价格稳定在较高水平,一个大棚一季的收入就相当可观。“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光是这头茬羊肚菌,一亩地的毛收入就能达到4万元左右,效益是传统农作物的好几倍!”陈建的语气中充满了兴奋。

羊肚菌作为一种珍稀名贵的食用菌,市场需求旺盛,经济价值高。王庙镇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将羊肚菌产业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积极引导和扶持像陈建这样的种植大户。不仅在技术上提供指导,邀请专家前来授课,还在设施建设、品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羊肚菌产业的蓬勃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棚经济”的兴起,让昔日的闲置土地变成了“致富田”,为村民敲开了增收致富的大门。

“三茬轮作”创高效,土地流转盘活“沉睡资本”

陈建的成功,不仅仅在于选对了羊肚菌这个“黄金”产业,更在于他探索出的一套高效的“三茬轮作”种植模式。这套模式,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了效益最大化,真正做到了“地尽其力,时尽其效”。

“种地也要讲科学,不能让土地闲着。”陈建深有体会地分享着他的“生意经”。他介绍说,羊肚菌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一般在头年秋冬季下种,到次年三四月份就能完成采收。采收完毕后,大棚并不会闲置。他们会立刻对土地进行整理、消毒,紧接着在4月初无缝衔接地种上市场需求量大的甜糯玉米。“我们的甜玉米品种好,口感甜糯,销路一直不错。”陈建说。

甜糯玉米的生长期也不长,大约在7月底、8月初就能收获。玉米收获后,土地稍作休整,便迎来了第三茬作物——芹菜。“芹菜是秋季蔬菜市场的‘常青树’,管理相对简单,产量也稳定。”陈建补充道。这样一来,一个大棚,一年之内就完成了羊肚菌、甜糯玉米、芹菜的三季轮作,实现了“一棚多用、一年三收”,土地几乎全年无休。

“我们粗略算过一笔账,”陈建掰着手指头细细盘算着,“羊肚菌一亩地收入4万左右,甜玉米一亩地也能卖个三四千块钱,再加上秋茬的芹菜,一亩地综合算下来,全年的总收入能稳稳达到5万多块钱。这比单一种植任何一种作物的效益都要高得多。”

这种“三茬轮作”的高效模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催生了显著的土地效益,更重要的是,它有效盘活了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在农场的带动下,周边村庄的许多闲散劳动力,尤其是留守妇女和老人,都找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从羊肚菌的播种、管理、采摘,到玉米的种植、除草、收获,再到芹菜的收割、打捆、装运,一年四季几乎都有活干,实现了“季季有农活,天天有钱赚,增收不离乡”的美好愿望。

“俺就在这农场打零工,离家近,方便得很。”正在忙着采摘羊肚菌的高庄村村民王金凤满脸笑容地说,“春天摘菌子,夏天掰玉米,秋天割芹菜,一天能挣100多块钱,中午还管一顿饭。最主要的是不耽误回家接送孙子上学放学,这样的活儿上哪找去?确实不错!”王金凤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道出了许多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村民的共同心声。土地的高效流转和利用,让“沉睡”的乡村资源变成了流动的“活资本”,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产业兴旺谱新篇, “一村一品”擘画振兴蓝图

羊肚菌和“三茬轮作”模式的成功,只是王庙镇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放眼全镇,一幅多点开花、亮点纷呈的现代农业画卷正浓墨重彩地铺展开来。

据了解,王庙镇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特色产业格局。除了声名鹊起的羊肚菌,香甜可口的“王庙牌”甜瓜、肉质肥厚的黄背毛木耳、清脆甘甜的冬枣等特色农产品也已形成规模,各具特色,竞相发展。截至目前,全镇已成功培育发展起各类特色产业10余个,初步形成了多元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些特色产业不仅丰富了市场供应,更成为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硬核”支撑。据统计,全镇特色产业年产值已突破1.28亿元大关,直接和间接带动了超过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人均年增收数千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建农场探索的“三茬轮作”高效种植模式,经过长达3年的实践验证,其科学性、高效性和可复制性得到了充分证明。该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和综合效益,还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发生,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王庙镇党委政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成功经验的推广价值。今年,镇里计划将“三茬轮作”模式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技术进行推广,鼓励和引导周边的村庄、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学习借鉴,力争让更多的土地“忙”起来,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谈及未来发展,王庙镇党委书记王方明信心满怀,思路清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方向不动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和帮助有能力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扩大特色产业的种植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王方明表示,镇党委政府将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不仅在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品牌建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还将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产业发展的信贷投放力度,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提供最坚强的保障,扫清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让产业真正旺起来,让农村环境更优美,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最终绘就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

来源:齐鲁晚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