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山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9 16:02 1

摘要:为科学指导山药优质绿色高效生产,农业农村部薯类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分析当前气象特点,以“优选良种、整地理墒、模式配套、肥水统筹、综合防治、安全贮藏”为重点,制定2025年全国山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为科学指导山药优质绿色高效生产,农业农村部薯类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分析当前气象特点,以“优选良种、整地理墒、模式配套、肥水统筹、综合防治、安全贮藏”为重点,制定2025年全国山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北方产区

北方产区包括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西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以粉垄种植薯蓣类山药为主。

(一)整地备播,优选良种。建议选择地势较高、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灌方便,前茬未种植甘薯等根(块)茎类作物地块,同一地块需间隔8—10年左右可再次种植。推荐使用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或审(认)定的地方特色品种。种薯可选择零余子繁育种薯(直径1—1.5厘米,重约1—1.5克)、健康薯段(10—20厘米,重50—150克)或龙头(芦头、栽子,块茎顶端15—20厘米茎段),播前用杀菌剂和杀线虫剂浸种,晾晒3—5天。

(二)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根据“肥沃土壤适当稀植,贫瘠土壤适当密植”原则调整种植密度。3月中下旬至4月中下旬,耕作层土温≥10℃时,垄顶开浅沟,顺垄排种,覆土厚度5—10厘米。白玉山药等品种粉垄种植4000—5000株/亩,铁棍山药等细长型品种6000—8000株/亩,打孔种植6500—7500穴/亩。

(三)模式配套,搭架挂网。土质偏沙、降水较少地区宜采用粉垄虚沟种植;土质偏粘、地下水位2米以下、降水偏多地区宜采用粉垄实沟种植,做好田间灌排沟系疏通,防雨涝塌沟。出苗后及时搭网架,架高1.2—1.8米,架材顶端牵引拉紧,悬挂攀爬网,上下固定;如用竹竿搭架,架高1.2—2.0米,每株斜插1根竹竿,交叉固定。茎蔓上架后及时中耕除草。

(四)科学施肥,合理灌溉。鼓励使用水肥一体化、化肥减量增效等技术。旋地前亩施商品生物菌肥200—400公斤或腐熟有机肥2000—5000公斤、45%硫酸钾复合肥30—50公斤;膨大初期亩施45%硫酸钾复合肥20—40公斤,或追施大量元素水溶肥3—5次,每次5—8公斤;膨大后期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中微量元素肥3—5次。根据土壤条件,可采用单滴灌或双滴灌模式。按照“出苗期控水、膨大期补水、成熟期少水”原则,出苗期浇一次齐苗水;生长期宜小水勤浇,推荐喷滴灌;膨大期及时排涝,采收前15—20天停止浇水。雨季保持排水畅通,做到“雨止无积水”。

(五)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播后苗前封闭除草,结合覆盖黑色地膜防草。苗后可结合中耕、追肥、培土等定期除草。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轮换施用、合理搭配,杜绝超量用药。病害上重点防治炭疽病、线虫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等,鼓励使用脱毒种薯、异地繁育种薯等预防;发病初期合理交替使用咪鲜胺、苯甲·嘧菌酯等药剂,视降雨用药,一般间隔7—10天喷防一次,连喷2—3次,线虫严重地块可增加用药次数;建议与非寄主作物间作套种,扩行缩株增强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传播。虫害上重点防治蛴螬、地老虎、斜纹夜蛾等害虫,提倡水旱轮作等方式清除越冬虫源,适时适量使用灭幼脲、辛硫磷、噻虫嗪等药剂,保护利用天敌,因地制宜应用黄蓝板、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措施。

(六)适时收获,安全贮藏。一般在霜降后,依种植模式选择机械收获,结合人工采收。通风遮阴处晾晒1—2天,剔除病变及受损山药后入库。冷库贮藏,地面铺干燥细沙,短期储藏在底层铺设秸秆,将山药首尾对齐逐层摆放。库内温度1℃—4℃,相对湿度85%左右,适当通风换气;地窖或湿沙埋藏,地窖贮藏应控制堆高≤1m,间距0.5m左右,表面覆盖细沙以保持通风,或逐层摆放山药,层铺5—6厘米湿沙,顶层加盖稻草或薄膜保温控湿。

二、南方产区

南方产区包括东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华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和西南(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地势复杂、小气候多样、山药种类丰富。

(一)整地理墒,优选种薯。建议选择地势较高、土壤肥厚、排灌方便的沙壤土。一般连作年限不超过三年,宜水旱轮作。长期连作地块需用棉隆等消毒。酸性土壤改良应施用生石灰、土壤调理剂等。开好灌排沟系,做到“旱能及时灌、涝能随时排”。推荐使用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或审(认)定的地方特色品种,提倡异地扩繁种薯,推荐山药脱毒组培苗及零余子繁育种薯等。播前用杀菌剂和杀线虫剂浸种,晾晒3—5天。

(二)因地制宜,合理栽培。南方山药栽培主要采取以下三类模式。一是开沟覆膜栽培:垄面宽30厘米左右,垄距1.0—1.5m,播种沟深0.8—1.2m,中小薯型和大薯型品种株距分别为15—20厘米和40—50厘米。二是定向栽培:起垄作坡(坡度10—30度),平坦地区宽畦双行种植,丘陵缓坡地可沿坡面窄畦单行种植,畦高≥20厘米,单畦宽1.3—1.6m,畦间沟宽30—40厘米,按株距18—20厘米铺设塑料定向槽,槽内用稻草捆、玉米秸秆、菇渣或椰糠等填充;在坡面和定向槽内覆土(槽顶留播种穴)10—15厘米后,在坡面覆盖土工布、防草布等控草保水护垄。三是打孔(洞)栽培:沿播种行起垄,垄高20—30厘米,行距1.0—1.2m;按块茎粗度打孔,孔距20—30厘米,孔深0.8—1.0m,孔洞中填充稻草、椰糠等。

(三)适期播种,及时补苗。耕作层温度≥10℃时适墒播种,早熟品种提前至2月中下旬播种,中晚熟品种3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晚熟品种反季栽培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早熟参薯和晚熟山薯开沟种植密度1700—2200株/亩,褐苞薯蓣种植密度3000—3500株/亩,甜薯种植密度约3000株/亩;定向栽培密度2000株/亩左右,反季栽培密度2500株/亩左右。播后巡田查苗,及时破膜放苗,出苗后清除丛生苗、保留主茎,及时补苗。出苗后,平地及地势较低地块,顺行向架设1.5—1.8米高网架;缓坡和高地可采用矮架栽培,将茎蔓覆盖在垄面上;定向槽宽畦种植应跨坡面搭架,窄畦种植可作矮架或无架栽培。

(四)科学田管,肥水兼顾。苗期根据墒情喷淋灌水,提倡膜下水肥一体化喷滴灌,快速生长期和块茎膨大期小水勤浇;夏季在定向槽畦面上覆盖玉米秸秆、稻草等,并适当喷水降低土层温度,采收前15—20天停止浇水。随时保持沟渠畅通,做到“雨止田干”。播前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500—1500公斤、45%硫酸钾复合肥75—100公斤,也可起垄后每亩沟施腐熟有机肥200—400公斤、45%硫酸钾复合肥30—50公斤;块茎膨大期追施45%硫酸钾复合肥15—30公斤/亩;膨大后期视长势喷施0.2%磷酸二氢钾2—3次。反季栽培建议减少底肥用量,后期可结合滴灌施水溶肥。同时,在田间管理中还要注意在块茎膨大后期,及时摘除留种以外的零余子。

(五)综合防治,安全用药。播后苗前选适宜的除草剂封闭,结合中耕、追肥、施药、培土等定期除草,鼓励覆盖黑色地膜、土工布或防草布控草。采取“防治措施合理搭配、药剂防控相互协同”策略,重点防治炭疽病、褐斑病、病毒病等病害,以及夜蛾、红蜘蛛、蚜虫、地老虎等害虫,提倡使用抗性品种,种薯播前药剂处理。利用综合防治手段,实行水旱或与非寄主作物轮作、覆盖控草和中耕除草并举,合理搭配和轮换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控制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杜绝超量用药。

(六)分批收获,分类贮藏。根据品种熟性和市场行情分批有序收获。早熟品种一般8月上旬采挖,晚熟品种在藤蔓枯萎后11月下旬至翌年3月采挖,东南产区山薯、参薯品种一般10月下旬采挖,甜薯品种一般11月下旬采挖。采收后及时晾晒2—3天。种薯量少时可地窖贮藏,堆高≤1米,间距0.5米左右,喷杀菌剂后覆沙,保持良好通风。大量种薯宜冷藏,入库前需剔除受损及病变山药。参薯、山薯和甜薯库温12—15℃,湿度60%—70%;薯蓣库温4—8℃,湿度70%—80%;块状山药充分晾晒3—5天入库,库温先升至35—38℃封闭保持4个昼夜,再降至15—18℃,湿度60—70%。冷藏中适当通风换气。无霜冻、冻雨的坡地或旱地,割蔓晒垄、覆盖厚地膜后原地留种,并做好沟渠排水,零余子可沙藏保存。

编辑:段伊鸣

监审:郭平稳、徐锋

投稿邮箱:wgsntg@126.com

来源:微观三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