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民以土地入股,交给职业经理人或者职业农民管理,这听起来是个不错的主意,能把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经营,说不定还能多赚点钱。但这事儿到底可不可行呢?咱们一起来唠唠。
农民以土地入股,交给职业经理人或者职业农民管理,这听起来是个不错的主意,能把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经营,说不定还能多赚点钱。但这事儿到底可不可行呢?咱们一起来唠唠。
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模式好处不少。把土地集中到职业经理人或者职业农民手里,他们更懂技术,更会管理,能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就拿播种来说,职业农民可以用大型播种机,又快又均匀,比一家一户零散播种效率高多了。而且,规模化经营还能降低成本,买农资的时候量大能拿到更优惠的价格,农产品销售的时候也更有议价权。比如粮食收割后,统一卖给大的收购商,价格可能就比自己卖要高一些。
另外,农民以土地入股,就算自己不种地,年底也能有分红。这对于那些想外出打工,但又舍不得土地的农民来说,简直是一举两得。既不用担心土地撂荒,又能有额外的收入。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种模式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困难。
第一个难题就是信任问题。农民祖祖辈辈靠土地吃饭,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现在要把土地入股,交给别人管理,心里难免不踏实。万一这个职业经理人不靠谱,经营不善,把土地搞砸了,那农民可就血本无归了。就好比你把自己攒了一辈子的积蓄交给别人去投资,能不担心吗?而且,农民对职业经理人的了解往往有限,很难判断对方是不是真有本事把土地经营好。
以射洪市人民法院调处的一起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合同纠纷案为例,2014年5月,明星镇某村村委会与四川省某农业公司签订合同,将1076亩土地以承包经营权入股该公司 ,合作期限至2029年。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该农业公司对流转土地出现脱管现象,还拖欠2022年、2023年的保底分红收益147万元。这就充分体现出农民将土地入股后,面临企业经营不善、拖欠分红的风险,信任危机一旦产生,后续合作就很难继续。
第二个问题是利益分配。土地入股后,怎么分红是个大问题。要是分配不合理,农民和职业经理人之间就容易产生矛盾。比如说,年底赚了钱,农民觉得自己的土地是大头,应该多分点;职业经理人却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劳动和心血,管理也很辛苦,应该拿更多。如果事先没有明确的分配方案,或者分配方案不能让双方都满意,这个合作就很难持续下去。
浙江象山县西边塘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利润分配上就有自己的一套模式,入股合同规定每亩土地每年保底收益600元,二次分红按股支付,这其实是一种“保底租金+二次分红”的形式。这种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基本收益,但也反映出分配模式需要精心设计和不断完善 ,不然很难平衡好各方利益。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土地流转的成本和风险。土地要集中起来,就涉及到流转。这其中可能会有很多手续要办,还可能会遇到一些阻碍。比如有的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觉得自己种虽然赚得少,但心里踏实。而且,土地流转后,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像洪水、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这个损失谁来承担呢?职业经理人可能承担不起,农民也不想自己吃亏,这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另外,目前职业经理人和职业农民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虽然现在有一些人愿意投身农业,但真正懂技术、会管理、又有市场眼光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稀缺。很多地方就算想推行这种模式,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来管理土地。
农民以土地入股交给职业经理人或职业农民管理,是个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但要想真正落地实施,还需要解决好信任、利益分配、土地流转和人才等一系列问题 。只有把这些难题都攻克了,这种模式才能真正让农民受益,让农业发展得更好。
来源:乡下乡里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