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征关税引发全球汽车供应链剧烈震荡,多国车企采取应对措施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9 20:55 4

摘要:近期,美国政府挥舞“关税大棒”,单方面宣布加征关税的政策在全球经济领域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其中,针对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征收关税的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引发了剧烈震荡。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凯 北京报道

近期,美国政府挥舞“关税大棒”,单方面宣布加征关税的政策在全球经济领域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其中,针对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征收关税的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引发了剧烈震荡。

汽车产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辐射面广,涉及众多上下游企业以及庞大的就业群体。业内观认为,此次美国针对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关税措施,影响范围极为广泛。不仅直接冲击到在美国市场有业务布局的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导致这些企业的成本大幅上升、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还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波及了整个汽车供应链网络。从原材料供应商到零部件生产商,再到整车装配企业,以及后续的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牵连。

对美国汽车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从具体政策来看,此次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覆盖了整个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包括电动汽车、锂电池、关键矿物、半导体以及钢铁铝材等原材料。这种全方位的关税壁垒带来的成本压力,正在通过供应链传导,间接挤压了整个汽车电子产业链的利润空间。

《纽约时报》的深度调研显示,由于供应链本地化程度不同,美国本土生产的汽车价格预计上涨3000美元左右,而完全依赖进口的车型价格涨幅更为惊人,将达到1万美元甚至更多。更值得关注的是,对加拿大、墨西哥进口零部件加征关税的政策,将使生产一辆跨界车的成本增加约4000美元。业内预测,这些额外成本最终将有60%—70%由终端消费者承担,未来12个月内美国汽车市场整体价格水平可能上浮8%—12%。

面对成本的急剧上升,众多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陷入了两难境地:要么自行消化成本侵蚀利润,要么将压力转嫁给消费者。目前看来,多数企业选择了后者。美国知名车企通用汽车率先发声,表示此次加征关税将使在美国销售的新车成本至少增加5000美元。同时,包括法拉利、保时捷、奥迪等欧洲豪华品牌在内的多家车企均计划提高旗下车型售价,涨幅预计在5%—15%不等。

此外,特斯拉也受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该公司当前的国际采购采用自行提货、报关的模式,如果维持现有供应链体系,很可能要独自承担大部分关税成本。记者了解到,特斯拉北美目前仍直接向中国进口锂电池、锂电池材料、压铸件、内饰件等核心汽车零部件,这些部件占整车成本的35%—40%。

“需要指出的是,特斯拉并非毫发无损。新关税政策对特斯拉的影响仍然很大。”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日前在社交媒体X上发文表示,特斯拉在美国制造并销售的汽车含有25%—40%的国外零部件,从5月起这些零部件被征税仍然会导致成本上升。

更深远的影响还体现在新兴科技领域。本次关税冲突不仅冲击了特斯拉的汽车业务,也重创了其正在培育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据悉,Optimus机器人项目依赖中国的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特斯拉原本计划邀请中国的机器人供应商赴泰国建厂建立备份供应链,但受当前贸易环境影响,这一战略布局很可能被迫暂缓6—12个月。

中国整车出口影响较小

从美国汽车市场的进口结构来看,其对外依存度呈现显著特征。根据标普全球汽车最新数据,2024年美国新车总销量达到1603万辆,其中国内生产车辆占比54%(870万辆),进口车辆占比46%(733万辆)。进口来源国呈现明显地域集中特征:墨西哥以296万辆(占进口总量40.4%)蝉联榜首,韩国(154万辆)、日本(138万辆)和加拿大(107万辆)分列二至四位,四国合计占据美国进口市场94.5%的份额。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汽车出口格局的特殊性。2024年中国直接对美出口汽车11.6万辆(含特斯拉返销车型),仅占美国进口总量的1.6%。但通过《美墨加协定》(USMCA)的转口贸易形成潜在通道——当年中国对墨西哥出口汽车44.5万辆,其中部分车辆通过“墨西哥制造”身份进入美国市场。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在美国市场近乎零渗透,且整车出口基数有限,因此美国关税政策对自主车企直接影响可控。

4月8日,潍柴动力((000338.SZ))就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多元化的客户结构和销售区域以及灵活的采购模式和制造模式增强了公司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且公司直接出口美国收入占比较低,进口额较少,总体来看,本轮关税调整对公司的直接影响有限且可控。

然而在汽车零部件领域,中美产业链的深度交融值得警惕。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对美出口汽车零部件达172亿美元(仅统计税则号列明项目),占行业出口总额的15.6%。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动力电池领域的战略依存关系。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总额611.21亿美元中,美国市场以153.2亿美元(占比25%)位居首位,同比增幅13%。这种深度绑定关系使得关税政策可能产生多重冲击。首先直接推高在美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进而可能加速北美本土供应链建设;其次或引发第三国“洗产地”贸易转移;最后将倒逼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维持竞争优势。

由此来看,美国关税政策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呈现“整车有限、部件显著”差异化特征。整车出口可通过多元化市场和转口贸易缓冲冲击,但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壁垒突破和全球供应链布局,将成为决定行业抗风险能力的关键因素。

多国车企采取应对措施

虽然加征关税对中国整车出口影响有限,但对于墨西哥、日、韩等国的车企影响较大。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最新分析显示,受关税政策冲击,德国汽车制造商单车成本将陡增1.2万至2.3万美元,叠加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CLEPA)关于零部件流动受阻将推高终端售价15%—20%的预警,欧洲车企正面临严峻的成本传导压力。在关税传导效应方面,以2025款奥迪Q5插混车型为例,其基础售价5.85万美元在25%关税加征后将增加1.4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6万元),价格增幅达25%,这种量级的成本转嫁势必削弱产品市场竞争力。

为此,一些车企开始采取应对措施。4月3日,Stellantis集团宣布暂停加拿大温莎工厂和墨西哥托卢卡工厂的整车装配生产,同时裁撤美国五家工厂约900名员工。这一战略性收缩揭开了车企应对关税冲击的序幕。

四天后(4月7日),高端汽车市场迎来连锁反应。奥迪宣布对4月2日后抵美的进口车辆(主要来自墨西哥和欧洲)实施港口扣押,通过3.7万辆免关税库存维持约两个月市场供应。同日,捷豹路虎宣布暂停对美出口整车一个月,利用提前储备的10万辆库存缓冲冲击。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作为该品牌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年销量占比达25%(约10万辆/40万辆全球销量),其应对策略凸显了关税政策对豪华车市场的深度扰动。

在产品策略层面,梅赛德斯-奔驰计划调整美国市场车型结构,或将淘汰入门级车型,专注高利润产品以消化关税成本。相较之下,丰田、本田等日系品牌暂持观望态度,维持现有标价体系。在业内看来,这种分化反映出不同品牌在价格弹性与市场定位上的战略差异。

由此来看,当前局势演变揭示出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深度互联特征——单一经济体的贸易政策调整,已触发跨国生产布局重构、产品组合战略调整、库存管理体系升级等多维度连锁反应。随着关税政策持续发酵,汽车产业或将迎来新一轮全球价值链重塑。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